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伞头秧歌"是流传至今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艺术,其表演分扭秧歌和唱秧歌两个方面,且扭时不唱,唱时不扭。扭秧歌有"过街"、"掏场子"、"小会子"三种主要舞蹈表演形式。"伞头秧歌"几种角色富于变化的舞蹈动作特征主要表现在:"伞头"的道具运用及步伐和肢体动作;"鼓子"的道具运用及击鼓的动作;"拉花"扇舞的"绕"和"甩",步伐的踢与吸,体态的扭倾含腆。  相似文献   

2.
陕北民间舞蹈,植根于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流传于陕北从北到南的大部分区域。陕北秧歌是其中的代表性民间舞蹈,还有火塔塔、安塞腰鼓、踢鼓子、洛川蹩鼓等,充分体现了陕北民间舞粗犷风格和丰富的内涵。陕北民间舞蹈的历史悠久,起源于东汉。其中最具代表的是陕北秧歌,随着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新秧歌运动,剔除了原有的封建迷信和打情骂俏等内容,融入积极向上的革命内容,通过豪放粗犷、刚劲有力而又不失诙谐幽默的表现形式,使之得到升华,成为广大革命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陕北民间舞蹈逐步走向舞台的开端。  相似文献   

3.
踢鼓秧歌是流布于大同、朔州(以下简称为同、朔)及内外长城之间的一种民间舞蹈,它是和同朔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民风联系联系在一起的。本文试图通过对同朔地区踢鼓秧歌活动的剖析,说明其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凤秧歌”是山西省原平市西镇乡北贾村独有的一种民间舞蹈,历经300多年的兴衰演变至今仍活跃在民间舞台上.它不仅道具独特,表演时男角刚柔相济、洒脱大方,女角扭捏妩媚、颇具美感,在山西乃至全国独树一帜,而且特殊的产生背景和生存环境使得“凤秧歌”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舞蹈文化和民俗文化.通过对“凤秧歌”的文化特征进行分析论证,以期引起学人对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视,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5.
山东鼓子秧歌以其独特的表演道具"鼓"而被人们熟知。"鼓"在丰富舞蹈氛围、确定舞蹈风格、加强舞蹈表意功能、拓展舞蹈表演空间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将鼓子秧歌的阳性之美与豪放之气以一种具象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6.
高跷,也称拐子,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也叫"高跷秧歌"。关于高跷舞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劳动说、图腾崇拜说、戏笑说。山西极有可能是高跷舞的发源地。山西高跷舞分布广泛,种类多样。高跷舞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独特的视觉形象令人愉快。其二,可以涵养国人的文化心理。其三,可以和谐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大秦鼓舞蹈是一种起源于闽南地区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兼具闽南文化与温岭本土文化的特点.与其他民族舞蹈相比,大秦鼓舞蹈因具有怪诞的装扮、扭捏的舞蹈动作以及富有喜剧效果的表演等特点而深受舞蹈的喜爱.设计师可以将大秦鼓舞蹈中的造型元素融入到现代动画设计之中,如围绕大秦鼓舞蹈创设动画主题,提取大秦鼓舞蹈人物造型元素,创新大秦鼓舞蹈动作表演元素,借鉴大秦鼓舞蹈色彩搭配方式等,这不仅能丰富动画表现方式,还能借助动画实现大秦鼓舞蹈的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8.
陕北鼓舞是陕北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腰鼓、胸鼓、蹩鼓等多种类型,角色有男有女,参加表演人数可多可少,在表演形式上分行进鼓、场地鼓等形式。音乐伴奏一般有锣鼓伴奏、唢呐伴奏、舞者自身击鼓伴奏。表演时场面宏大,动作刚劲有力,它们虽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却有着共同的特征,集中表现出陕北人民欢快豪迈和质朴憨厚的性格。  相似文献   

9.
山西民间舞教材尚处于挑选尝试的起步阶段,伞头秧歌风格特点显著,民间可被继承的舞蹈元素丰富,现存表演形式相对完整,深受百姓喜爱,展演发展积极,早已成为晋西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承载着深厚广博的黄河黄土文化,如能列入教材,既是对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最好保护,也是山西地方特色办学的最终需求。  相似文献   

10.
为了深入探讨舞种形态变异与舞蹈生态环境的关系,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何谓“舞种”。过去在某些介绍民间舞蹈的文章里,有的作者认为一个舞目就是一个舞种,出现了一首民歌一个舞目等于一个舞种的错误归纳现象。舞种分类的混乱现象,使民间舞蹈研究失去了准确的基点,造成以讹传讹的严重后果。因此科学、准确地识别舞种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民间舞种是由多维元素构成的,它主要包含舞蹈的形态特征、功能、源流和分布地区等参数项。舞种识别首先应从舞蹈形态特征的分析人手,即对舞蹈动作组合到同形舞目类群(有相对稳定式样的、有始有终的多个舞蹈)的基本节奏、基本步伐、典型性显要部位动作进行特征提取,以此做为识别舞种形态特征的重要依据;进而探求民间舞蹈的分布地区、历史沿革和原初  相似文献   

11.
“商羊舞”是流传于山东鄄城县一带的风格独特的民间舞蹈。以模仿商羊鸟的屈足动作为主要特点形式,属祭祀求雨舞蹈中的一种,带有浓厚的图腾崇拜意蕴,并伴随着历史的变迁由最初的娱神功能向娱人功能转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我国汉族民间舞蹈“打莲湘”的历史渊源、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解析,论述汉族民间舞蹈所有展示、传达民族感情的艺术功能。且通过对湖北境内风格不同的莲湘表演的比对,阐述了民间舞蹈从原始到舞台艺术转变的重要环节—“舞蹈教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舞蹈表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舞蹈艺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舞蹈表演中人物形象的提高和深化。舞蹈是情感的“极致”,而情感的“极致”需要舞蹈表演。舞蹈与舞蹈形象塑造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重视舞蹈形象的塑造,提高舞者的表演水平和艺术鉴赏力,舞蹈本身才有意义,其生命力才会更强。  相似文献   

14.
为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之一“先进文化”代表的指示精神,国家体育总局组织有多年舞蹈经验的专家、教授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吸取了东北秧歌、陕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秧歌的精华,集体创编了一套具有时代气息和科学价值的健身秧歌。 秧歌是中国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群众自娱性极强的民间舞蹈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被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成为中老年朋友们平日健身娱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任何舞蹈的存在,均会受其特定的历史环境、现实环境的影响,留在舞蹈的具象上。临县伞头秧歌"扭时不唱,唱时不扭"的表演特点也不能脱离开这一规律。伞头的"歌"和伞头带领下的"舞"是临县伞头秧歌的最佳表达;伞头是承载"扭时不唱,唱时不扭"表演特点的关键人物;秧歌与宋舞之间的承启关系又进一步印证着"扭时不唱,唱时不扭"的临县伞头秧歌的渊源。  相似文献   

16.
运城地区民间舞蹈文化丰富多彩,“花鼓”舞蹈更具地域特色明显,是山西代表性的主要舞种之一。“万荣花鼓”以多鼓著称,“北垣花鼓”则注重单鼓而精,它们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所使用的鼓槌不同。正是这些不同的特点,构成了他们各自的艺术特色,体现着运城地区不同地方的民俗差异和人文艺术。  相似文献   

17.
锡伯族人们能歌善舞,舞蹈风格多种多样、舞姿形象生动,“贝伦”则是锡伯族民间舞蹈的总称。贝伦舞是锡伯族民间舞蹈的第一大种类,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短小精悍、风格独特、内容丰富,是古代舞蹈文化的遗存。为了使其在现代文化冲击下更为长久地传承下去,应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到贝伦舞的独特魅力。为此,文章论述了锡伯族贝伦舞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艺术文化和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8.
秧歌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也是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着陶冶练习者自身和娱悦他人的双重社会功能。由于其动作简单,节奏明快,又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秧歌起源于农民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最初是一种人们在劳作之余自娱自乐、消除疲劳的舞蹈。那些在田间耕作的人们,因为劳动强度大,需要长时间的弓背弯腰,劳动间隙,为了消除疲劳、疏松筋骨,大家就会在田地里扭起来,为了防止踩坏秧苗,就会见空插脚,于是就逐渐形成了扭秧歌这种舞蹈形式。秧歌一般采用四步的节奏,前两步为普通走步,后两步为跳步。后脚轻轻向上跳起,小腿向右后上方踢一下,落地时右脚在右侧前方横跨出半步;右脚落地后,随即轻轻向上跳起,小腿向左后上方踢一下,落地时左脚在左侧前方横跨出半步,与此同时,两臂配合放松摆动,身体左右扭动。扭秧歌也可以原地做,前两步为左侧交叉步、右侧交叉步;后两步为普遍步。扭秧歌可以参加表演,人数多少,时间不受限制。随着锣鼓、唢呐或其他乐器的伴奏,使人既开心又热闹。  相似文献   

19.
1947年15岁的尹佩芳在东北参军被分配到文工团,由此开始了奋斗一生的舞蹈事业。辽沈战役时,她有幸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舞蹈队队员;之后扭着秧歌进北平,跳着《进军舞》随军南下,直到海南岛。1951年与战友们奉命赴柏林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友谊联欢节”,参加表演的《红绸舞》获金质奖章;  相似文献   

20.
关利斌 《新少年》2014,(9):12-12
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满族小学于2013年成立了“小巴图鲁”艺术团,让满族秧歌正式走进校园。“巴图鲁”是满语勇士的意思,在今年抚顺市第十六届民族民间舞蹈大赛上,这62名“小巴图鲁”表演的新宾满族秧歌获得了第一名,展现了满乡“小巴图鲁”的风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