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集聚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日益深入,不断涌现出新的测度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方法。不同测度方法的构建原理和适用性不同,选择恰当的集聚测度方法是准确描述集聚现象的基础。文章利用历史归纳法,根据集聚测度方法的发展脉络分为第一代集聚指数、第二代集聚指数和第三代集聚指数,探究其背后的构建原理和演变逻辑。在此基础上,将不同的集聚测度方法分为离散空间下的聚类指数法和连续空间下的距离指数法,二者在空间属性、数据要求、估计结果和实际应用等方面存在差异,基于聚类的指数反映了特定空间单元产业集聚程度,基于距离的指数侧重于产业集聚的空间范围,其本质区别在于MAUP(可塑地理单元问题)对集聚分析的影响。不同集聚测度方法仅反映了产业集聚现象的部分内涵,理想的测度产业集聚程度的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水库移民贫困威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 尤其是介入性贫困 , 它是诱发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导 火索 。 文章系统梳理了水库移民贫困成因及反贫困策略的相关研究 , 认为水库移民生计遭到破坏 、 贫困移民的文化贫困和观念落后 、“ 以失定补 ” 补偿方式的局限 、 水库移民存在权利贫困等是水库 移民贫困的主要成因 , 政府部门 、 水库移民社区 、 水库移民自身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的有效配合可以 缓解水库移民贫困 。 但既有研究对如何精准化扶持贫困移民研究较少 , 鲜见将水库移民社区发展 与扶贫结合起来 、 水库移民社区社会关系网络对精准识别移民贫困户以及水库移民社区发展对减 贫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 未来研究应更多地探讨水库移民社区发展 、 水库移民自身能力发展 、 非营利 性组织等其他社会资源对水库移民减贫的作用 , 特别是探讨政府部门如何解决已安置的水库移民 的贫困问题 、 如何完善水库移民补偿与征地政策以及如何实现在水库移民搬迁安置时就能够解决 贫困问题 , 使 “ 介入性贫困 ” 不发生或尽量减少 。  相似文献   

3.
理性预期、地产波动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预期与房地产价格波动具有内在作用机制。通过对实施各种政策组合与预期因素变化的实证分析认为,为形成稳定的预期,应该从加大房地产产品市场供给力度;进行分类指导,区别调控市场参与对象;房地产开发过程透明化;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合理引导与有效稳定市场的心理预期等方面进行科学调控与管理,让房地产行业拉动内需,确保消费者利益,谋求社会整体福利的同时,防止利益团队人为左右房地产价格和市场,切实推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5.
基于市盈率、预期和供求关系的股价行为动态分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股票价格模型的局限性,提出一个基于市盈率、预期及供求关系的股票价格行为动态分析模型。本模型考察市盈率、预期对股票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探讨股票价格行为与投资者对公司未来每股收益的预期之间的关系,分析现行市盈率及动态市盈率与投资者普遍认可的合理市盈率之间的偏差对上述关系的影响,得出股票价格是在投资者对公司未来每股收益不断预期和矫正,以及对现行市盈率、动态市盈率与他们认可的合理市盈率之间偏差的不断判断和调整的基础上和由此导致的供求力量的作用下,围绕市场普遍认可的合理市盈率而上下波动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组成部分,提高民众的政治参与水平是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将发展基层民主作为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民的政治参与呈现出制度化和非制度化并存的特征。在农民政治参与的政治活动中,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和政治体系的结构等因素都对于农民的政治参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展现了这些因素与农民政治参与之间的复杂性关系。农民的政治参与对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改善农村的基层治理水平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集群作为一个自组织的动态复杂系统,它的形成与动态演化存在生命周期么?它的生命周期有多长?事实上,产业集群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但也有许多失败的案例.产业集群可以有效提升区域竞争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和创新中心,但到目前为止.系统地从演化经济学的动态角度深入探讨产业集群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对探讨产业集群的演进路径和生命成长进程中的关键问题的文献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回眸与展望: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创新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主要源于体制创新和政策助推。本文以中共十六大为“分水岭”,大体分为文化市场酝酿期、文化市场全面推进期、文化产业合法性建构期、文化产业提速发展期、扎实助推期、纵深发展期等六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不足,从文化产业结构政策、布局政策和执行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聚是长三角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文章根据影响产业集聚的一般因素,结合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研究了长三角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空间演化路径和集聚绩效.文章认为,产业的集聚动力在于地区的竞争优势,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中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则加深和放大了地区的产业集聚过程;长三角的历史沿革、区位优势和中国转轨经济的体制改革特征决定了长三角省区经济空间演化的特征是产业同构;这种以产业同构为主要内容的长三角产业集聚并没有表现为省区经济之间的"重复建设"或者是"恶性竞争",基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廉价劳动力比较分工优势的长三角的产业集聚引起的外部性、市场扩大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成为区域产业同构具有正面绩效的支撑因素,但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对相关产业的绩效存在影响.文章的实证研究支持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0.
当前企业动态能力形成演化的研究更多地关注了影响动态能力形成的直接因素,而缺乏对环境变动影响下企业内在战略反应与动态能力形成演化路径的研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与演化理论视角,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与综合,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环境变动、企业战略反应以及动态能力形成演化的理论模型,并提炼出相关命题,从而为动态能力理论的发展以及企业战略管理实践提供了新的洞见。  相似文献   

11.
12.
秩序、规则与预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秩序是人的心智模式可以识别的、令人感到愉悦的规则状态,它具有成本的节约性、可控性和可预期性等特征。由于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市场经济秩序运行只能接近理想状态。在构建市场经济秩序时,不仅要重视法律等正式制度的建立,更要重视道德、风俗等非正式制度的型构。  相似文献   

13.
14.
利用中国1997—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和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考察了人口年龄结构、预期寿命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人口年龄结构、预期寿命对居民消费率有显著影响,但具有很大的区域性。东中西部地区比较表明:少儿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由大到小为东部、中部、西部;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率影响由大到小为西部、中部、东部;预期寿命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由大到小为东部、西部、中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居民心理预期(乐观及悲观情绪)与宏观经济相互影响的关系来分析影响居民心理预期形成的因素,以及居民在心理预期的引导下如何支配个体经济行为,再到个体的经济行为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最后总结出为稳定居民心理预期,提升经济政策效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中的必然态势,产业集聚所引发的经济要素空间流动对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2005-2012年西北地区51个地级行政单元的二、三产业及城市人口数据,利用地理统计方法对西北地区的二、三产业及城市人口集聚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5-2012年西北地区产业及城市人口的General G指数表明西北地区产业与城市人口集聚存在明显关联,伴随着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城市人口集聚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二者存在明显的共生性增长态势;2005和2012年西北51个地区产业及城市人口的Gi指数分布表明西北地区产业及城市人口集聚存在明显的地理耦合,且二者集聚热点均呈扩散态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西北地区产业及城市发展的调适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分析动态能力、价值活动演化和代工企业转型内在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借助遗传算法构建代工企业价值活动演化的仿真模型,利用计算机仿真考察代工企业动态能力的三个测量维度,即环境洞察能力、资源动态获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对价值活动演化和企业转型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动态能力作用下,代工企业通过运营惯例的模仿和创新,使价值活动从低端向高端跃迁,实现成功转型。环境洞察能力、资源动态获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越强,企业价值活动越可能朝着价值创造水平更高的方向演化,代工企业越容易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8.
理性预期学派否定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否定凯恩斯主义的收入均等化意义上的公平效率观,主张规则公平、机会平等、效率优先的公平效率观。与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公平效率观基本相同,但它是以理性预期理论为基础,通过否定凯恩斯主义的公平效率观而建立起来的。对我国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经济系统的演化与政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根据耗散结构的基本原理 ,将经济系统划分为平衡态、过渡态和自组织状态。并将政策因素看成是一种外部调控手段 ,分析了在经济系统的不同状态下 ,政策因素对改变系统的结构及变化趋势所起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水平提升和城市集群化发展,优化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成为释放我国区域效率潜能的重要动力。经过学术史梳理可以发现,处于不同国家、不同区位的城市体系,其空间结构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并不能断定究竟单中心还是多中心结构更有利于效率提升。文章认为,脱离产业动态调整过程来静态评价城市体系的空间效率是片面的。原因在于,对于产业净流出的区域,无论何种空间结构,其效率损失的概率更高。因此,文章将企业进入和退出某地区的过程融入产业动态集聚指标构建,同时在对折旧率和资本存量重新测算的基础上对城市生产率进行测算,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影响城市体系空间效率的作用机制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扁平化的多中心结构更有利于地区生产率提升,但需要兼顾产业集聚动态变化的影响,该结果进一步说明忽略企业进入和退出某地区的过程可能导致结果是有偏的,同时缺乏解释力。进一步研究表明,多中心结构使城市规模效率得到显著改善,却不利于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的改进。研究还发现,京津冀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多中心特征偏弱,且空间效率尚待进一步优化。相比之下,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多中心结构与产业动态集聚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效应。此外,考虑产业可能在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