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中的“射不主皮”是就“礼射”而言的,“礼射”重在礼乐,而不要求必须射中箭靶子,也不以射中与否定高下,因此,“射不主皮”的“射”不是“比箭”之义。《论语》中“射不主皮”的意义等同于“射不主获”,“射不主中”;“皮”义为靶子,用如动词,是中的、中质、中靶之义,而不是“穿破箭靶子”,译注为“穿破箭靶子”,是不舍适的。  相似文献   

2.
《国语.鲁语下》所载"季桓子穿井获羊"一事应该有一定的历史依据,而非向壁虚造。传世本"季桓子穿井获如土缶"当依俞樾说作"季桓子穿井如获土缶"。季桓子获羊却问孔子以狗,其意图应该把鲁国的政治现实与孔子的思想主张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国语》中的孔子既谈"仁"、"礼",也谈"怪力乱神",比后世一般儒者心目中的孔子形象要丰满,这与《国语》一书的编纂意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北宋实行"不抑兼并"、"田制不立"政策主要基于两点:其一是土地兼并不会影响到封建国家土地税的征收,只是由"舍地税人"转变为"舍人税地";其二是北宋政权建立在军事政变上,社会没有经历剧烈的动荡,没有出现大量无主荒地,官无闲田,难立田制.实行这种政策虽然导致兼并成风,但兼并的形式不是政治型的大片土地的掠夺,而是经济型的小块土地的买进,农民与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在松弛,而与私人地主的租佃契约关系在发展,这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的进步,在评价"不抑兼并"、"田制不立"政策时应当重视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归青 《云梦学刊》2020,(1):97-104
陶渊明《杂诗》其二有句云:"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其中"有志不获骋"句人多解为理想壮志不得实现、才华不能施展的苦闷,这种解释恐系误读。"志"的含义较广,并不专指政治抱负。无论从他的诗文作品看,还是从他的从政表现看,中年以后的陶渊明很难说有什么政治抱负。年富力强时期尚且如此,到五十岁老病交加之时,却因为抱负不得实现而通宵不眠,殊不合常情。本句中的"志"不应作政治抱负解,只是一种泛说,句谓心里的愿望无论大小大都已无力实现。"日月"两句写的是一种老年感受,谓时光飞逝,忽臻老境,精力不济,力不从心。作者所以焦虑万端,终晓不静者,盖因意识到来日无多,人生已入最后途程,而非政治抱负未得施展。  相似文献   

5.
对录音制品的"二次使用"赋权源自于其正当性。各国普遍承认录音制品的二次使用权,但对录音制品"二次使用"的赋权方式迥异。中国《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对录音制品"二次使用"赋权,并采用"获酬权"的立法模式。但这一规定仅使录音制作者拥有纸面上的权利,过渡至现实仍需构建一系列实现机制。应充分考虑制度体系和行业现状,进行理性分析和选择。将"获酬权"进行强制性集体管理,在《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为"获酬权"设定期限保障,设定合理的录音制品"二次使用"付酬标准。  相似文献   

6.
“自生自发的秩序”是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其知识论基础是理性不及的知识观,其基本特性有:首先,“自生自发的秩序”的基础是参与者个人相互之间的行动与预期的一致性;其次,“自生自发的秩序”是社会主体行动的结果,而不是设计的结果;再次,“自生自发的秩序”为多元社会主体达致其各自特别的目的创造了有益的条件.“自生自发的秩序”对自由的依存、对私有制的倚重,因市场体制的运行而内蕴着不平等.哈耶克的这一理论对于理解中国的不平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要求我们要注意一定限度内的不平等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实证调查发现,零工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不充分就业,但这种不充分业并非导致一般市场条件下的劳动供给大于需求必使价格下降。这种不充分就业更多的表现为:零工在买方市场的情势下所做的微弱博弈——在市场价格严重低于其预期价格时,就拒绝工作,而宁愿选择闲暇。这种意欲找到合理价格工作,却时常面对劳动价值被严重低估而退出劳动市场的行为,是"被动闲暇"。这种现象不符合托达罗模型,却可以借助恰亚诺夫个体"劳动—消费均衡模型"予以解释。零工市场中,个体博弈带来的集体后果是他们通过"被动闲暇"调节了劳动供应量,从而客观上稳定了市场价格,使市场在未出清之时,价格仍免于向均衡价格下滑。  相似文献   

8.
现实收入根本上是由特定的社会制度及其分配规则决定的而不是由劳动贡献或应得权利决定的。相应地,现实社会中那些高收入者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特定社会制度或分配规则下的优胜者,而不是为社会作出相应贡献的优秀者;而且,一个人越是能够适应和善于利用社会分配规则,就越能以较小的贡献获得较高的收益,从而也就越容易成为社会竞争的优胜者。因此,人类社会就存在一个明显的"蟑螂性生存法则":那些具有攫取他人或社会利益的强大能力的人往往更容易生存,而且,市场机制越不成熟、社会制度越不完善、分配规则越不公正,蟑螂性人物就越容易生存。显然,"蟑螂性生存法则"是对现代主流经济学所基于的自然主义思维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观的反动和革新,它强调:自在存在自然有其存在的现实条件,却并不一定是合理的;为了促使存在的东西更为合理,必须采取行动来改变生存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拥有随时放假"自由"的资本家,仍能获得千百倍于工人的红利收入,便难免使人产生其不劳而获、少劳多获靠剥削起家的印象。但这种印象不正确。剥削,尽管能使资本家获得不义之财,但资本家却不能仅靠剥削在市场竞争胜出。企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环节的劳动皆非常重要,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是资本家的决策劳动。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资本盈亏与资本家的管理决策劳动水平正相关,资本家因艰辛决策劳动而获高收益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早期文本中,马克思对劳动及其实现个人自由的有效性,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然而,G.A.科恩通过对《资本论》第三卷有关"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论述的解读,发现马克思对劳动的态度变得消极和悲观:即使是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劳动也不具有可欲性,故应消除一切劳动。对此,莫伊舍·普殊同指出,应注意区分两种不同形式的劳动必然性。而大卫·詹姆斯、扬·坎迪亚利等人则指出,在马克思这里,劳动对于劳动者享有自我决定、自我实现的自由而言,仍具有实质性的重要意义。回到马克思的文本,我们发现,马克思对待劳动的态度只是变得更加现实,而非悲观。马克思主张消除的是劳动的异化,而不是消除劳动本身。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认为异化既不是精神异化,也不是宗教异化,而是劳动异化。异化劳动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异化劳动表现为四重规定性;异化劳动起源于自发分工,是异化劳动导致了私有财产,而不是相反;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理论科学的揭示了人的本质,提出了人化自然的观点,从而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正确的解释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劳动既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的逻辑起点,又是它的核心。让社会围绕劳动这个太阳旋转,是马克思 主义社会哲学在研究社会与劳动的关系中得出的必然结论。用这个观点来观察社会,就可以发现,资本主义及 其他阶级社会之所以不和谐,就在于颠倒了劳动与社会的关系,不是让社会围绕劳动旋转,而是让劳动围绕社 会旋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把颠倒了的劳动与社会关系重新颠倒过来,真正做到让社会围绕劳 动这个太阳旋转。  相似文献   

13.
很久以来,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的理解有六种观点:消费资料所有制说、劳动所有制说、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有制说、人人皆有的私有制说、劳动力所有制说。这六种观点都不同程度存在片面的方面。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是指未来共产主义的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股份制只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向未来社会所有制的过渡形式,股份制不是公有制。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胡适与茅盾分别发表了关于徐志摩评论的文章。前者从传记的角度切入,后者从社会历史的层面介入,所得结论判然有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把这种不同声音当作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文学阵营之间的阶级斗争。七十年后的今天,重理这段历史,便会发现他们仅仅是用不同的传记批评与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对徐志摩一生经历,即从积极乐观转入低调悲观这一事实的诠释。传记批评与社会历史批评同属于文学的"外部研究"。因此,胡适、茅盾的"徐志摩论"又显示了"外部研究"的丰富内涵,以及文学文本内蕴的巨大历史张力。对于文学史而言,两种批评方法不仅不会排斥,相反却有着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从人学角度上讲,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是异化劳动,而不是劳动本身。由于粗陋的共产主义和空想的共产主义不理解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它们的共产主义就必然是一种乌托邦。马克思认为,科学的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历史之谜的解答和人类社会的归宿。  相似文献   

16.
见危不救频发在公共领域、陌生人之间,而熟人之间则很少有发生。这说明见危不救不是单纯的道德问题,而是涉及到心理、伦理和法律的复杂社会问题,旁观者效应、陌生人伦理缺失、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都会导致见危不救的发生。由于陌生人社会是法治型的社会,治理见危不救的对策,主要是通过法律构建公平合理的社会,消除道德义务和权利的背离,实现德福一致。  相似文献   

17.
西方“社会资本”概念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晓波 《理论界》2006,29(7):224-225
“社会资本”概念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引入我国以来,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社会资本”概念。但是我们发现我国学术界对“社会资本”概念的理解比较混乱,一些学者对“社会资本”概念的理解有一种简单化的倾向,这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影响我国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既然“社会资本”是从西方引进的概念,那么详细了解西方的“社会资本”概念对于我国社会资本理论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相似文献   

18.
杨巧蓉 《东岳论丛》2006,27(4):38-42
“人类解放”思想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观点,也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思想主旨。在《手稿》中,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考察了人的实践与社会本质,较为充分地说明了人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异化的必然性。历史的产物终究不会是永恒的,马克思通过对私有制与异化劳动的辩证分析,揭示了人的异化劳动的深层次根源,认为异化劳动作为劳动的一种状态必然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被扬弃,人类由此进入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依赖于实践不断生成的运动,它是人类获得解放的最切近形式。  相似文献   

19.
共产主义之为共产主义,决不是简单的“共产”或曰公有制代替私有制,而是人的存在方式的改变,即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如果对共产主义的如是理解是符合马克思原意的话,那么,共产主义社会就只有在马克思“社会三形态”学说理论框架的历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才能建立。因为只有在这个阶段上,“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才会“消失”;劳动才会“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才会“充分涌流”。[1]而“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实现正是以此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商品二重性”学说找到了“商品交换”这把分析劳动价值的“金钥匙”,以“劳动二重性”学说探寻到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并通过对劳动价值与劳动时间关系的分析,实现了价值的“人学转换”,更是通过对市场机制下价值创造的机理分析,揭示了社会生产中资本盗取工人剩余价值的秘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破除资本逻辑下不平等的社会生产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劳动与“劳动正义”提供了“利器”。化解社会生产中的不平等劳动需要打破资本宰制的不平等生产关系,以实现“人的解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塑劳动价值目标,引领劳动价值自觉,坚持公有制与按劳分配制度,使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