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包括了古语、今语、方言、雅言、俗语等各种语料。在对《尔雅》的双音词进行了穷尽性调查后,共归纳出双音词1261个。现代汉语语法构词中的联合式、偏正式、支配式、补充式、表述式及附加前缀等构词法在《尔雅》中均有体现,但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尔雅》中还出现形容词“老”虚化为词头的现象,从而形成了附加前缀式构词法。  相似文献   

2.
(一)壩 睢景臣《高祖还乡》套数有“拽壩”(简化字作“坝”)一词,对其中的“壩”字,历来的解释很不落实。就所见到的几个高等院校交流教材选注本来看,一般释“壩”作“一种碎土、平整土地的工具。”有的进一步注明,“壩:耙的借字。耙是打碎土块的工具”。我查了几种古今通用工具书,如《说文解字》、《尔雅》、《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海》、《辞源》以及《元剧俗语方言例释》、《小说辞语汇释》和《诗词曲语辞汇释》等,对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现代方言材料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金瓶梅词话》(文中简称《词话》)中“雌”、“掉”、 “顿脱”、“隔二偏三”、“试”、“打张鸡儿”几个方言俗语词在前贤时彦研究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考察,补充或纠正了 对这些词语解释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李布青先生编著的《金瓶梅俚语俗谚》一书 ,曾引起学界的注意。披阅之余 ,觉仍有疑义 ,如“割股的也不知 ,捻香的也不知”、“水米不打牙”等有望文生义之嫌。断句也有可商榷之处 ,如“没时运的人儿———漫地里栽桑”、“睡里梦里 ,要知山下路”等。另外关于俗语的界定也有不准确的地方 ,如把“说出来的话 ,灰人的心”等不成其为俗语的词条列入。  相似文献   

5.
俗语,古时称谚。《礼记》记述:“谚,俗语也。”《汉书·五行志》记述:“谚,俗之善谣也。”《说文解字》记述:“谚,俗所传言也。”谚,古代就是广泛流传的俗语。探讨一下扬州民间流传的俗语,这对研究俗文学和扬州乡土风情是有所裨益的。据笔者所阅资料,扬州地方俗语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兹略举例证明。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中常用“住坐”一词,一般注本对此均未作解释,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也未收此词,唯朱居易先生《元剧俗语方言例释》一书,对“住坐”作了解释。《例释》说:“住坐:鸨母,虔婆。”这个解释是错误的。致误的原因是,朱先生看到元杂剧中妓院鸨母上场自报家门时,每每用及此词。如《对玉梳》第一折搽旦云:“老身姓顾,在这松江府住坐。”《度柳翠》楔子搽旦云:“俺是这抱鉴营街积妓墙下住坐。”特别是第二例,律之以现代汉语,便把“住坐”误为名词,以为是虔婆的别称。  相似文献   

7.
俗语三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俗语是流行于群众中的通俗习用语,在古代也称为俗谚、俗言、恒言、常语、俚语、鄙俚词等。俗语与谚语本无严格的界限。《国语·越语》:“谚,俗语也。”《汉书·五行志》颜注:“谚,俗所传言也。”从发展看,一般来讲,谚语多以复句形式出现,句子比较整齐,一条谚语说明一个事理,如“虎离山无威,鱼离水难活”,“一天不练丢一半,两天不练站着看,三天不练门外汉”;而俗语则多是单句,还有的是短语以至于词,句式、字数不一,有说明事理的,如“心急锅不开”、“远水难救近火”、“寡妇门前是非多”,也有仅指某种情状或为名称的,如“尾巴翘上天”、“打肿脸充胖子”、“老实疙瘩”、“婆婆嘴”、”光棍”等。  相似文献   

8.
大量使用宋元时期的方言俗语,并成功地用之于人物塑造,环境描述,是《水浒传》的一个艺术特色。其中有关出行的俗语,有关逃亡的俗语,有关婚丧的俗语,有关家庭、邻里、宗族的俗语,有关交际的俗语,有关酒的俗语,有关衣、食的俗语,有关财宝的俗语,有关岁时、天象的俗语,有关鬼神、禁忌的俗语,有关职事、生产、经营的俗语,多直接来源于宋元时期的民俗事象,揭示着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体现着当时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处世态度。分类解释之,可供汉语研究、文学创作之借鉴。  相似文献   

9.
读书札记     
一、《长恨歌》“宛转”非俗语词白居易《长恨歌》有一名句:“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其中“宛转”一词,现今通行的唐诗选本大都释为“缠绵悱恻的样子”.对此,傅如一在《“宛转蛾眉马前死”笺注指误》一文中曾作详细辨析,此不赘述.黄征在《魏晋南北朝俗语词考释》一文中认为,《长恨歌》中的“宛转”一词是俗语词,应作“剧烈翻动”解,以“状写杨贵妃被尺组勒死时竭力挣扎之惨象”;且引陈鸿《长恨歌传》中记明皇奔蜀、马嵬兵变、贵妃赐死一段中的“展转”一词作为旁证.对此,我不敢苟同,申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市民》2006,(7):54-54
每个中国人都会说“替罪羊”这个俗语。但“替罪”与“羊”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实际上“替罪羊”三字是《圣经》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