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读经典.很难。我最初是读漫画论语、漫画易经的。后来读有关经典的注释和解说,再到后来才开始读《十三经注疏》这样的经典。  相似文献   

2.
我的阅读观就是: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与教育无关的书。 谈阅读观的问题,首先要厘清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很多专家疾呼:当前中小学老师缺乏阅读习惯,很多老师甚至不读书。但是转过来一想似乎又不对:那些老师真的就不读书吗?其实他们至少还是会读课本和教参教辅的,只不过这些书不被人们认为是读书罢了。  相似文献   

3.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格言,一直伴随我的读书历程。此外,"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的言论,更让我感触颇深,虽时过几年,仍记忆犹新,备感惬意和舒心。那是2009年的"世界读书日",百忙之中的温家宝总理与读者交流心得,讲了这样的一段话:"读书决定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我很愿意提倡全民读书,希望看到人们乘坐地铁的时候手里能够拿着一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明之所以不曾中断延续至今,古代人文经典起着巨大的承载作用;经典阅读的回归,可以重振我们的民族精神,重建我们的当代文化,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因此,面对世界读书日或全民阅读日,高校就其集群性、整一性而言,营造书香校园当有更为便利、可行的条件;在这一行动中,图书馆必当以多种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措施去完成自己的任务,为提升国家软实力,为培养更多现代化合格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鲁先圣 《社区》2010,(5):6-6
我十分钦佩杨绛先生关于读书的观点: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红旗街道同德社区的一名40岁的普通职工出名了:她蝉联了吉林省图书馆三年的馆内读者借阅排行榜冠军。她,就是被称为“阅读红人”的邰栋。2008年,她读了494本书;2009年,读了541本书;2010年,读了714本书。  相似文献   

7.
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精神之谜》谈的是全息现象,局部大于整体,这本书对我的教学很有影响。花功夫读的一本书是《奇妙的心理效应》,当时还是在师大图书馆看的,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这本书几乎手抄了下来。最近才看《平凡的世界》流了好多次泪,最后不敢看下去,所以还留了点悬念。我最早看的两本书是《敌后小英雄》和《格林童话》,当时还小,看后幻想好多,让自己整个儿生活在童话里,常傻傻地自言自语。能让人有眩晕感的书籍,它的感染力一定无以伦比,有机会一定找《世界文学》来瞧一瞧,但愿我也能被眩晕。让我想起一本令我动邪念的书,叫《现代…  相似文献   

8.
细细算来,自己还是喜欢读书的,虽称不上读书人,但可以勉强算作好书之人。细细回顾自己的阅读生涯(况且就称之为阅读生涯吧,虽然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阅读),算是对自己的一次梳理和审思。一、阅读的发蒙在阅读资源贫瘠甚至枯竭的乡下,幼时是没有什么书看的,除了教科书。记得连偶尔得到的几本小人书都为数很少。记忆中最初的阅读好像是始于一本小小的故事书《小灵通漫游未来》,还隐约记得那封面,小灵通坐在火箭冲上天空。那本书里描绘的未来真令我神往,珍珠般滚圆的大米、各种嫁接的水果、还有神奇25的现代化电器设备等,勾起了我对未来世界莫名…  相似文献   

9.
正~~  相似文献   

10.
周国平 《社区》2013,(26):5-5
我的读书旨趣有三个特点。第一,虽然我的专业是哲学,但我的阅读范围不限于哲学,始终喜欢看“课外书”,而我从文学作品和各类人文书籍中同样学到了哲学。第二,虽然我的阅读范围很宽,但对书籍的选择却很挑剔,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与作文》2007,(5):12-12
来信收悉。你能很快适应以自学为主的大学生活,并在学业上迅速进步,老师深感欣慰。至于信中提到的“图书阅读”和“网上阅读”二优劣的问题,我虽然没有专门研究过,但对两种阅读方式都有所经历、体验,因而还是愿意与你谈谈自己感受的,仅供参考。(开篇简洁,直奔主题,且言谈谦虚而又符合教师身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有人会说,在日影的挪移和黑夜的流转中,在花开花落的彷徨与潮起潮落的喧哗中,我们还有多少可以安静地读书思索的日子?我却不这样认为,既然上苍给我们以能够阅读的双眸和思考的头脑。尤其是既为人师,我们就绝不应该让生命的闲暇在日复一日的蹉跎岁月里荒废消逝。  相似文献   

13.
“多读书才能教好书”自古以来得到大家的认同。但是,有关教师读书情况的调查显示,当前不少教师很少读教科书以外的书.究其原因。我想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4.
程乃珊 《社区》2009,(23):6-6
网络改变了生活。网络也改变了阅读。现代人在网上资讯大海洋中浮浮沉沉。又便捷又经济,但一书在手的那种感觉。是不可取代的。一段一段地读,一页一页地看,与网络的浏览寻觅十分不同。读书,是立体的,是可触可感的。  相似文献   

15.
在很多老师和学生眼里,我大概是属于那种有"绝活"的老师吧,可是我的"绝活"到底是什么,好像大家的观点并不一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学生叫我吉他老师,因为我爱弹吉他,甚至直到现在都还在带学生;  相似文献   

16.
汪世忠 《金陵瞭望》2011,(18):26-27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者。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他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艰苦奋斗、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我对李大钊先烈人生境界的认识.重新予以阐释.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赵畅 《社区》2011,(23):4-4
前些年,笔者曾去过英国,得悉菜谱、圣经和书是英国人家庭的必备三宝。在过去的20年间,英国人平均每天的读书时间还是在增长,人们更喜欢用阅读来填补自己日程的空白。  相似文献   

18.
《社区》2010,(5):9-9
我前段时间爬了庐山——带着30年来对苏东坡及其作品的理解,寻着他的足迹,我用心去看、去听庐山。置身其中,我对苏东坡有了一种新的阅读体验:原来他的作品中蕴藏禅悟!比如我们都熟知的他写庐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以前我只会告诉我的学生.苏东坡从不同的角度看了这座山;但其实,苏东坡还从不同的高度观摩了这座山。  相似文献   

19.
陈树棠 《社区》2009,(35):58-58
自小爱读书.才十几岁的小学生,渴借来一本几乎揉烂了的《啼笑因缘》,白天苦读后夜间猫在被窝中打着手电继续看……爱读书自然锻炼了我的文笔,小学毕业时的作文《小冰车》被老师当范文讲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等院校"教学名师"的资源分布,主要存在着区域差异、院校差异、学科差异等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社会需求导向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的影响;各种利益导向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等因素。由此,政府应继续加大对西部高校的扶持力度,推出针对西部高校的专项计划;完善"教学名师"交流机制,加强文史类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