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国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11):42-44
本文从比较的角度分析了欧陆几个国家的罗马法教学体系 ,并阐述了我国的罗马法教学体制的由来和将来走向 ,介绍了作者的罗马法史教学经验 ,指出了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内容意义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焦鹏帅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
语篇翻译不仅仅是着眼于一个词,一个句子,更是立足于整个句群,更强调其整体性地把握,但其又脱离不了每个词,每句话所处的语境及其语域特征.因此,本文依据Sperber & Wilson 的关联理论,提出译者应结合其语境、从其语域特征出发,细处着眼,全篇把控,准确把握词、句的含义,克服翻译中的"假关联",完美再现原作的创作目的和文体风格. 相似文献
3.
4.
陈志萍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9-124
“But”是一个十分常用的词 ,它既可以作连词、介词、副词及代词 ,又可以和其它词组合构成短语来表示许许多多的意思。由于其用法比较复杂 ,给我们的翻译及正确运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里根据本词的功能从四个方面较为深入的论述其用法及其翻译。 相似文献
5.
郭纪玲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8(2):92-94
随着语境理论的深入研究,其在翻译中的应用必然会越来越广泛。因此,从多角度研究语境理论对翻译理论的丰富以及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张梦井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4):45-48
汉语的"用"字是一个常见的"中介"动词(Vm),也是个有灵动词。但是并非凡是"用字句"都出现"用"字,因为"用"字在汉语句子中是时隐时现的。文章首先对"用"字在句中的隐现问题作了详细的讨论。然后又指出,由于汉语"用"字有复杂的语义内涵,所以不同句中"用"字的翻译方法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向东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6):129-135
从罗马法的角度看,古典法时期形成的pignus和hypotheca制度,孕育了当代大陆法系物的担保制度中最重要的板块:质押和抵押。但是通过对pignus和hypotheca的起源及其相互间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古罗马人的pignus和hypotheca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两种交易模式。事实上,pignus源于神法和公法,在私法上表现为债务人以物作保的行为和与此相关的提供担保的合同;hypotheca是对自pignus衍生出的pignus conventum的代称。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将pignus和hypotheca两个词结合在一起,才能与现代法律术语担保物权相对应。 相似文献
8.
罗马法"善良家父的勤谨注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志红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8):56-59
善良家父的勤谨注意是罗马法责任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以勤谨注意为标准的归责制度体现了罗马法上的契约利益原则、罗马法的灵活变通性及理性内涵,并对现代大陆法国家的民事立法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11.
股票英语不仅涉及股票市场的运作、证券的交易等活动,与股票形成的过程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关系紧密,而且还涉及到银行、债券等其它金融领域的活动,更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本文试从股票英语来源及其主要特征入手,探讨此类词汇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导致"核变"现象的狭隘因素,从语义学角度和翻译的本质出发,运用欧式几何、数轴及高等数学的集合方法,对翻译中的"核"和"核变"进行量化分析,力图找出翻译研究中"核变"的模式及原因。研究认为:"核"是由众多"核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原文之核("核S")和译文之核("核T")由各自的文本自身和读者的理解过程决定,核变有完全聚小、完全裂大、缩小和裂大相互混杂三种形式。掌握了"核变"的分析方法,在评价译文时,可以将"核变"的大小程度看作一个量化的标准,分析原因,从而用于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3.
14.
传媒翻译中的"中国英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文丽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4)
在处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容时,中外英文媒体在翻译策略上均采用"异化"法,致使"中国英语"在媒体上大量出现.传媒翻译领域的"中国英语"现象具有深厚的传播学背景."中国英语"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就传播中国文化而言,它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根据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中国英语"具有深刻的意识形态意义,它的推广具有一定的文化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明燕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3):88-90
在翻译方法的探讨中,历来存在“归化”与“异化”翻译两大流派。通过探求两者不同的含义和回顾“归异”之争的演变历史与争论焦点,分析了两者各自的优势以及“归化”与“信”,“异化”与“达”之间的矛盾关系,并从翻译工作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归化’为主,‘异化’为辅,‘归异’结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肖海燕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4):95-97
从文学交流和文化传播的角度对文学翻译中的文化意象进行了研究,指出文化意象既有着高度的文学审美价值,又有丰富的内涵文化信息,在促进文学交流和文化传播方面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翻译文化意象的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7.
何立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11):197-199
"雅"作为系统翻译理论的一分子,在翻译实践中占据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译文维持其生命力的保证."雅"代表译文的文字水平,以"雅"译"雅",以"俗"译"俗",不仅符合翻译活动的初衷,更是译者考虑读者接受能力的体现.在"信"达"基础上,为充分考虑读者在翻译中的参与作用,严复提出了他关于"雅"的理论,这是一个极具理论价值的创见. 相似文献
18.
肖曼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1):75-78
根据彼特.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体系中的"意义走失"论,重新审视文学翻译中存在的"意义走失"、"文化走失"和"风格走失"等现象,阐述了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联想意义不同、文学语言独特的美学或诗学功能、中西语言特点各异和文学审美主体审美偏好效应与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文学翻译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走失"现象. 相似文献
19.
黄晓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Z2)
商标词语是当今语言使用中发展变化最快、最突出的社会用语,它通过多种渠道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其影响会日益扩大。本文从归化、异化理论角度对商标翻译进行了分析。文章联系实际,从语言规律、民族心理等多方面对归化、异化策略在商标翻译中的具体运用方法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20.
浅谈英语广告修辞及其翻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楠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2):109-113
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英语广告中大量使用的修辞手法给我们的理解和翻译带来了一些困难。本文通过列举近一、两年英文杂志上的广告实例,归纳了英语广告中经常使用的六大类修辞手法并对其翻译作了一番初步的探讨。笔者认为英语广告中的修辞翻译应该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即当英汉两种修辞格在表达习惯和文化概念上相近时尽量采取直译;反之,应采取各种变通手法弥补翻译,以求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