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西方哲学中 ,人的规定和人的归途反映了西方哲学主题的变化。古希腊、中世纪、近代都是以理性规定人 ;在现代思想中 ,人不再被理性规定 ,而是被存在规定 ;在后现代思想中 ,人失去了规定性。现代思想家用存在的人取代了理性的人 ,并试图为人找到一个归途。但在后现代思想家那里 ,人不再有规定性 ,也不再找寻家园 ,人只是一个漫游者和边界上的冒险者。  相似文献   

2.
孤独的家园     
人具有双重身份,即自然人与社会人,但不管扮演哪种角色,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家园,可是在现代社会,欲望增强了人类丧失家园的可能性。本文试图从自然与精神两方面,阐述现代人的家园危机。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肯·凯塞的<飞跃疯人院>这部小说的主题进行了分析,认为肯·凯塞在小说中对发达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病态性进行了清醒和尖锐的批判,对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生存状态极为关注,并且试图为现代人寻找出路,然而他过分强调发达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人性之间的矛盾而忽视了其社会矛盾,主张人的本能解放而否定社会革命,因此他无法为现代人找到正确的出路,只能沉浸在回归自然的幻想中.  相似文献   

4.
“生存”——古今中外一个永恒的话题 ,尤其在当今新的瞬息万变的时代格局上 ,人类关注的聚焦点更加集中了现代人的生存境域和生存方式上。本文在对比新旧实践格局可能性与现实性关系基础上 ,力求探寻人如何在“去生存”的过程中展现“人成为他自身”的本质 ,并试图从其开放性、实践创生性、自我超越性三个角度 ,揭示现代生存现域内的可能性于现实性 ,以及这一观点的提出所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试图借助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人的观点挖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维度,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关系,力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启蒙,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有效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当代心理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当代心理学王利达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系本文试图探讨:古代文明与现代人的精神渊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对话的途径;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世界文明生活中新的价值与历史地位;生活于文明飞速发展中的现代人,怎样汲取古老文明的精神营养,以滋补心...  相似文献   

7.
西方体验美学兴起于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由于经验科学的精确性和可证实性原则与人的生命有机体原则之间形成了尖锐的冲突,以叔本华、尼采、狄尔泰以及弗洛依德等为代表的西方美学思想家高扬人的生命主体性,植根于"此在",试图解决现代社会人的种种困惑和迷惘.随着每一次理论内容的变革和革新,无不折射出一种时代精神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鲁献慧 《中州学刊》2005,(5):127-129
马尔库塞深刻分析了现代工业文明造就人和社会的"单向度"弊病,从科学技术与政治统治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的需求的关系等方面对科学技术采取了否定性和激进的批判态度,从而试图寻找一条人的解放的理想之路.马尔库塞的科学技术批判理论虽有思想闪光,但却充满梦幻色彩与空想性质.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引发着我们去追索人是什么?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什么?人的价值、目的和意义,应给予什么样的终极关怀?文章试图从哲学层面做出阐释,为以人为本的社会构建,提供理性解构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梳理了分析哲学输入现代中国的多种途径:杜威对罗素的介绍、罗素来华讲学、维也纳学派等。其中罗素关于分析哲学看法对中国现代哲学影响最大,维也纳学派虽也在当时的中国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却微乎其微。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现代哲学家金岳霖、冯友兰、张岱年等人不认同维也纳学派以分析方法拒斥形而上学的哲学立场,而赞同罗素早期的以分析方法构建新实在论思想体系的哲学倾向。如果说西方哲学家如维也纳学派企图以逻辑分析方法来消解形而上学,那么中国现代哲学家则试图以逻辑分析方法来重建现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金岳霖的《论道》、冯友兰的《新理学》等就是这一重建的结果。金岳霖、冯友兰等人的哲学立场反映出了他们思想的内在矛盾及其强烈的人文情怀,他们既看到了逻辑分析方法的现代意义,也同时看到了中国传统哲学在西方哲学冲击下面临的重重困难,所以试图利用逻辑分析方法来重建形而上学哲学思想体系。他们对分析方法的理解也与西方哲学家稍有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郭士立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期刊。该刊内容丰富而庞杂,它将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介绍到中国,推动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不仅对先进的中国人士有着启蒙作用,而且有助于中国早日开启近代化,同时也为中国近代报刊业提供了先进的模式,对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平民小说”与“士人小说”概念的重新提出和定义,并用以宏观关照宋元以来的中国古代小说:《金瓶梅》以前的小说多是“平民小说”,明清之际小说主流转向“士人小说”,直至近代。以“四大奇书”为代表的明代小说的“平民小说”性质。清代“士人小说”的流变及特征。  相似文献   

13.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着重从受众的角度对传播效果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受众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心理和社会需要以期获得满足的选择性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按照"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要求,努力增进传受双方的互动与交流,及时回应群众的利益关切,大力优化传播结构。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大公报》是晚清时期重要的大众传媒,其广告以丰富的内容为人们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变迁。通过对这些广告的分析和研究,我们看到,当时城市居民新的生活理念开始出现,并形成对传统心理的嬗变。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新气象,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考察这一问题可对今日社会的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个体的政治地位是决定国家性格的重要因素。近代日本的“国民”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它一方面因缺乏主体性而表现为“臣民”,另一方面又实现了与国家的紧密结合。因为没有本来意义上的国民,近代日本就不能称为“国民国家”,而只能是“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文化中因“吃”而付出巨大代价的古老警训向现代人昭示:“吃”的对象是有禁区的。其实在人 与自然的相处中也是有禁区的。现代国人落后的生态观念亟待提高,重塑国人的现代生态意识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穆木天20世纪二、三十年在代理论和创作上的转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从"现代"走向"现实"的一个特例。以穆木天生平、创作与理论主张为基础,可以看出穆木天的转变不但与其东北诗人的情感有关,而且,这种转变还包含着不同文化语境下诗人创作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历史的现代化转型历程中,作为时代中心行为的思想启蒙是以“人”的发现作为话语核心的。从近代的“新民”到五四“狂人”,从浪漫诗人到铁血战士,由英雄到神再到凡人,正是在不同历史语境的不同阐释中,也同时是在不断的发现与失落中,“人”寻求着自身的存在方式。文学作为人类心灵的记录和人类自我认识的一条途径,既本真地记录着这个心路历程,又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了“人”的塑造。  相似文献   

19.
当今,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但人与自然关系失和、人与人关系疏离.在世界并不太平、人世关系紧张的语境下,本文之所以要重新解读"和"这一中国美学中十分重要的范畴,是因为它"有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和需要的内容".它可为"人心的安顿、心灵的慰藉和滋养"、人文精神的提升、"家园的建构"乃至消泯紧张,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和人文智慧.  相似文献   

20.
历史的神话往往是被历史的书写者有意或无意缔造的,人们一旦接受了神话化的历史,便不再对神话以外的书写感兴趣,对已浮出水面的新鲜史料也视而不见.被许许多多部文学史约定俗成书写出来的"五四",并不一定就是历史的"五四".历史呈现出的多元复杂相貌的"五四",也许因为书写者习用非第一手资料,甚或因为意识形态化的缘故,在文学史中编排成了单色调的统一面孔.几乎任何一部文学史书写出来的"五四",都是出自同一模具的产物,近乎千部一面.尽管时至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但有关"五四"诸多历史的细枝末节仍被文学史遮蔽了,与之相关的许多人与事和因果的逻辑关系常常呈现出史料不足的简单,学术结论也往往显出缺乏实证的草率甚至武断.我们对真正读懂"五四"还有不小的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