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邓小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仅丰富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而且拓宽了“以人为本”的外延,提出了“大人本”思想——即如何实现好、维护好“以人为本”这个执政理念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2.
试论企业实施“人性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先后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发展,其中表明了我们在今后所有的工作中要将“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真正做到尊重人格、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和合理利益以及最大限度地激发人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要准确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的真正内涵,这既是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前提,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高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代意义上,“以人为本”的本位是现实的人、价值目标是人的需要的满足、价值原则是人的主体性。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了“以人为本”理念,而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对“以人为本”理念产生了误读,有矫枉过正之嫌。我们必须正确解读和合理构建高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用以指导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三个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由于“三农”问题的紧要性直接制约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贯彻,也因为“以农为本”是“以人为本”的题中应有之意、“以农为本”与“以人为本”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因而,“以农为本”是实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当前路径。关注农民利益、关注农业发展及关注农村改革是实施“以农为本”路径、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本性,是对马克思“需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人的需要是它的立论之基。我们认为要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必须通过各类实践活动满足现实个人生存、发展的各项需要,这也是对“以人为本”的最好落实。并且,“以人为本”是对“需要异化”的扬弃,在它之中包含着对未来的美好展望:就社会理想而言,“以人为本”展望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就个人发展样态而言,“以人为本”展望的是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芸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0):15-18
追溯“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基础,立足当代视野,从国家发展观、党的执政理念、社会共同价值准则等层面剖析“以人为本”的必要性、内涵及实践理路,有助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马克思主义从唯物史观出发,论证了“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发展进程。从自然、社会、人这3个雏度,分析了“以人为本”,为科学发展观明确了价值向度的路径选择;指出了“以人为本”也是中国共产党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而提出的更具有时代精神的执政新理念。而面对文化领域纷繁乱象,具有强大解释力和凝聚力的“以人为本”将提供价值导航。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的提升,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由于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而且是我们党在重要文件里第一次提出这样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论“以人为本”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以人为本”是对人的历史主体地位的科学概括 ,是对“人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的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科学表述 ,是唯物史观的核心。“人是历史的主体”规定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 ,它是指一切历史创造活动 ,都要以人为前提 ,以人为基础 ,以人为动力 ,以人为目的。概括起来 ,就是以人为中心 ,一切为了人 ,一切依靠人。只有实践“以人为本”的思想 ,我们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贯穿于我党的执政理念中。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三个有利于”、培育“四有”新人的思想;江泽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充分保障人权的论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上述人本思想,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等思想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1.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老子的“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与我们今天的“科学发展观”存在着理性相通之处,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更是对今天的统治者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老子的“小国寡民”和“得道”思想同样能对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社会提供理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第三条道路”理论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三条道路"是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自身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的不平等和非正义等社会和经济危机,从国家政治和执政党的角度提出的一种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理论和实践。其理论和实践探索对我国未来经济和社会改革目标的制定和策略选择,以及我国解决全球化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新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江海漫 《宿州学院学报》2009,24(3):62-63,157
结合《朴通事谚解》这部作品时。去来”现象作共时研究.并对散见于其他作品或方言中的。去来”用例作历时研究。从中得出结论.在近代汉语中。“去来”是一个固定下来的词语。在近代汉语中.“去来”有三种用法。即实义动词、逆趋向动词和助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去来”用法基本消亡,仪在方言中还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14.
对贵州实施“西电东送”的绩效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电东送”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贵州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紧紧抓住了“西电东送”战略机遇,使电力产业成为该省的第一支柱产业,推动贵州省经济发展正在实现历史性跨越。本文从能源效应、经济效应、环境效应、社会效应四个方面对贵州“西电东送”战略工程进行了初步的绩效预测。  相似文献   

15.
近段时期"山寨X"词族非常流行,在百度中输入"山寨"能查到5000多万条和"山寨"有关的信息,其中大多数属于"山寨X"词族。但此处"山寨"的意义同它的本义已经相去甚远。"山寨"产生了新的语义——仿冒、伪造的,而且在这一语义的基础上又衍生出更为丰富的语义。通过对"山寨"新义的来源、"山寨X"所形成的语义场、"山寨"新义的语义层次、"山寨"的词性、"山寨"进入副名结构"很X"、以及"山寨"进入的不同语模等各种语言现象进行探讨,可以窥探社会状况和语言本身的规律对词汇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素质教育的出路,将孔子的“学”与“思”的思想中蕴含的教育理念与当前中国的教育实际相结合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孔子强调的“学”侧重于知识的累积与继承,而“思”侧重于知识的创新、发展与批判,在教育过程中将“学”与“思”结合起来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当前,充分认识孔子的“学”与“思”的价值对推进素质教育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叶永烈在接受采访时多次提到他的纪实文学写作坚持"大题材、高层次、第一手"的原则,但对其内涵并未解释;评论界论述叶永烈的著作时也多次引用这一说法,对其具体含义也未界定。笔者认为这三个词精准的概括了叶永烈纪实性史传文学创作的特点,笔者还结合叶永烈的创作实际,对"大题材、高层次、第一手"进行了更为合理的调序,即"大题材"——政治题材的独创性、"第一手"——史学的科学理性、"高层次"——文史结合的兼容性,并尝试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而精心创作的《邓小平改变中国》为切入点,分析叶永烈史传报告文学的这三个特点以及叶永烈这三点的创作经验对史传报告文学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前许多教师在回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中“推”与“敲”的优劣时,往往以故事的演进、情节的展开为依据,他们认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只不过在叙述着贾岛自己一段拜访友人的经历,情节之外所有的诗性因子就这样被他们一一抹杀。其实,《题李凝幽居》的主题应该是突出李凝居所远离尘嚣的岑寂,在创作方式上存在着“妄想揣摩”的可能性,并非一定是其行程的实录。  相似文献   

19.
新《劳动法》的颁布实施,将通过对企业主和劳动者这种“微观权力”关系的调整,为实现社会结构的顺利转型搭建更为扁平化的“微观权力”架构。同时,由于权力结构的调整势必会引起各种利益相关者为保值或增值自身利益而加入这个利益博弈格局,从而使新《劳动法》在一定程度上偏离预期目标和效益。因此,通过对新《劳动法》可能的正、负价值的认知与解读,可以为人们趋利避害地利用它实质性地推动社会结构转型奠定思想上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集体"是一个社会关系概念,切实领悟"集体"一词的真实内涵是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倡导集体主义原则的前提。然而许多人往往仅从字面去理解其含义,把集体看成个人的对立面,将集体主义曲解为整体主义,这必将导致集权对个人合理利益的侵犯。因此,将"集体"、"个人"和"整体"三个概念进行比较,总结三者的区别与联系,弄清"集体"的应有之义,避免将"集体"抽象化和扭曲化,防止虚幻的集体在社会主义社会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