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的后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对《庄子》的后现代阐释,可以给下列观点一个有力的佐证:虽然后现代主义是一个特定的范畴,但后现代精神(强烈的否定和虚无主义)却并非只限于一时一地。它是人类历史中经常出现的短暂存在,在当今时代,它必然被新理性主义所代替。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教育视野下的师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它脱胎于信息化后工业社会。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整个后现代思潮的一部分,它强调个人选择和参与,崇尚创造性、差异性、多样性、不确定性和建构性,主张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这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研究及教育改革,尤其是课堂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历史记忆问题主要缘起于后现代文化的各种历史终结话语,实质上是作为宏大叙事被解构之后、形态尚未成型的历史知识型.通常认为,新历史主义思潮在史学层面解构历史意义的再现形式,在文学层面建构历史意识的分析模式,在理论层面呈现文化史的诗学空间.本文考察文化诗学视域中的历史记忆作为“叙述形式”问题之缘起,分析它作为“视域行动”效果之实质,以及探讨它作为“活态历史”意识之导向.  相似文献   

4.
大卫·雷·格里芬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思想,是一种从科学层面讨论问题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是要在修正现代世界观的基础上,建构一个与之互倚的后现代世界,也就是他所说的后现代科学、后现代精神和后现代 社会。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末,后现代主义思潮西学东渐,来势汹汹,波及到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如今作为一种大规模的思潮它已逐渐式微。进入21世纪以来,后现代主义研究虽然比不上20世纪末那样"热门",但它在中国的影响却没有减弱,而是悄悄催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结合中国实际,对后现代主义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异质的平等观"作为一种核心思想,贯穿于后现代主义始终;而"后现代思想批判"和"后现代生活"是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两种基本状态。文化领域上的广袤性、理论体系上的零散性和历史时间上的交叠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教育思维的特征与启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是以反思现代性、多元化思维和否定性思维为特征的后现代思维方式.后现代教育思维具有重视个人选择和参与,崇尚创造性、差异性、多样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建构性等特征.我国教育的现代化不可能无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我们既要发展现代性又要反思现代性,因此,必须超越后现代思维,把其思想中合理性的方面融入到我们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之中.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既是历史上最复杂的文化思潮,也是特定的历史状况,它同时具有激进、建设和庸俗三种形态.后现代主义反对追求"普识性真理", 认为这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关注意义和公平;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继续与重写,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辩证的统一.它促进了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完整把握,促进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研究内容的本土化和研究倾向的积极化.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末最具影响的文化思潮。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后现代思潮渗透到教育领域,尤其对高等院校的道德教育、思想工作的影响广泛而深刻。文章通过分析后现代价值观对研究生群体思想发展的影响,揭示在研究生层面的道德教育、思想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它的主要倾向是否定现代工业社会的理性。西方世界在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了深刻的社会矛盾,后现代主义就是这些矛盾的文化表现,它是对科学主义精神的一种回应,也是人们理想破灭的产物。哲学领域中后现代科学观的形成,文学创作中“作者之死”、“主体之死”及其向“后现代个体”的复归,是后现代主义产生的两上重要途径。后现代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进步史观,提倡生态伦理和女权运动,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0.
詹姆逊是当代重要的后现代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他对后现代理论建构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提出了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并总结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这不仅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建构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对于我国大众文化的建设同样具有借鉴和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于后现代发达国家的泛文化思潮,从其产生至今,广为流传,虽由势盛逐渐走向势衰,但其影响几乎波及全球。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最为敏感的群体,自然对这股强劲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反响也较为强烈,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无视这股思潮在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中的震荡,必须深入了解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实质并客观分析、评价其双面效应,正确引导大学生。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思维的法理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思潮是一种文化潮流,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具有推毁性和建设性双重质素.法制现代化是从传统人治价值--规范体系向法治价值--规范体系的转变,面对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交汇的历史境遇,我们应正视后现代思潮对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影响,探寻在思维层面与价值层面上理性批判.对现代法制的解构与重建,从转型期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前现代与现代思维的基础上吸收后现代思维--方法论之精华,把握后现代法学思维转型的走向和法制现代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PostMondernism)是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欧美各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出现的各种前卫艺术思潮的总称。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现代社会(或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等)的产物,它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胎中,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与母胎脱离,而成为一个毁誉交加的文化幽灵。后现代主义张扬非理性,抹杀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是一种反文化的新文化。在中国,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实践有一定的发展,但中国的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决定了中国人在目前不可能对后现代主义产生很大热情。我们应取既不一概排斥,也不盲从追随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哲学与文化间际阐释学毛怡红于本世纪中叶崭露头角并在当代西方愈益崛起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近来在我国知识界引起广泛的讨论。如何从哲学角度说明、把握,什么叫做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哲学产生的社会理论背景及它与当代哲学发展的关系,越来越为理论研究者们...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场西方文化思潮深刻影响了西方环境伦理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建构,从而使其具有鲜明的后现代向度.这种后现代向度既推动了"伦理学的一场革命",实现了伦理认知范式的转换,又给环境伦理学自身造成了理论缺陷和实践困境.如何实现环境伦理学理论建构上的合理性、完善性和实践推行中的有效性、公正性,将是西方环境伦理学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进入中国,使当下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局面。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当代中国画图式演化趋于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中西融合、回归传统、综合表现、新写实等各种表现形态之间也相互交叉融合,并演化出更为丰富的表现形态。后现代文化思潮对中国画现代图式建构具有积极的建设意义,同时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质疑传统史学的客观真实性,批判启蒙运动以来的线性进步史观以及历史知识中的权力话语,解构了宏大叙事.国内外学者对后现代史学的评价不一.对于后现代史学,应该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后现代史学的怀疑与批判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历史不可避免地掺杂着个人兴趣、意识形态、权力话语等因素,让我们对任何的历史言说都保持一份警醒、怀疑和距离.另一方面,后现代史学对历史的文本性、对历史写作的语言、对隐喻和想象成分的强调,解构了历史的稳定性、客观性,容易导向虚无主义.如何避免后现代主义在历史本体论和历史认识论层面上的激进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的思潮起源于北美洲的文学批评,在2 0世纪6 0年代,它仿佛成为美国特色的代名词。通过考察美国的后现代诗歌可以从中得到一个关于后现代思潮的典型景观。文章对美国后现代诗歌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并试图就目前较为有争议的后现代诗歌的界定以及后现代诗歌的美学特征等方面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在当今文化领域所遭遇到的现实难题是后现代文化的广泛传播。在后现代境遇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要深刻辨识后现代文化思潮给其带来的现实挑战,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契机,对后现代主义有所批判地借鉴,最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后现代文化思潮。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是 2 0世纪中叶以后出现的世界性文化思潮 ,其中最主要的三种思潮 :晚期现代论或转型前卫派、无政府主义的后现代理论、哲学中的后现代本质主义在后现代主义诗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构成了后现代主义诗学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由对这三个基本构成中体现的后现代主义特性的分析可以发现 ,后现代主义诗学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超越它的后现代过渡特性 ,进行新深度理论模式的构造。在这一点上 ,作为旧深度模式的集成者与现代主义美学的开山者的康德从四个方面 :艺术审美中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协调关系 ;艺术语言鉴赏式的交流过程 ;个性与普遍性、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以及艺术中人学逻辑与自然逻辑之间的关系都作出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