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老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我知道,印度裔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因为研究伦理经济学而在199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您早在1984年初就开始研究伦理经济学,不断有这方面成果问世,并且于1990年出版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伦理经济学引论》,这是国内研究伦理经济学领域的第一本学术专著,也是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人的自由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学术专著,一经出版就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当时全国有十多家报刊发表了评论。作为中国伦理经济学领域较早的探索者,您能给我简要介绍一下伦理经济吗伦理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  相似文献   

2.
本刊特约编辑(以下简称编):忻老师,您好!您自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中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您的研究范围广泛,对现代化进程、中国近现代史、上海社会史以及中日关系、日本佛教等方向都有深入的研究,特别是您的代表作<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一书,1996年出版以来,对国内外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该书也在去年修订再版.该书内容极为丰富,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语言学,甚至营养学的相关理论在书中都有涉及,可谓蔚为大观,您能不能谈谈这部著作的基本观念与写作情况呢?  相似文献   

3.
○高老师,您的学术研究主要在美学,请先谈谈您选择从事美学研究的原因和经过,好吗?●我是1977年参加高考,次年入学的,入学以后正好赶上了中国的"美学热"。那时,美学书是卖得最好的,美学家的讲演听的人也最多。像朱光潜、李泽厚、蔡仪等人的书一出来我们就买,买了以  相似文献   

4.
文化的位置——戴锦华教授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的理解——不是很有把握,您最近提出“文化的位置”这样一个命题,应该是与您的另外一个表述密切相关的,即文化研究的工作不应只是批判性的解构,还应当是创造性的建构。在您的《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一书中,“文化”似乎主要是指一种需要从其中突围的意识形态镜城,而到了您提出“文化的位置”的时候,“文化”这个词好像有了更为积极的含义,代表着资本逻辑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那么,“文化的位置”是在您的批判性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产生的问题意识呢,还是您从事文化研究之初就有的一种关切呢?●这个问题是我在思考过程中慢…  相似文献   

5.
○张军教授,您于1981年进入复旦大学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5年又回到复旦从事教学科研,您与复旦之间可谓颇有渊源。请先谈谈复旦大学对您治学之路的影响。●复旦大学是我接受高等教育和工作的地方,我很喜欢“复旦”这个富有朝气、永远年轻的名字。我在复旦度过了十年向壁的求学生活,正式成为复旦的教师也有近十年。毫无疑问,作为一名学生,复旦给我以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在复旦开始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学问”和如何从事科学研究的道理。就像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所表明的那样,如果我们把每一句的第二…  相似文献   

6.
赵园访谈录     
赵稀方(文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您原来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卓有成就 ,《艰难的选择》等书曾经激动了我们这一代人。后来您遁入了古代 ,少了许多声息 ,而在《明清士大夫研究》获长江读书奖后 ,您又重新受到了注目。请问您现在正在做什么方面的研究 ?赵园 :我正在为那本《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撰写“续编”。其实在那本书写作的过程中 ,我就在为其他题目作准备 ,这也是我的工作方式 ;许多题目是同时在做的 ,只不过有的终于成形 ,而有的将是永远的半成品罢了。这种工作方式的方便之处 ,是有可能保持多方面的兴趣 ,对较…  相似文献   

7.
范老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专访。作为经济学研究人员,您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如《乡镇企业发展论》一书被经济学家顾焕章教授誉为是中国乡镇企业学术研究领域的一  相似文献   

8.
○陈先生 ,您是个大忙人 ,几次相约访谈 ,都因忙而不能如愿。这次有幸畅谈 ,十分感谢。记得《新民晚报》有篇文章 ,标题是《多才多艺陈燮君》 ,据我观察 ,可谓一言中的。您不但从事学术理论研究 ,而且在绘画、书法、音乐和电子计算机设计等方面也很有成就。限于篇幅 ,现在只访谈前者。我知道您曾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了 1 7个年头 ,担任过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 ,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社长、副主编 ,主持过信息研究所的工作 ,您能不能先介绍一下这段经历对您理论研究的奠基意义。●正如您所说 ,对于这段历史确实能用“奠基意义”来加以概括。我…  相似文献   

9.
○方教授 ,听说您走上经济学研究之路与您的经历有关 ,能否介绍一下 ?●回顾起来 ,很有感慨。人的经历与人生道路的选择是紧密相连的。首先激发我思考中国经济问题的是家庭的贫困。我生于普通工人家庭 ,父母亲善良、勤劳 ,为养活我们 ,非常辛苦 ,但家庭生活一直非常拮据。那时我就在想怎么才能使像我父母一样辛苦劳作的老百姓过上富裕的日子 ,这可能是我选择经济学的最初动因。其次是“文化大革命”的经历。那时的口号是“抓革命 ,促生产”。我们真诚地参加革命 ,希望国家能强大富裕起来 ,但结果却是革命破坏了生产 ,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相似文献   

10.
○刘老师,在《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中国理论经济学五十年发展轨迹的缩影》一文中,您被誉为“甘于寂寞和清贫,坚持科学精神与学术规范,成为推动经济理论研究的学界中坚”的代表人物之一;2005年又成为国家教育部经济学方面的很少几个的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您的学术传承有何特点?您是如何走上经济学的治学道路的?●我在1978年上本科的时候,学的是会计学。1982年我之所以报考国民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是因为受到了授课老师赵宗云教授的影响,他那富有激情的、具有严密逻辑的讲课,激发了我对这个专业的兴趣。在厦门大学念研究生时,又受到了罗…  相似文献   

11.
读《孙中山基金会丛书》陈锡祺当我拿到第一批《孙中山基金会丛书》时,感到一种难以言传的喜悦和激动。我从事孙中山研究40余年,第一次看到有这么多研究孙中山的著作在同一个出版社同时出版。对丛书的学术水准,事前我就很有信心,见书以后,我发现书的内容比我预计...  相似文献   

12.
童潇:邓老,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对您的访谈.对于这次访谈,应该说期待已久,是我作为后学向您的一次求教机会.我曾经仔细拜读过您的简历,我发现在众多学者之中,您是简历非常丰富的一位,我有这样两个印象:一是您人生经历跨度长,您出生于1938年,可以说,您出生至今,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多个重大历史时期;二是职业经历多,曾经当过小“游击队员”,送过鸡毛信做过工,务过农,做过干部,还当选过民主党派中央的领导人,又从事理论工作,在理论研究中,既研究过自然科学,又研究过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3.
从“回到马克思”到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前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云 (以下简称“蔡”) :1999年 ,您的《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一书出版 ,在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直到目前还在不断引起国内学人的许多争论。张一兵 (以下简称“张”)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这本书 ,实际上概括了我之前许多年的不懈追求。从1989年前后开始 ,我花了很长时间踏踏实实地深入解读马克思的文本 ,力图在与马克思的直接面对中 ,实现从传统哲学解释框架向马克思真实哲学视界的历史地回归 ,我认为这种努力是非常重要的。蔡 :我的问题就在这里。您在该书的序言中曾经指出 ,“回到马克思…  相似文献   

14.
张守一同志在《晋阳学刊》1982年第二期发表的《关于数量经济学的三个问题》一文,就数量经济学的几个问题,同我进行商榷。现在,就他向我提出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张守一同志和其他同志。第一、张守一引用我在《经济数学方法研究》一书巾关于数量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述时,舍掉了在数员经济学前所加的“我国的”三个字,而后说我的表述“只限于社会主义经济”,“过于狭窄”,并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学家编制中国模型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正>○王老师您好!您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您和与您同时期复旦培养的本土学者做出了许多很有影响力的研究,也被不少人认为是国内经济学的“黄金”一代。那么,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您是如何走上经济学研究道路的?当时的经济学研究氛围如何?我在大学毕业之后,回到山东老家的一家出口企业里短暂工作过。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相比于具体事务性的工作,我更喜欢思考问题,尤其是思考中国发展的问题。于是我便先后又攻读了硕士和博士,2004年博士毕业后留在了复旦经济学院任教。我读研究生期间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正值国内外环境剧变,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改革如火如荼地推进着,  相似文献   

16.
○白教授,听说您高中毕业以后就下乡,一直到恢复高考才考入大学念书,大学学的是政教专业,后来读研究生时学的是政治经济学专业。能否谈谈您是如何走上经济学这条道路的?●走上经济学道路对我来讲,其实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中学时代,我就一直希望能当老师。恢复高考后被录取到陕西  相似文献   

17.
周教授,在您治学的道路上,哪些人、哪些学说对您的事业产生过重大影响?局限于时代背景,我自十六岁随上山下乡洪流离开学校,失去进一步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学习倒也不能说就此中断,主要是自学。国家恢复高考政策后,我得以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教育。对我从事经济学研究影响最大的,就数我的两位导师了。在我攻读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期间,我先后有幸得到陈征教授和胡乃武教授的指导。我从两位导师身上得到的最大受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治学态度的严谨。除了规定阅读大量参考文献外,还对论文的写作,包括论文中的概念、语言…  相似文献   

18.
<正> 1988年6月,我国著名学者、西北大学校长张岂之教授应邀到山东大学参加博士论文答辩工作,笔者对他进行了访问。张教授对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许多问题,发表了意见。田:张岂之先生,您是《中国思想通史》一书的撰著者之一。这部书是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学术与哲学思想的开创之作,至今仍是专业工作者的案头书,您能否简单谈一下这本书的特点? 张:侯外老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有好几卷。50年代末,我和其它几个年青人参加了第  相似文献   

19.
○韩老师,您是国内著名的德国哲学学者,在德国哲学尤其是康德研究以及政治哲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现在回首当时来路,我很想知道您最初为什么选择走上研究德国哲学的学术道路?●我年轻的时候有许多爱好,偏于喜欢读书,喜欢思考。我1976年高中毕业下乡在杭州近郊。那时候感觉个人前途茫然,于是有空就读书,主要是历史和文学,像《中国通史》、《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海涅的著作等等。半年后当了民办教师,并在本区的文化馆当业余创作员。1977年考大学的时候,第一个志愿是江南一所大学的新闻系,北大哲学系是第三志愿。当时录取程序与…  相似文献   

20.
面对成功     
我从事《安徽年鉴》编写工作已经23个年头。20多年来,在无情的年轮上重复自己,青丝熬成白发。原来从事的经济学专业远我而去,身边的同事纷纷跳槽,不是发了横财就是做了大官,而我却坚守在这块业内热、业外冷的阵地上。能不寂寞?几千个夜晚孜孜以求;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