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个14岁的夏天,我像任何一个成长中的男孩一样痴迷上了小型机车,于是对父亲抛出了很多明显的信号,暗示他真的有必要为我买一辆摩托车,可父亲总是不置可否。后来,一天晚餐时父亲却说出了令我惊讶无比的话。  相似文献   

2.
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我16岁的母亲被一顶换亲的花轿,抬到了豫东平原上这个小小的黄河滩村。我的父亲是个粗鲁无知的人,如花似玉的母亲在他的醉骂殴打中凋落了青春。父亲的一位渔夫朋友看不惯我的父亲,他常常呵护我的母亲,训斥我的父亲:有本事多打几网鱼,种好滩里的庄稼,喝酒打老婆算啥汉子……这个渔夫14岁死了爹娘,没亲没故,多  相似文献   

3.
送别父亲的前两个晚上,我一个人坐在医院东北角寂清的太平间门口陪父亲。这样我觉得心里静,踏实。 父亲这辈子真不容易。他1924年出生在陕西武功县一个贫苦的家庭。1929年一场大旱,一家9口人只剩下奶奶和父亲二人。1938年14岁的父亲跟着队伍上了平西抗日前线,15岁入党,还当了县儿童团团长。1942年,在经历了几年战火后,父亲奉命去延安大学学习。  相似文献   

4.
我1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家道中落,姐姐辍学,成全了我求学的一路绿灯。我17岁时,考入一座小城读中专,姐姐随我到小城打工,挣取我的学费。姐姐在这里认识了崔浩,崔浩是当地人,有收  相似文献   

5.
为了父亲,我献身给母亲的情人我出生于1970年,是父母的独生女。记忆中的父亲宽厚仁慈,他在武汉的一所大学任教。在他休息的日子里,总要抽出一个又一个下午陪我在楼前的草坪上玩蚂蚁。每天从学校归来,父亲都是揽下全部的家务,而母亲则悠闲地坐在椅子上看报纸。母亲是一个国有企业的工人。在我14岁以前的记忆里,父亲和母亲从未红过脸,我对双亲十分孝敬。我们的小家庭是那么的平静、温馨而又幸福。1984年6月,父亲由于车祸卧床不起。最初,母亲为父亲的不幸遭遇落了不少泪,精心地在父亲的床头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一年后,当医生宣布父亲  相似文献   

6.
我从小在父亲的棍棒下长大。从14岁那年的某一天开始,父亲就再也没有打过我了。因为,那一次,父亲的一顿暴打,让我手臂鲜血直流,我愤然离家出走了。第二天,我又累又饿,特想回家,就设计了一个巧合,故意让母亲找到了我。之后,我没有再跟父亲说过一句话,整整8年。记不清挨了多少打,反正,打过了还是老样子,想玩就玩,哥们儿一叫就结帮打架,被老师赶出教室就整天在街上混。这些事情总是很快就败露了,  相似文献   

7.
陈励 《炎黄世界》2009,(6):60-60
父亲因祸去世,母亲随之瘫痪,短短一个月内,世间所有的苦难都降临在了年仅4岁的儿子身上。儿子看着床上连话都说不出来的母亲,说:“我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你饿着。”于是,儿子开始学着煮饭。面条做不了,就煮粥吃。锅台高,够不着,他便踩着小凳,趴在锅台上,时不时被沸出的米汤烫伤小胳膊。常常,家里连一粒米都没有,  相似文献   

8.
《女性天地》2005,(6):54-54
我今年14岁.父亲早逝,母亲改嫁.由奶奶捡破烂供我上学.但奶奶己年过古稀。越来越无力承担我的读书费用。为此,奶奶和学校老师曾经多次找到母亲。  相似文献   

9.
刘娟 《老年世界》2006,(12):20-20
在我2岁的时候,活泼好动的母亲与沉默少言的父亲分手了。2岁的我被父亲送回老家跟随奶奶生活。从此,幼小的我没有母爱,直到我18岁那年,父亲重组家庭后,父亲才来信叫我回城里生活。  相似文献   

10.
父亲如梅     
刘柱石 《老年人》2014,(5):26-26
正如果说,"一岁年龄一岁心",期颐之年的父亲,早该老态龙钟了,可人称"素老"(父亲叫刘麟素)的父亲,却依然"素心"不老,志向不老。我敬重父亲的人品和才华,他让我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父亲曾于1996年(时年74岁)在宁乡县文化馆举办过一次个人书画作品展。当时我因出差在外,未能到场一睹盛况,只是后来读了美术评论家周易先生的赏析文章《人淡似菊,品逸如梅》之后,才对当时的情况略知  相似文献   

11.
杜启荣 《老年世界》2006,(14):20-21
我父亲张樾丞是河北新河县小寨村人。1883年,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只在村中念过私塾。14岁那年.父亲步行数百里来到北京,投奔琉璃厂益元斋刻字铺学艺.18岁正式出师。随后,父亲在琉璃厂来薰阁设立刻章的摊位,他逐渐与许多时常出没琉璃厂的文人墨客成为朋友。1912年,父亲在西琉璃厂开设了一家图章墨盒店,叫做同古堂。  相似文献   

12.
漫步星光下     
正对那些工作一天之后还能打起精神热情地给孩子读故事、帮助他们做功课或纯粹陪他们闲聊的父母,我总怀着一丝妒意。10年前,倘若哪天我能在彻底精疲力竭之前收拾好餐碟关门上锁,那就算幸运了。当时,我丈夫刚死于癌症,留下我和三岁的儿子、六岁的女儿。白天,姐弟俩有保姆很好的照料;晚上,他们本也需要一位尽心尽职的母亲,可我呢,只想快些穿上睡衣,倒床酣睡。是那次面条大祸迫使我认真对待夜里与孩子们的闲谈,并使之成为一项家庭惯例。那天晚上,我正靠着沙发闭目小憩,两个孩子正吃着晚饭,不一会儿,我突然被从厨房方向传来的奇怪的"噗——哇"声和嬉笑声惊醒。我赶紧跑去察看,只见两个孩子正起劲吹着面条,四周锅架上挂的、墙壁上沾的、厨台边吊的全是一根根面条!  相似文献   

13.
安子 《女性天地》2005,(8):28-28
我一直以为父亲不爱我。在我九岁的时候,母亲病故了,从此父亲成了这个世界上最沉默寡言的人,他很少开口说话,对我的教育仅限于拳头。从小我就吃够了父亲的巴掌,挨够了父亲的鞋底,在一次次挨打之后,我在心底发誓,一定要考上大学,离开父亲。后来,我终于如愿以偿踏进了大学的校门,作为村里二  相似文献   

14.
在我12岁时的一天下午,我从父亲那里学到了所有关于做买卖的学问。当时,我正在父亲的家具店里打扫地面,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走了进来。我问父亲,可不可以由我来接待她。父亲回答说:“就看你的了!”“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吗?”  相似文献   

15.
爱的交换     
父亲以他的屈辱和艰辛同我的生存和未来做了一个交换。那往事于我是毕生的,而我却未曾对父亲提起过。那是个深秋的季节,满地落叶。那一年我十六岁。父亲刚刚从"牛棚"放出来,而我在一所中学里等待分配。我们这一届在1970年毕业的时候,居然有可能留在城里工作而摆脱上山下乡的命运。这是所有十六岁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所梦寐  相似文献   

16.
国生 《金色年华》2008,(8):32-32
父亲六十五岁了。十八岁就当村干部,单支书就干了二十五六年。半年前,上级终于同意父亲退休了(在老家,像父亲这种“官”,说是退休,其实是没有任何待遇的)。父亲告诉我这一消息时是乐呵呵的。我担心父亲突然不干了,会无聊、着急。电话那头的父亲说:“急啥,早就该歇歇咯。”  相似文献   

17.
正那天,我正随着音乐跟着视频学跳"江南style",忽然听到门铃响了。打开门,只见父亲在门外。军人出身的父亲80多岁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走起路来依然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父亲看到我在家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疑惑地问我在干什么?我有点兴奋地向父亲解释说正在学跳一种最近很流行的舞,名叫"江南style",说罢,我笨拙地跳给父亲看。  相似文献   

18.
爱的交换     
父亲以他的屈辱和艰辛同我的生存和未来做了一个交换。那往事于我是毕生的,而我却未曾对父亲提起过。那是个深秋的季节,满地落叶。那一年我十六岁。父亲刚刚从"牛棚"放出来,而我在一所中学里等待分配。我们这一届在1970年毕业的时候,居然有可能留在城里工作而摆脱上山下乡的命运。这是所有十六岁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所梦寐以求的。刚刚获得有限自由的父亲更这样期待着,他不愿在好不容易的团聚之后又与家人分离。但事与愿违。在那个年代是不可能心  相似文献   

19.
我10岁那年的一个夏日,我带两个伙伴来到父亲工作的消防队。我问父亲,在回家吃午饭前,能否让我们喝杯汽水。从父亲的声音中,我觉察到了些许踌躇。但他随即说:“没问题。”给了我们每人一枚一毛的硬币。我们乐颠颠地跑到汽水机跟  相似文献   

20.
范玉泉 《老年世界》2010,(13):27-27
1970年母亲去世,我当时16岁,妹妹9岁,二弟7岁,三弟3岁。父亲在察右后旗皮毛厂当工人,那年我正读初中,三弟因太小无人抚养,父亲将他送回到河北姥姥家。父亲回来后就告诉我们,“咱们困难,你就不要念书了,打零工挣点钱吧!”第二年我初中毕业了,不久学校将高中录取通知书送到皮毛厂父亲手里,父亲也没有告诉我,不几天在街道里给我找了点零工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