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古今中外的文辞中,色彩在书物、述事、抒情方面的应用很广.如在我国古老的成语词汇中就有"泾渭分明""黑白分明",用以说明立场和是非标准迥异清楚:有"姹紫嫣红""湖光十色",用以形容优美的风景:有"青筋暴眺""面如死灰",用以描述心理状态.正因为色彩在描绘人、事、景上的独特地位,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如果能够认识到"色彩触动"的重大意义,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早就指出,文、史的差别在于“一描写可能发生的事,一叙述已发生的事”、“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哲学意味”①,我国明清时期的金圣叹也以“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说明了二者的区别,但对于有何差异和怎样造成这种差异,他们都没有从理论上具体地加以展开。因此,本文将作一些较为细致和深入的分析。一、客观与主观前文指出文与史都是主、客的统一,然而就在这种主客相融的状态中,侧重点或者说倾向性的关注却显示出了二者的区别。历史的主导指向是“事实”,它更注重客观,在著述时,史家被要求尽可能少地带主观色彩,采…  相似文献   

3.
俄语的词汇极其丰富,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其中许多词汇表示同一个概念,但修辞色彩各有不同。如,虽都表了“祖国”,但在修辞上各有特色,po是通用词,而后两个词则用于书面语,并带有庄严色彩。再如,两词虽然都表示“人的脸”,但是为通用词,则指一般动物的,如猪向前凸出的鼻、嘴。因此,用以指“人的脸”时就带有贬义色彩。不同语体,要使用带有不同修辞色彩的词。违反了这条规则,就会破坏语言的和谐性。俄语词汇除了修辞色彩的不同之外,更多的是所谓语义同义词。这类同义词表达的是同一概念,但或由于强调的侧面不同,或由于表达…  相似文献   

4.
在构思习作时,许多同学思前想后总是找不到生活中的“大事”、“新鲜事”或“有意义的事”,因此总抱怨:“没什么可写!”其实,这种认识、对写作是不利的,并不是只有生活中的“大事”、“新鲜事”或“有意义的事”才值得一写,实际上,许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寻常事”、“平淡事”,看似不值一提,但如果同学们能平中见奇,也能收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感通是中国哲学中用以表示人、物、理、事等发生某种勾连活动及其呈现状态的观念。感通论贯穿于儒家哲学主线之中,儒家心性论的主流思路揭明了感通之于心性开显的意义,即感通是心性本体的自身开显机制。感通中,观“心”即“无心”,“见”(现)天地万物之因缘整体无碍;观一心即万心,人心皆有其本源情感显现之根源,不待而与他心相即,观这“人间世”的一切境界皆“在感通之中”,见人我、物己无碍;从而,在存在观法上为个体奠立积极的生活姿态。生活相续而感通不已,观心切转的发生契机必就任一心念而言,并在实际的感通历程中具体实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20年代初我国文坛上出现了众多的文学派别,“为艺术派”就是其中一种。其在文学创作上呈现出一种自我情绪型的浪漫、伤感色彩,提倡“自我表现”、写身边事、以抒情为小说的中心枢纽。它是“五四”特定时代的一个小说品种。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鼓词《刘公案·车王府曲本》中四个俗语词“流平、黑打乎、底扇子、眼子”进行考释。“流平”当有两义,一是形容词光滑平整,二是名词指地面。“黑打乎”或写作“黑大糊”“黑的乎”“黑得乎”“黑大/打忽”等,本义是“形容黑色”,曲本《刘公案》中用以比喻不能见光的、违背道德的关系。“底扇子”是指妻子,媳妇,略带贬义色彩。北京话“眼子”一词的义项有两条引申路径:一是“眼睛→孔洞→肛门→整个臀部”;二是“外行,不聪明的人→蠢笨”。据此我们认为该词有三个义项,一是名词指肛门,常代指整个臀部;二是名词外行,不聪明的人,三是由不聪明的人引申为形容词蠢笨。  相似文献   

8.
“行事”是南朝地方行政制度中一项特殊的设置,产生于东晋末年,在刘宋初年已出现相对固定的称呼。它除“行府州事”之外,还有“行郡事”、“行国事”等类型,与以前的“行某官(事)”及北朝的“行某州事”有明显的区别。“行事”是在南朝出镇宗王普遍年幼的情况下设置的,对出镇幼王兼有辅佐和防范的职能。“行事”的设置,对皇权具有两面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学观始终贯穿于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有民族风格、民旗气派的中国戏曲自然也受到传统文学观的影响。在它那鲜明的思想倾向特征中,浸润着民族的精魂;在它那浓郁的抒情氛围中,显示着民族的神韵;在它那温柔敦厚圆满和谐的审美情趣中,闪耀着时代的色彩。中国戏曲这株艺苑奇葩,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令历代无数观众为之倾倒。中国传统文学观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学观。孔子的“兴观群怨”与“事父”“事君”文学功能说是历代正统文学家所信奉的金科玉律。文学要“劝善惩恶”,要“为时而著”,“为事而作”,要“有补于世”。  相似文献   

10.
苏尼在彝族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巫文化中扮演过一定的角色。其活动内容,主要反映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万物有灵”意识,为人“招魂”、“撵鬼”、“镇鬼”。从有关传闻看,一个人成为苏尼,本身有巫文化的“欺骗”性色彩。  相似文献   

11.
有意味的色彩──从色彩形式上认识《红楼梦》的艺术价值王溪勇英国著名的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指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他认为,“在每件作品中,激起我们审美情感的是以一种独特方式组合起来的线条和色彩,以及某些形式及其相互关系。”①艺术作...  相似文献   

12.
一部门地区的宣传教育缺乏广度和深度。一些乡村干部对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税费改革的重要意义理解不深,工作上缺乏积极性,有畏难情绪。一些乡(镇)村违反规定乱收费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一事一议”不规范,一些村筹款标准过高,超过了控制上限,有的巧立名目,用以偿还村级债务。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有些词语带有浓厚的方言色彩,较难索解,一些辞书也解释不确。运用现代汉语方言资料及其他典籍文献、参考有关辞书考察其中的9个词语,并探索词义的来源,可知:“抖露”有“揭示”义,“方便”有“设法”义,“拐”有“捎回来、带回来”义,“尽”是表极限的程度副词,有“最”义,“话”有“事”义,“口舌”有“发议论、说闲话”义,“能”有“将就”义,“清楚”有“完毕”义,“歪”有“躺”义。  相似文献   

14.
色彩基础教学课程结构探讨戚序我国的美术教学体制六都是由前苏联和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在教学建立的开创期难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引进”的教学制度和体制与我国国情经常脱节。而消化吸收外来文化使之成为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引进”的教...  相似文献   

15.
青岛土山屯汉墓木牍《堂邑元寿二年要具簿》为我们认识汉代的口钱、算赋问题提供了新资料。牍文中的“事口”是指7岁至56岁(或60岁)应当缴纳口钱和算赋的人。“凡算”是指所有15岁至56岁(或60岁)的人应当缴纳的算赋数。“事算”是指实际缴纳的算赋数。在算赋的征收中,罢癃是免除算赋的,奴婢则征收数倍的算赋。汉简和走马楼三国吴简中的“凡口·事·”中的“事”是指“事口”,“算·事·”中的“事”是指“事算”。《汉旧仪》“算民”中的“算”应是计算之意,“民”是指“事口”之民。“算民”是统计“事口”之民,即统计缴纳口钱、算赋的人。口钱、算赋在三国吴简中称为口算钱。  相似文献   

16.
春天来了,大自然五彩缤纷,给人类带来愉快和幸福。如果大自然没有色彩,那将是一幅多么难以想象的单调的图象!精彩的评论也是有“色彩”的,那不是我们平常讲的红、黄、蓝、白、黑各种色彩,而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色彩”──理论色彩、感情色彩、文学色彩等。没有“色彩”的评论,是平庸的、单调的、枯燥的,不是好评论。一、理论色彩评论的理论色彩,指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得出揭示客观事物规律性的结论。就事论事是写评论的大忌,因为它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不能给读者深刻的启示。我们要…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天道与人道历来是哲学家们提及并多有争论的问题。有的侧重天道,有的侧重人道,有的主张“天人合一”。由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天命观发展到“天道”、“人道”论,并进一步发展到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天人合一”观,无疑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麻”考     
“麻”在上古文献中最初指意单一,指中国传统的大麻,据上下文意也可指大麻之籽实、大麻纤维所织之布——麻布。传统文献所言“五谷”、“九谷”,其中之“麻”是指中国传统的“大麻”。此“大麻”又称汉麻、火麻等,其植株雌雄异株。在古代,其籽实可用以榨油食用,亦可炒熟食用,在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经常出现,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脂麻”即“芝麻”,其在中国种植虽早,但在汉代以后才逐渐普及,文献中最初的“麻”并不指“脂麻”。  相似文献   

19.
在英语和汉语中,有一部分词汇显示出很明显的性别歧视现象。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反映了历史上“重男轻女”的社会现象。文中基于标记理论,从“形式标记”、“分布标记”和“语义标记”等方面,对英汉中的性别歧视语言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发现英汉语言中词汇的性别歧视色彩都可以通过“有标记性”和“无标记性”来体现,但在...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有大雅,也有大俗。所谓“艺贵拙,然必大巧之拙。”做到了大俗,其实也就达到了大雅的境地。在日常写作中巧用俗笔,就是大雅,雅俗共赏是人们的审美意识,也是人们最简单的审美观。白居易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观点。“时”“事”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大俗,而生活也是大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