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进 《家庭科技》2004,(3):33-34
最近,国内一次专项调查表明:我国老年人心理年龄不断下降.接受调查的上千名老年人平均年龄60.5岁,但他们心理年龄都在29~30岁.而另一组调查则表明:有80%以上的年轻人却认为自己已经“老了“,他们的心理年龄已经进入中老年.……  相似文献   

2.
孝文 《家庭科技》2013,(3):34-34
生病的原因千奇百怪,但长寿的原因却有很多相似点。科学家调查了许多百岁老人,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1.感觉自己比实际年龄年轻13岁。一项针对500名7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显示,感觉自己比实际年龄年轻13岁,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密歇根大学心理学教授雅基·史密斯说:"觉得自己年轻和身体健康,会增强人们的乐观情绪以及战胜困难。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及调适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老龄问题已成为2l世纪各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如何充分认识当代中国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的特点和趋势,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调查显示,心理需求已成为中国当代老年人健康生活的重大热点问题。针对当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做好调试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4.
正老年人体重越重,大脑海马部位可能萎缩越快。澳大利亚科学家以60多岁的老年人为对象进行的研究表明,肥胖可能导致包括记忆力、注意力等在内的认知能力下降。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神经科学家尼古拉·谢尔比安与同事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了400名年龄在60~64岁的老年人的大脑。他们发现,实验开始时身体质量指数(BMI)大于30的肥胖者,大脑海马部位就比  相似文献   

5.
何旭 《家庭科技》2011,(3):28-28
感觉自己比实际年龄年轻10多岁一项针对500名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调查显示,感觉自己比实际年龄年轻10多岁,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密歇根大学心理学教授雅基·史密斯说:"觉得自己年轻和身体健康,会增强人们的乐观情绪以及战胜困难的信心,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以温州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主要相关因素.方法:采用LSIB问卷和自编老年人一般家庭情况调查表,随机整群抽样了温州地区347例50岁以上老年人,并用spss12.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方差分析、t检验和回归分析.研究了不同年龄、性别、城乡和教育水平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状况.结果:所调查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基本是良好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在年龄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受教育程度、性别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回归分析发现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主要有五方面因素.结论:参与社会活动程度、子女孝顺、城乡、身体活动能力、经济来源等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心理学会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3.4亿17岁以下未成年人中.有约3000万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同时,解放军463医院神经外科又传出了更让人担忧的消息:该院诊治的510余例抑郁症患者中竟有70%是在校学生.而学优生(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通常因为良好的学习成绩而掩盖了其行为和心理上的"营养不良",尤其是他们的抑郁心理比"学困生"、 "中等生"更难让人觉察,更应引起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养老服务,既要关注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又要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研究表明,女性老年人的孤独感更强烈,男性老年人则主要是感到被社会忽视。研究不同心理类型的老年人心理需求的差别,分析心理类型与心理需求之间的内部联系,有利于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以针对性地提升老年人心理需求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把老年时期比作温馨的夕阳,然而,现实中人们对老龄问题的认识存在着很多的误区。大多数人认为老了就是老朽,甚至一些老年人本身对自己也丧失信心,认为自己是社会的一大负担。其实这是一种相当广泛的偏见。据最新的老年学研究成果显示,绝大多数的人活到七八十岁甚至九十多岁,仍然相当健康和快乐。我们假如能重视这些偏见和误区,就会发现这其实已经构成对老年人的伤害尤其是心理伤害,对于这些偏见和误区,实有必要予以澄清。 误区之一:老年人多病。不错,老年人随着生理和心理功能的日渐老化,慢性病有逐渐增多的倾向。但这种客观现实并不能阻止大部分的老年人生活得积极而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多会表现出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症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多发,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如果患者发病时未满65岁则称作早老性痴呆,如果患者发病时超过65岁则为老年性痴呆.调查显示,该病已经成为导致全球老年人残疾和痴呆的主要原因,患上该病后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特别是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50年我国超过65岁的老年人将占全国人口数量的30.8%,而随着老年人数量的不断增加,患上该病的患者人数也会不断增加,必须积极开展社区健康管理干预.  相似文献   

11.
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人高校函授学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知识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未能给予足够的关心和重视。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函授学员心理障碍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心理健康问题日渐严重。探究函授学员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减轻和消除心理障碍,对于促进他们的心身健康和人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一、函授学员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函授学员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逼上梁山”的焦虑心理。当今社会,无论是  相似文献   

12.
《家庭科技》2014,(11):4-9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老龄化社会。目前,全世界人口的35%是年龄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据相关机构预计,2020年我国北京市人口中的55%将是老年人。对于老年社会和老年时代,人们关注的是老年人的健康、医疗、社会保险、经济、住宅和交通等问题,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老年人的性生活。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2009年东京都三鹰市井头社区的定性调查资料的研究,对城市老年人的孤独问题与社会网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城市老年人的“亲密范围”变得越来越狭小了.他们经常感到孤独的最根本原因是失去老伴后日常生活中没有亲密关系人.  相似文献   

14.
闫萍 《兰州学刊》2014,(1):73-78
运用"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调查"2000年和2006年两次调查的数据对中国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分担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医疗费用补偿比呈上升趋势;男性老年人的医疗费用补偿比高于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医疗费用补偿比越高;城市老年人的医疗费用补偿比高于农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医疗费用补偿水平升高。两次调查期间,老年人医疗费用的筹资趋于多元化,合理化,但中国老年人医疗费用的补偿状况仍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5.
很多老年人每天都与书报为伴,阅读是他们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和最大乐趣。但说起阅读时的照明问题,老年人及其家里人却都认识不足。从40岁开始,人就会出现眼睛调节能力减退及老花眼等问题,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等屈光间质透明性下降,瞳孔缩小,使进入眼内的光线量减少。视力下降了,老年人阅读时就需要提高照明亮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60岁以上的老年人逐年增多,一些大城市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老龄化社会标准。如何安排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已引起各级政府和学者们的关注。近年,笔者和詹承绪同志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进行民族学调查,发现当地人口老龄化趋势已经相当明显。然而,令人欣喜的是,这里的老年人并不消沉,相反,他们显得生机勃勃,建立起自己的老年组织,开展力所能及的活动,以满足自己对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本文拟对此现象进行初步剖析,并将老年组织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做些探讨,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地区老年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60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数量中占比超过10%,或者是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超过7%[1],则表明该国和地区进入人口老年化时期.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在甘肃省,60岁以上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达16.85%,在这种形势下,空巢、失能、高龄等老年人的数量越来越多,社会养老压力也越来越大.同时,在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下,一些疾病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对医疗的需求量不断增多.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外许多社会学家、人口学家和未来学家明确告诫人们:打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已经面临着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老龄问题。据统计,目前许多发达国家中老年人(联合国规定60岁和60岁以上的人为老年人)人数已占总人口的15%,有的甚至高达20%以上。老龄人口的急剧增长使世界面临着两个极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满足老年人的一  相似文献   

19.
全社会要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健康对于老年人尤其重要,他们需要更多的沟通、理解和社会适应性,以善于安度相对寂寞和沉落的晚年。本文提出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八大标准,分析了老年人生理心理系统的显著变化之因,探讨了他们如何处理心理问题的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离退休后,具备着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的潜力。把“余热”奉献给社会,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是广大老年人的殷切愿望。老有所为寓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之中,更是解决老龄问题的重要内容。因此,解决好老年人的老有所为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老有所为问题的提出及其丞要性我国的老年人,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已达一亿。他们虽然超过了法定劳动年龄,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具有劳动能力。我国现行的职工离退休制度,还使许多年龄不到60岁的人离开了工作岗位。这部分人,占全国离退休职工2400万人的三分之一,从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