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教育要关注人文精神培养已成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识。但在高等教育中应侧重科学精神培育还是人文精神培养也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争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两种宝贵精神财富,两者有着共生互补的关系,任何一种精神的缺失都将造成人在实践过程中的失衡。现代人文精神应是融合科学精神在内的人文精神。实践中的人掌握了人文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人类认识改造人类社会的经验总结,人们可以通过课堂、书本所获取。  相似文献   

2.
走向融合:新时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个维度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种精神指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与分离体现了人类认识的不同发展阶段。 2 0世纪科学精神的无限张扬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带来了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空前繁荣。与此同时 ,2 0世纪也是一个“告警”的世纪 ,在人文精神缺失中涌现的现代科技令人们在无限欣喜的同时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鉴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所招致的灾难性后果 ,人们蓦然警醒 :要走出 2 0世纪全球性危机的漩涡 ,人类需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再度融合。  相似文献   

3.
宋清波 《中州学刊》2005,(1):123-125
科学精神是指长期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而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高扬人性大旗、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尊严和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文化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两种极端存在方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人类文化的创造起着不同的作用。科学精神是人类进行科学探索的不竭动力,只有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科学技术才能取得持续的进步。倘若没有人文精神的激励,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进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两种不同的内在精神,构成了人类认识世界和观察世界的两个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两种精神既有对立的一面,也包含着内在的统一。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所表现出的巨大经济价值和效益,科学精神被无限地强化而与人文精神相分离,使得人类文化片面化,从而陷入了一种危机。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的发展,要求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一致性,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5.
西方人文精神演进的历史脉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 ,学界有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讨论 ,似乎均着力阐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异 ,认为忽视这一差异已经在现代生活中引发了一系列不良的社会问题 ,并将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未来阶段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应当说 ,这一探讨已经产生了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成果 ,无论如何它已经引起了人们对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高度重视 ,并促使人们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中重新理解人类生活实践的精神特质。然而 ,当不少学者力图从概念上给予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以明确的界定时 ,问题也随之发生了 :科学精神是否是有别于人文精神的另外…  相似文献   

6.
兰明  邓金秋 《理论界》2013,(6):93-95
本文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重大作用进行了深刻说明,并且指出:科学精神遵循"真理尺度",人文精神遵循"价值尺度"和"伦理尺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本质上是统一的。在新的世纪,文化应该是东方与西方的"合唱",科学与人文的"交响"。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内在统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7.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两种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都不可缺少。从根本上说,它们是互补、互渗、互动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当代文化的主流趋势,也应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高科技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和发展,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集中体现了新人文精神。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大力推进高科技精神与新人文精神的融合、统一。  相似文献   

8.
【科学与人文:在渗透中走向融合】赵行良在《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发表题为《论中国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相互渗透与融合》的文章认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观察世界的两个视角,各自有其特色。科学和人文都是人类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和旨意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洞悉世界,以便改造世界。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人们对世界的把握才更全面,人类的实践活动才能更自觉。而在现实中,科学与人文的对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演愈烈。两种精神分裂和对抗的倾向使西方人丧失了整体的文化观。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各…  相似文献   

9.
人类从诞生起,便拥有了两件武器:科技与人文。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与人文是人类社会的两个部分,两个领域。两种文化分别体现着不同的人类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从而形成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技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当代文化的主流趋势。因此,正确运用人文引导科技的发展,这对加快民营科技发展与进步将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10.
西方科学技术发展造成了科学与人文的分离,引起了人们对人文精神的呼唤。实际上,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与人文的紧张反映了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对科技的迷信及其造成的人文迷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使科学技术成为人文精神的推动力,使人文精神成为科技发展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马克思哲学形成史的梳理 ,可以看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马克思哲学中是统一的。两者的统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经历了一个人文精神统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两种逻辑相矛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初步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达到自觉有机统一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塑造市民精神是推进城市现代文明的需要 ;市民精神是在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 ,一个城市的市民社会决定的意识形态 ;塑造市民精神应遵循地域性、导向性、实践性等原则 ;塑造市民精神需要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党的 80年历史 ,她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不仅十分注重文化建设 ,更是精心建构、继承和发展了作为党的文化精髓的文化精神 ,包括理性精神、哲学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等。在纪念建党 80周年之际 ,坚持和发展党的文化精神 ,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情绪的因素主要是:1.青春期生理、心理特点的制约;2.教师对教学的示范、组织以及自身情绪状态;3.教材内容、气候条件、场地器材等方面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把调动学生学习情绪作为首要因素,是获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郑镇 《东南学术》2000,(1):100-106
中国最早于19世纪末提出国民精神重塑的问题。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抓住提高国民素质的两大关键性问题──科学与民主,然而由于其新思想是“舶来品”,与民众的思想观念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难以产生广泛的社会效果。在紧张的政治斗争中,又对农民身上的封建文化因素作某些体让。所以,中国民众始终未受现代性的陶冶与训练。今天,我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进行科学与民主的普及与提升的工作。当前,重点是培育国民的科学精神;不但要把民主作为社会制度来实现,而且要作为培育人的独立性人格的价值目标来实现。同时要认识中国民主化进程的特殊性、长期性。  相似文献   

17.
权力的运行应该受到权力伦理的引导,权力伦理的基本精神应当涵盖权力伦理核心价值的坚守、公共节操的培育和强化、权力边界的制度规约等三个方面.应当倡导权力伦理的核心价值,确保权力对权利的忠诚,保障公共价值的实现;高扬公共节操,培育权力主体的公共德性,让权力主体形成健康、高尚的道德人格;设置权力边界,强化制度对权力的伦理约束功能,使民众尽享权力之利而免受权力之害.  相似文献   

18.
人文精神构建的实践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中,同样面临着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所谓“现代性”附魅,即人文精神在科技理性和实用理性的“现代性”双重挤压下不断萎缩。从人文精神的基本存在形态和驱动主体分析,构建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基本实践路径可以有五方面:一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人文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二是着力推进人文科学和人文教育,三是加强日常生活的人文导向,四是不断强化知识分子的人文导引和示范作用,五是注意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制度建设职能。  相似文献   

19.
大寨曾经是中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农业学大寨的是非功过党中央早已作出明确的定论,但大寨精神的时代意义不应否定。大寨精神的时代内涵可概括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知难而上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的革命精神;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考察大寨精神的时代内涵,把握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对于解决目前的"三农"问题及战胜农业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们认为,生生不已、自强有为、尚义崇公、包容存异、关怀济世等五大精神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这五大精神是我们当今弘扬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此五大精神对于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