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渝 《天府新论》2017,(6):128-137
大禹史传,文献记载丰富而驳杂。从先秦古史所载来看,大禹史传大致可归结为四个方面:禹兴西羌、大禹治水、攻伐征战、禹传子家天下。两汉以降,有关大禹史传的故事大量衍生,或转述古史,或人神杂糅,或相互抵牾,不一而足。而学术界对大禹史传的研究,也主要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事实上,对大禹的研究,并不仅仅是对中国古史所传人物及事件的讨论,它还涉及中国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史实。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但可以深刻揭示大禹史传在文明与蒙昧之间交织发展的演化过程,而且将揭示大禹开创中国文明史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
大禹传说自产生以来,历朝文献广泛记载其事迹、民间广泛流传其传说,全国各地禹陵、禹穴等相关遗存星罗棋布,大禹传说在时间和空间上广为流布,其程度超越了任何一位上古历史人物。由于诸多原因,至今关于大禹仍然存在诸多迷雾,正因如此,历史上也存在诸多质疑大禹传说及其地位的声音,尤以20世纪初以来的"疑古"派影响最为重大。本文正是从此角度切入,探讨大禹传说及其文化地位的确立与经受的考验,认为,历史上对大禹传说及其文化地位的质疑实际上也是对大禹文化认同的一种表现,大禹传说异彩纷呈的根本魅力就在于大禹传说尤其是治水传说一直代表着中国农耕文明这一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学术界关于"五四"文学革命激进与保守论争的来龙去脉进行梳理和评述,及对该论争从拓展研究空间,突破思维定式,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再思考.  相似文献   

4.
<正>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曾讨论中国社会性质和古史分期等问题,争论是否存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社会是否存在奴隶制、封建制的特征和分期、中国社会是否进入资本主义等问题。这些讨论试图套用欧洲模式来解释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问题,由此造成近百年来多种观点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财富是权力的目的,权力是财富的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论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一系列学术论争。其中三个最重要、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的论争、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的论争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性质问题的论争。在当前,汲取论争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论休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背景资料 大禹故里景区位于北川县禹里乡境内.面积50多平方公里。这里有仿古仿石建筑大禹纪念馆以及禹穴沟等景点。已成为人们凭吊大禹功绩.缅怀大禹精神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7月11至12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黄河文化研究会主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中国大禹文化研究中心、河南大禹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承办的"2015中国登封大禹文化研讨会"在大禹故里——登封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和嘉宾80余人出席研讨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魏一明,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  相似文献   

8.
大禹故里问题可以从夏文化分布范围、鲧禹活动区域以及大禹治水区域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嵩山地区是夏文化的起源地,考古发现的"新砦期"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址在嵩山南北分布广泛,且有先后发展关系,聚落分布密集;文献记载鲧、大禹在嵩山周围活动,"禹都阳城"与王城岗龙山文化城址具有很高的关联性;大禹首先在嵩山地区治理洪水,河济地区是大禹治理洪水的重要区域,但不是夏族的兴起地,综合以上分析,大禹故里在嵩山地区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相似文献   

9.
评周谷城对形式逻辑与辩证法的研究张小燕沙青50年代开始到60年代上半期,中国哲学界进行了一场关于逻辑问题的论争。这场论争,实际上是30年代有关论争在新形势下的继续,不过,规模却大得多,遍及全国逻辑学术界。30年代,潘梓年试图以“方法论”与“技术论”来...  相似文献   

10.
林毅夫与张维迎两位教授关于政府与市场作用的论争,以及人们在其他许多经济发展问题上存在的论争,在见仁见智的背后,既反映了经济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又反映了经济发展问题在理论上的局限性,引申出不少认识论上的问题.本文以这次论争作为切入点,从“系统时空动态区分理论”出发,来谈谈经济研究在认识论上的一些问题,强调系统时空区分与动态权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一直存在着分歧,这种分歧在2006年末顾彬发表了"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看法之后,被媒体过分地渲染、扩大,最终演变成一场"唱盛"与"唱衰"、"黄金"与"垃圾"之争,众多的知名学者卷入论争。笔者就论争产生的场域以及"当代文学"、"当下文学"等概念性问题进行了辨析,并进而提出了对这场论争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1928年中国文坛展开的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是苏联的普罗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一次大宣传、大引进。其对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这场论争也暴露出了中国年轻的左翼文艺界的一些严重弱点,如队伍中存在的不团结和小团体主义,作家和作品都脱离群众等,要使革命文学运动健康发展,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杜国庠以林伯修的笔名在1929年3月28日《海风周报》第12号上发表了《1929年急待解决的几个关于文艺的问题》(以下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东北地区成为日本觊觎的对象。"满洲问题"或"满蒙问题"作为日本"大陆政策"的重要一环,不仅成为日本制定国防方针的议论对象,而且学术界、知识界也展开了对这一地区的研究和宣传。在经过日本军国主义意识形态的洗礼之后,占领中国东北在日本完全变成"正义"之举,侵华战争也变成了"圣战"。学界对近代日本"满蒙问题"的发展线索及"满蒙观"的形态与变化虽然有一些研究,但是中日双方就这一问题的相互论争,还有许多史料可以挖掘。通过研究和分析双方相互论争,可以看清中国学者在主权问题上的一贯坚持和日本御用学者如何歪曲事实、变本加厉的变化过程,有利于我们认清近代日本的政治生态与学术生态的复杂关系,加深对内藤湖南、尾崎行雄等历史人物的多面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夏禹为巫祝宗主之谜与名字巫术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晖 《人文杂志》2007,(4):142-149
夏禹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巫祝人员视作宗主,称为"神禹"。禹因"半枯"而形成瘸子步伐"禹步三",被巫师用来作为震慑鬼魅的特殊步伐。禹为什么被巫祝尊奉为宗主?这是因为禹在平治水土过程中"主名山川",古人还进一步认为世界上山川草木以及各种动植物之名都是大禹所命名的。这种现象就是"名字巫术"。在早期先民看来,名与物是不可分的,语词具有神秘而巨大的力量,谁知道事物之名,谁就享有支配此名词所指之物的神秘力量。正因为禹被认为在治水之后主名山川百物,所以他便有控制世界上万事万物以至于妖魔魍魉的神力,于是"神禹"被尊为百巫宗主,而"禹步三"也就成了巫师扮作大禹压胜鬼怪的特殊方术。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股流行约百年的现代西方文艺思潮,悲剧衰亡论的缘起极其复杂,除了悲剧创作整体上不够景气之外,主要包括尼采论述悲剧灭亡问题的直接启发、悲剧传统的强大压力和系统的现代悲剧理论缺席等因素。悲剧衰亡论思潮在兴起、盛行与回落的演变过程中,有关的争论始终不断,特别是在不同时期克鲁契与哈里斯之间、斯坦纳与威廉斯之间、斯坦纳与伊格尔顿之间的论争最具有代表性。在论争过程中,不同的观点之间彼此碰撞与交锋,不仅对于澄清误解、扩大共识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还对当今学术界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古史辨派在国学运动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26年起以顾颉刚主编的<古史辨>集聚了数十位学者,以疑古的态度讨论古史,形成古史辨派.他们以讨论古史为学术辨伪的突破,讨论范围扩展到先秦两汉典籍、诸子和学术史等问题.古史辨派是国学运动中的一个流派,讨论古史是整理国故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是在新的国学观念引导下进行的.古史辨派采用的方法是传统考据学与科学方法的结合,即以细密的考证探讨中国文献与历史上若干狭小的学术问题,扫除因袭与谬妄,促进了国学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最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张广志教授新著的《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回顾与反思》一书,这是一部对中国史学“五朵金花”的首花———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进行全面、深刻的回顾、剖析和反思的成功力作。稍微接触中国史学的人都知道,解放以来,在中国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一个“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在什么时间断限的问题。1 930年,郭沫若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论证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古罗马一样,都经历过奴隶社会发展阶段,中国历史于五种社会生产方式并不悖违。此书一出版,即获许多人的赞同,也遭到一些…  相似文献   

18.
吴锐 《文史哲》2007,(6):35-47
1923年,顾颉刚先生根据《说文》"禹,虫也",猜测"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引起轩然大波,有人将作为动物之名的"虫"偷换为蠕虫加以讽刺。其实虫为动物总名,顾先生的假说已触及到了用图腾解释族系祖先。1937年,古史辨派健将之一童书业先生提出的"禹为句龙"是朝顾氏假说的正确发展,顾先生晚年也仍然坚持"禹为动物"。从金文字形来看,"禹"就是蛇的象形,确属"虫"。禹父"鲧",又作"鮌",实为"玄鱼"二字的合写,"玄鱼"等于"天鱼",意谓神圣的鱼族。甲骨文中存在没有释读出的"天鱼"、"大鱼"合文,意思等于"玄鱼"。早在仰韶文化大量出现的"蒙面人"神秘主义纹饰,其中"蒙面人"和鱼的组合,寓意即"天鱼"。受崇拜的鱼、龙、龟,长期被先民视为一物。当前学术界寄希望于从豫西或晋南寻找最早的夏文化,而夏文化的渊源可能在西部渭水流域。  相似文献   

19.
谢维扬 《文史哲》2007,(2):47-54
顾颉刚先生所编《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对于中国近代学术,包括近代意义上的中国古史研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历史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古史辨》所从事和倡导的“疑古”工作的主要目标和内容,是试图为建立近代意义上的中国古史研究寻求合格的史料学基础。但主要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古史辨”学者们当年对古书成书和流传情况的复杂性尚不能有充分的了解,因而在对古书真伪、成书年代、作者,乃至其中某些特定内容的史料价值以及各宗古书资料之间关系等问题的研究中存在着简单化的缺陷。在近年来学者们对中国古史史料学基础问题的研究中,最值得重视的领域之一,是对于新出土文献的研究。在大量新出土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有可能获得某些较之以往更合理的古史史料学概念,建立现代古史史料学概念的整个工作也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王震中 《文史哲》2023,(5):49-74+166
站在一百年后的今天来反思,古史辨派有贡献亦有局限,贡献与局限每每交织在一起。例如,顾颉刚说组合的“三皇”出现在秦汉以来的文献是对的,然而组合中的“三皇”里的一个个“古帝”式人物却出现在战国时期,并非从秦汉才开始叠加上去的。再如,古史辨派说五帝并非一系是对的,但对《国语·鲁语》《礼记·祭法》乃至《史记·五帝本纪》为何要把有虞氏和夏后氏等都说成是以黄帝为其远祖并没有做出科学的解释。实际上这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融合造成的,五帝所代表的族群属于自夏代以来的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在民族共同体的意义上他们都同属于华夏民族成员,只是有一个形成过程而不是自古一系而已。顾颉刚“四个打破”中“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说真正的“大一统”出现在秦汉是对的,但对夏商西周时期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国家形态结构所显现的王朝国家的“统一性”是没有认识的。在古史人物究竟是人还是神以及“神化”和“人化”问题上,古史辨派没有考虑到古史人物中人名、族名、图腾名、神名是可以同一的,也没有考虑古史人物及其族群名号的沿袭性和神话传说故事的“时间深度”问题。总的来说,古史辨派“破有余而立不足”,当今学界在分析古史辨派的贡献和局限的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