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自由”“网络霸权”“网络军备竞赛”等凸显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危机,“多利益攸关方”和“尊重网络空间主权”两大模式在博弈中走向共识,“网络空间主权说”从学说走向国际认可。网络空间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的自然延伸,是主权国家在网络空间的最高权力,包括管辖权、独立权、自卫权和平等权。网络空间主权的行使对象是领网,领网作为国家数字新疆域,成为国家领土的有机组成。信息基础设施是领网的物理存在,网络空间是领网的具体内容,以传统领土疆界划定领网边界。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中国方案”包括“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论、“尊重网络主权”原则和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落实“中国方案”的国内法建构包括在宪法中明确宣示“尊重网络主权”,制定《网络空间主权法》,国际适用路径包括将“中国方案”纳入联合国共识性报告,正式确认网络空间适用《联合国宪章》,建立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国际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2.
陈希 《山东社会科学》2022,(12):163-169
随着网络空间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一直在寻求一条既不阻碍技术进步,又能维护国际网络空间用户基本权利的道路。围绕个人隐私、平等接入、信息审查、技术犯罪等问题产生的国际分歧,其本质是不同主体对技术和网络信息接入控制权的争夺。网络空间用户基本权利保护规则应坚守人类尊严的价值底线。我国主张国际网络空间用户基本权利保护应以实现人类共同利益为宗旨,坚持网络主权原则,主张非政府主体应承担保护网络用户基本权利的责任。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论是对网络空间主权上的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有力回击,将有效维护基于网络空间用户基本权利的国际法秩序,同时指明了国际网络空间用户基本权利保护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3.
移动传播的"去中心化"和"去边界化"改变了社会构型和传播逻辑,驱动移动网络空间的话语转向。话语祛序的媒介实践改变了话语冲突的生成机制和意识形态形塑的主要路径。新技术、新文本、新场景颠覆了移动场域的话语权结构。移动网络空间的符号抗争改变了话语冲突的隐喻机制。基于文化自觉和国家治理的多元话语主体建构命运共同体、新型主流媒体通过"四态"建设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内外合力重构话语体系是移动传播场域弥合分歧、秩序重构和价值引领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4.
杨永红 《学术界》2023,(10):37-59
尽管国家并不以域名为由主张网络空间主权,而是通过宣称物理领土主权扩展至网络空间行使网络空间主权,但是域名领土却是网络平台为遵守各国网络空间主权管理网络空间的主要方式。由于缺乏网络空间主权边界的国际规则,网络空间主权的行使范围模糊不清,地缘政治强力介入网络空间,网络空间碎片化严重,国家在网络空间的无序竞争导致网络安全遭受重大挑战,网络空间充斥着脱钩、监管、军事化、不信任和武器化。全球性网络巨头行使着准政府的权力,它们简单地采取基于域名方式与地理过滤方式管理其网络平台,加剧了网络空间的碎片化。无论是域名模式还是以物理存在为基础的分层划分网络空间及过境通行模式都难以在反映网络空间主权现实的同时去网络空间碎片化。将域名与物理存在相结合的模式可明晰复杂的网络空间主权与全球性的迷宫,在尊重国家主权的同时维护网络空间的全球性。当前中国应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在网络空间的造法活动,可通过域名与物理存在相结合的模式明确网络空间各区域,在解决网络空间权力划分的基础上构建网络空间秩序,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进行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确保网络空间造福人类社会,消除或降低其对国际安全与国家安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网络公共领域的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公共领域不仅满足作为公共领域的一般要求,而且在主体、场域和对话机制三方面都具有"新"的特征。网络社群是新主体,网络空间是新场域,网络对话是新的民主机制。  相似文献   

6.
网上虚拟社会建设:必要与设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网络利用的广泛普及,一个新兴的社会场域和社会形态--网上虚拟社会正在网络空间中逐步形成.然而,目前网上虚拟社会存在诸多的问题.超越网络建设的工具性思路,将网络空间视为一种新的人类活动空间和新的社会场域,切实加强网上虚拟社会建设,包括网上虚拟社会的发展型社会建设、秩序型社会建设、矫正型社会建设和制度型社会建设,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6,(7):191-197
国家主权包含国家信息主权,国家信息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的必然延伸。网络空间被视为一个"新疆域",但是网络空间中的信息规制并不应当是"法外之地"。网络主权原则是我国维护国家主权利益、参与网络国际治理与合作所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网络事件造成的不安全因素严重侵害了国家信息主权安全和政权运行,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的传播给传统国家主权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每个国家在其信息领域的主权利益都应当受到保护,信息领域内不应当有双重标准。国家应当排除外来信息干涉,独立自主地行使本国信息主权。  相似文献   

8.
电子数据跨境取证模式目前主要有数据存储地模式和数据控制者模式,若两种模式不加改变,单一适用于我国司法实践皆存在种种不足.现从技术角度对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进行划分,确立"物理层"之上作为网络空间的取证管辖领域;以属人管辖为理论基础,采用网络用户及其行为作为判断取证对象的基准,确立网络最小管辖单位;在明确取证边界与取证对象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网络最小单位管辖模式".确立"数据存储地管辖模式为主,网络最小单位管辖模式为辅"的取证管辖模式,对于维护网络空间主权、消除单边取证风险、制衡数据大国长臂管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智媒体技术为各种传播形态的信息提供了“全连接”的技术支撑,人类社会自此从有信息传播边界的传统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的社会生活场域,进入到信息传播边界消逝后的全连接世界。在互联网场域,信息从人际传播到群体传播再到大众传播,为此从媒介环境学角度提出“融传播”概念,分析智能媒体时代熟人社交的失控,无边界控制的赛博空间对人的多元身份确认的困惑,智媒技术对人的“监控”等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诸多影响,并反思拟真世界中的人际沟通。  相似文献   

10.
网络社会生活的出现 ,既为人类展现了一种美好的“虚拟生存”空间 ,同时也导致了各种网络社会问题的出现 ,网络社会问题表现出不同于一般社会问题的特征。为维护网络社会运行秩序 ,保障网上群体和个人的利益 ,必须借助于技术、法律、道德等控制手段 ,构建网络社会问题控制运行机制。由于网络空间的特殊性 ,决定了道德控制在控制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中国正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网络强国建设时期,网民的网络利他行为是建设社会新型文明和稳定网络空间秩序的重要保障.当前,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存在范畴狭窄、内容滞后等现实问题,网络利他行为作为一种网络社会空间系统中具备道德属性的实践活动,应重视其内涵在社会信息化背景下不断发生的新变化.围绕网络利他行为的基本概念,分析其生成的技术性、主体的交互性、内容的融合性、过程的超越性和效果的不确定性等主要特性,挖掘其在生成、固化、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功能,有利于唤醒网民的行为自觉,从而实现以网民良性行为秩序带动网络社会新型文明发展的价值愿景.  相似文献   

12.
刘勃然 《理论界》2012,(8):142-144
近年来,随着人类的控制力向各个领域不断延伸,网络空间成为各国权力竞争的"新战场"。在东北亚地区,各网络大国在"第五空间"的权力争夺日趋激烈,呈现出"一超主导,两强并存"的权力格局。这一权力格局是历史积淀与现实发展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美国为维护其网络霸主地位,对崛起的中国进行遏制,使中国的网络安全利益受到严重威胁。作为网络技术后起国,中国应采取何种针对性策略以维护其在网络空间的国家利益,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社会随之成为人们生存的新环境.在这种新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如何"满载而归",不仅是理论难题,更是现实困扰.而人的网络实践活动进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从人的网络实践进程出发可将培育活动发生场域确定为"器物"场域、"界面"场域、"网络空间"场域、"网络生活世界"场域,根据每个场域的特征和中心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主体教育模式、感知吸引模式、信息耦合模式、精神升华模式等培育模式,四种模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此抢占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制高点和新阵地.  相似文献   

14.
疫情防控关乎生命安全,舆情治理关系民心所向。基于重大疫情防控下的网络空间呈现出前兆性缺失、全民性参与、持续性诱发的舆情特征,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辐射效应,造成深层次的结构性社会影响,导致了社会心态的转变和非理性情绪的蔓延。以信息、情绪和制度为视角的网络空间中,信息场域混乱导致信息失衡、非理性表达导致消极氛围、制度效能不足导致治理式微的实践困局,网络舆情空间乱象频发。疫情防控下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应以维持信息生态平衡为基础重建信息场域,以引导正面社会情绪为指向重塑情绪氛围,以发挥制度治理效能为动力重构制度体系,以此构筑战疫精神堡垒,凝聚民族精神伟力。  相似文献   

15.
汗漫于网络空间的泛娱乐化、泛游戏化内容阻滞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发展,而手机游戏以其使情成体、操作爽快、体验沉浸等优点日渐成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以场域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对手机游戏场域中三个子场域之间冲突与博弈:政府场域中教育主体的“灌输管控”、资本场域中教育介体的“资本操纵”以及消费场域中教育客体的“舆论反抗”,探索多个子场域交织的动态平衡关系,提出在资本场域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发挥根本性引领作用,贯穿手机游戏产业链,严把手机游戏质量关;在消费场域中提高网民辨别力,矫正文化消费观;政府场域中要内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逻辑到各子场域中,让三个子场域形成自律自制的统一有机体,以进一步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添趣。  相似文献   

16.
网络空间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新型的社会场域,其闻的法律必然依据其独有的特性而呈现出与现实社会的法律不同的价值追求.开放、共享、民主是网络空间的法律价值的应有之义,网络空间的法律应遵循其特有的价值追求加以构建.  相似文献   

17.
网络空间是多种思想的集散地,这个空间里的真善美与假恶丑都对现实社会产生很大影响;网络空间又是多种力量的汇集所,这个空间里的不同声音能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网络空间的正能量具有鼓舞人心、激励精神的积极作用,网络空间的负能量又有着涣散意志、颠覆公意的消极影响。事实表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网民行为,是消除网络负面效应、汇聚网络正能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幸福观是个体对"幸福"概念的一般理解及由此产生的实践行为取向,其实质是个体在特定社会制度场域中与他者互动生成的认知偏好与惯习。转型时期受集体记忆与现实场域双重作用,返乡青年农民工幸福观的生成为前现实域、想象域、镜像域和后现实域四个不同阶段的场域所型塑与重构。青年农民游走于城乡两个不同社会之间,乡土性与现代性此消彼长、交织存在于返乡青年幸福观的生成场域中。不同场域的复合叠加、乡土性与现代性在各场域的交互作用、自我与他者的内外互动,三者持续的互联耦合,最终促成了返乡青年幸福观的形成与重塑。分析农村返乡青年幸福观的生成机制,有利于我们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更好地引导其发挥主力作用,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层维度。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互联网把世界变成了“鸡犬相闻”的地球村,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了社会发展;同时,他又指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并明确提出了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规范网络空间行为等要求.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和交互性,既给人们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和舞台,又对人们的道德要求和责任担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为主体网络信息的自由表达有其必要的边界和限度,网络行为中的责任担当对规范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的有序发展存在着积极的应然价值,自由与责任构建了网络空间最基本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交网络技术在政治领域的强势入侵,国际社交网络对国家政治安全带来革命性影响。国际社交网络中的政治参与能够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机制、衍生机制和涌现机制对国家政权安全产生威胁;国际社交网络中的恐怖主义扩散能够通过回音室机制、群体极化机制和非对称优势机制对社会安全与稳定产生威胁;国际社交网络中的意识形态传播能够通过分化机制、削弱机制和渗透机制对国家政治制度安全产生威胁。国际社交网络中的跨境数据流动能够模糊政治安全的治理边界,削弱主权国家作为治理主体的权威性、合法性和独立性。因此,应利用国际社交网络掌握政治安全发展态势,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结构,构建基于网络空间主权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