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伦理思想,是学术界研究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伦理理论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伦理理论。从理论渊源上看,可持续发展伦理思想在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方面,与生态伦理理论中的整体主义价值观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可持续发展伦理思想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更强调人类对自然的保护作用和道德代理人责任以及对人类行为的道德规范进行研究。可持续发展伦理思想对传统伦理和生态伦理、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采取了一种科学的整合态度,从而实现了伦理思想发展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2.
生态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不是作为类存在物的自然的人,而是工业革命以来所建立的生产方式.由此我们发现当前环境伦理学界所进行的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对真正探索解决生态问题出路的偏差.只有变革现有的人类活动方式,走人与人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克服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也应是环境伦理学探索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3.
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推进环境保护,“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企图通过确立非人存在物的伦理地位,用道德良心来约束人对自然的滥用和破坏欲望.这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环境问题的一些原因和传统伦理学在解决环境问题时面临的困境.但是各派“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理论都没有为非人存在物的伦理地位提供充分的本体论证明,并且它们都从生态科学的结论推论出生态伦理学,而没有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要归结为人与人的关系,这不但使得这些理论显得很薄弱,还决定了它们的乌托邦性质.  相似文献   

4.
生态伦理思想探究自然的内在价值,论证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为保护自然提供道德根据。然而,基于对人与自然整体性认识与实践的生态伦理思想,却被定性为"自然中心主义",成为牺牲人类利益与幸福的"环境法西斯主义",陷入缺失人文价值的道德责难。究其原因,生态伦理探究常常受制于或限定在"现代性"道德框架内的规范伦理范畴,无法进入超越"现代性"道德展开的人类社会发展和伦理文化传承的历史视野中考察,遮蔽了生态伦理思想原本应该具有的人文精神与幸福之维。通过对现代社会"幸福悖论"的伦理反思,并借助于生态文学、生态心理学,生态伦理沿着精神生态的价值凸显与幸福之维的内在指引,寻求以德配享幸福的伦理信念和道德实践。因之,生态伦理思想就不能止于生态价值论的外显层面,而要深入人类社会的"内部自然",唤醒或激活人与自然天然联结的"生态潜意识",探寻人对待自然的"环境美德",获得精神生态的内在平衡,逐步达到社会生活中消费适度、精神自足的生态幸福。  相似文献   

5.
试论马克思自然理论对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自然理论是以人与自然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的科学体系 ,它批驳了那种把自然、人、社会相互孤立起来的观点 ,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自然理论对当代生态伦理学有重要启示 ;它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它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狭隘观念 ,不但为建立全新的生态伦理学 ,而且为建立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关系提供了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社会伦理与生态伦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现代社会伦理是人类中心主义的 ,在其视域中 ,人是万物的尺度。生态伦理不能归结为现代社会伦理 ,也不能镶嵌在它的理论框架之中。生态伦理应奠基于对自然的敬畏和对非人自然物之价值和权利的理解。就此而言 ,生态伦理的确立不仅要求伦理学的革命 ,而且要求认识论和本体论的革命。仅当人类的道德思考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视野之后 ,生态伦理与社会伦理才能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论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永庆 《东岳论丛》2000,21(2):83-86
随着生态伦理研究的深入 ,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道德意义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道德问题是人与自然利益关系的反映 ,这是把握人对自然道德责任的基础和前提。基于人与自然的利益关系 ,人对自然需要且必须担负一定的道德责任 ,主要包括 :1 改造和维护的关系 ;2 获得和贡献的关系 ;3 利用和尊重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规范和原则为 :1 可持续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 平衡和谐原则 ;3 公正原则。  相似文献   

8.
铸造新德性:环境美德伦理学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伦理学为传统伦理学在元伦理、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三个层面带来全局性革命,美德伦理学是当代环境伦理学发展的新方向.虽然深层生态学为环境哲学的内在化、伦理学转向奠定了正确方向,但是美德伦理学的正面建设尚未开始.人与自然平等原则、人与自然共享命运原则和自然大于人原则是环境美德伦理学的理论基础.环境美德建设围绕对象自然与环境自然两个维度展开.面对对象自然时,环境美德是指人类应当尊重、同情和关爱自然;面对环境自然时,环境美德是指人类应当具有感恩之意、依恋之情与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9.
杨卫军 《晋阳学刊》2008,4(3):44-46
现代伦理学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流派: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整合与超越,它的目标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中心主义是由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所导致的,这种主客二分的结果把人的主体性凌驾于万物之上,客体成了主体实现目的的工具和桥梁.同样的,生态中心主义反对"主客二分",主张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但是它过分强调了客体的优先性和规律性,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忽视了人的类本质特点.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以人的现实能动的对象性活动为分析起点,阐明了"人化自然"的思想,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扬弃和超越.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道德观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它是新时期人类道德领域的延伸与拓展。其内涵包括人类平等观和人与自然平等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它强调人类利益平等,要求发展的权利平等。人类平等观分为“横向”的代内平等原则和“纵向”的代际平等原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生态文明道德观倡导人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要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点和“自律”推动力。生态文明道德观将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乐章,带领人类走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环境危机的日益加剧,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进入自然中心主义。一、自然中心主义的困境  1 .泛化的伦理观、价值观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以下简称自然中心主义)把人以外的自然界、生物人化,给它们赋予伦理、利益和价值。“自然价值并不仅仅是对人的价值,还有其自身的价值,即以自然本身作为评价的价值”。事实上,价值是客体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自然界、生物本身是否有价值,则完全取决于人的需要(需要是指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自然中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无论有无人的需要,其…  相似文献   

13.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在确立人对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时 ,都忽略了人性的依据 ,致使其难以成为指导人类行为的普遍法则。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性的危机。现代性的人性是生态危机的深刻根源。生态伦理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人性、人的本质与人对待外部世界的方式有着逻辑的一致性。生态伦理的建构内在地要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求人性。新人性观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 ,把关爱自然的伦理准则看作是人性的展现  相似文献   

14.
以科技自由和经济利益为核心价值的现代科技立法,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为人类社会文明带来了生态环境危机和道德危机的双重挑战,“生态中心主义”在批判人类中心主义伦理价值观和科技中立主义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为现代科技立法导入生态价值取向提供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道德危机的症结在于人类理性的过度张扬,这种理性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人类中心主义,体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是个人主义。前者引发生态伦理的兴起,后者引发对道德共识的强烈诉求。对现代性道德的批判并不意味着对人类理性的彻底否定,而是要对现代性道德进行重构,这种重构得以发生的基础是实践理性。其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为旨归,从自然之维、社会之维等方面来推进现代性道德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刘长明  苏宝梅 《文史哲》2005,3(4):123-132
基于增长性发展观而构建的林林总总的传统伦理观归根结底是人类中心主义基础上的单向“霸王伦理”,在人类拥有征服自然的巨大力量之后,这种曾经在人类发展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单向伦理观已将人类文明导入死胡同;基于可持续发展观而构建的环境伦理、大地伦理等新兴生态伦理观,虽然实现了由单向伦理到双向不对称伦理的升级,但是,深深地打着人类中心主义烙印的双向不对称伦理,无助于人类从根本上摆脱危机四伏的困境;基于和谐发展观而构建的和谐伦理观将促使伦理学实现由双向不对称伦理到双向和谐伦理的升级,彻底摈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樊篱,实现所有存在的和谐互动。建立在万有价值定律基础上的和谐伦理观既承认万有存在对人类的服务功能,又关注人类对万有存在应负有的责任,认为万有存在拥有与生俱来的、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伦理资质,人类与万有存在之间存在着一种和谐的双向度伦理关系。从传统的单向伦理到双向不对称伦理再到双向和谐伦理,无疑将引发伦理学的革命。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人类的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必定从其自身生存的环境中进行索取并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这是人类满足自我需要,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对这种利益关系的调整需要道德的规范,因此,道德与利益之间就存在着永远的矛盾和张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正确对待和处理好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生态伦理学研究中,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主张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而保护自然环境,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强调为了尊重自然存在物本身固有的权利和内在价值而保护自然环境。从心理分析视阈上看,这两种对立的生态伦理观都表达着人类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人类中心主义属于自恋伦理,非人类中心主义则是自虐伦理,二者均扭曲了伦理的本质。生态伦理作为成人、为人和做人的内在要求,作为对人之为人的担保与承诺,是人类自我完善的象征。  相似文献   

19.
人类中心主义根本否认自然的价值、生态中心尊严和权利,割裂了人与环境的共存和谐关系,其结果严重损害到人类自身的利益;生态平等的思想唤醒了人们的生态意识,把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展至所有存在物。但是,生态中心论者认为自然与人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否认人的主体性,把这种理论付诸实践,同样不利于人类的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崭新理念,是我们今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西方生态伦理学将伦理对象扩展到自然界,强调自然权利、自然利益,为传统伦理学带来了一次重要变革。然而由于学说内在的一些逻辑困境,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常出现自相矛盾的问题。妥善解决"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厘清生态学与伦理学的关系,准确界定特有的概念范畴,给出"是"与"应当"联系的正确推论等,是其化解自身逻辑困境的充要条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西方生态伦理学进行"东方转向",使中西生态文化交融,势在必行。在东西方生态伦理文化相互会通中要特别注意伦理的"民族性"与"时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