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  论语言一方面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所用的一种符号系统,如汉语、英语,由语音、语法、词汇构成;一方面,它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说出的话,写出的书信、文件、文章。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统称,包括饮食、器具、舟车、房屋、社会组织、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学术思想等等。语言也在其内。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授和传播必然借助于语言。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又对文化施加影响。1邓炎昌在《语言与文化》中写道,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  相似文献   

2.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通过语言才得以世代相传,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根基,在语音、词汇、结构方面影响着语言的存在和发展。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习性、思维模式无不在其语言中得以具体体现。此外,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亦即文化的个性,英汉民族文化之间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的差异反映到英汉语言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如果将汉语中的某些文化模式生搬硬套地运用到英…  相似文献   

3.
一、由几种动物看英汉语言文化异同作为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朋友,动物深深地融入了语言文化中。各种时代背景下,以动物习语、成语、俗语生动形象地充实着词汇库。人们对不同的动物赋予了不同的寓意。而对于同一种动物,每种文化又有自己的理解。1.Dog———狗Dog在英语文化中是“人之良友”(man’sbestfriend),善良而有责任感,值得信赖。它们帮助人类看门或打猎,是人类的伴侣和宠物,因此这dog不仅能挽回面子,找回自尊,还扬眉吐气,与人类平起平坐,足见对狗的感情有多深。所以英语中以狗设喻常含褒义,如aluckydog(幸运儿),agaydog(快…  相似文献   

4.
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对比研究之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关心与冒犯中国人见面,除了问“吃了没有?”之外,还常问对方“去哪儿?”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非实指性的友好的“问候”语、客套话。但英美人对此很反感,认为这是一种“询问”,在心理上的反应是:Whydoyouask?甚至或是It’snoneofyourbusiness笔者曾与一位在华执教的美国人闲聊时谈到过这个问题。我问她:“在美国是不是不可以问别人去哪儿?”她说;“是的。”我又问:“如果我真想知道他(她)去哪儿。该怎以问?”她答曰:“你最好别问。”中国人喜欢问人的年龄、婚姻状况.如“你多大了?”、“结婚了没有?”以示关心…  相似文献   

5.
英、汉语言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是性别歧视的社会观念在语言中的必然反映,它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沉积。为了说明性别观念是如何成为人们的语言观念的,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透视这一文化现象。本文通过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向人们展示这一现象所透视的文化遗迹。  相似文献   

6.
英、汉语言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是性别歧视的社会观念在语言中的必然反映,它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沉积.为了说明性别观念是如何成为人们的语言观念的,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透视这一文化现象.本文通过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向人们展示这一现象所透视的文化遗迹.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文化的定义日益繁多,仅台湾学者殷海光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中列举的就有四十七种之多。主要有记述的定义、历史的定义、规范性的定义、心理的定义、结构的定义、发生的定义。中国目前的文化热中对文化的定义更多,其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认为文化就是文明;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的总和;文化包括一切物质的与精神的产品,包括物质产品,社会制度、精神意识三个层面的结构。我认为,文化是一个广泛巳极的概念,对它的定义必须体现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分;二是人的主体性。从这两点出发,我认为文化就是“人化”。“文”是相对于“质”而言的,它是指人的开化的方式与开化的程度,因而才有各民族不同的文化方式与各个体不同的文化程度。在这里。  相似文献   

8.
戴婉平 《云梦学刊》2001,22(4):113-115
修辞学正从传统的语言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介于语言科学与艺术科学的一门边缘科学.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具有其独特的效果.汉英比喻由于各自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形成,各自受自己民族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在运用上有着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王增文 《理论界》2007,(7):137-138
伴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是不同语言的接触。语言接触必然会带来语言的相互借用。然而,语言的吸收同化功能,即各种语言对外来词语吸收、消化的能力,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语言间的吸收同化功能差异主要受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心理等非语言因素的影响。英语民族的“开放型”民族心理在语言上表现为主张语言上的“自由贸易”。而汉语民族由于受长期封建制度及闭关自守主义的影响,形成了“保守型”民族心理。英汉两种语言在外来词上所表现的不同的吸收同化功能即是两种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0.
审美文化的张力与品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怀久 《社会科学》2001,4(11):60-64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理论 ,既有高度的概括性 ,又有强烈的现实性。他所说的“先进文化” ,就内容而言 ,主要包括科学文化、伦理文化和审美文化。审美文化的建设 ,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的世纪里 ,全方位地开展审美文化的建设 ,促进审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 ,也是每一个审美文化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本文拟就审美文化的张力与提高审美品位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文化的涵义很复杂 ,真可谓“人言言殊 ,莫衷一是”。 2 0世纪 50年代初 ,美国学者克鲁伯曾列举了 1 70多种有关文化的定义 ;半…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决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关系,英汉语言对比,是翻译的核心。随着语言的发展,随着各国人民的交往和科技交流的日益频繁,要求我们进一步开拓分析对比的领域,深入不同语言的研究。本文拟从词汇现象,句法现象,文化和思维的不同阐述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中西方文化差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化”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非常丰富的概念。在西方关于“文化”的众多定义中,19世纪最有影响的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中提出来的著名的“文化定义”。泰勒认为:“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  相似文献   

13.
称谓语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语言现象,它和民族文化互相渗透、互相作用,显示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通过对中、英称谓语差异的剖析,从高低语境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反叛之路     
可以说,20世纪文学是在反叛传统中起步的。从此,反叛给20世纪的文学生命带来永不安份、永不停滞的活力,为中国文学和文化创造了一个世纪的业绩,也为人们留下了一个反思的话题。当我们反思20世纪的“反叛传统”时,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回答,一关于反叛,H关于传统:20世纪用什么作为武器反叛?什么是20世纪对传统认识上的洞见与盲视?毫无疑问,西方文化是中国Zo世纪反叛传统的重要武器。当鲁迅喊出“救救孩子”的时候,当周作人倡导“人的文学”的时候,国人不仅看到了传统文化“吃人”’,也从黑屋子里看到了一束另一天地射进的强光,…  相似文献   

15.
胡振东 《云梦学刊》2003,24(4):108-110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多种修辞格,并且很多辞格相同或十分相似。但是,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及语言本身的发展不同,同一种类辞格在英汉语中也有很多差异。将对英汉语中几种常见辞格的异同进行分析比较,有利于深对英语语言和英美文化的了解,提高英语理解能力和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6.
英汉语言混搭现象越来越多,这是人们语言经济选择的结果,也就是用最少的言语表达最佳的交际效果。本文主要从语音、词汇上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经济性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7.
中国百年一词的嬗变──“百科全书”定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中国“百科全书”定义问题,通过梳理它的来龙去脉,思考一下中国文化出了什么问题,笔者认为很有意义和价值。“百科全书”一词在百年前来到中国,并非“中体”所生,因而词意内涵应该干净,以中国人的聪明,只要认真去看看,给出一个“名正言顺”的定义,应该容易做到;此外,本研究是以文化学为本,一个专用词的膻变过程,就是文化演进的过程,百年一词的膻变过程,就是民族百年文化演进的一种轨迹。(一)百科全书概念传入中国中国和日本古代没有“百科全书”这个概念,而在20世纪的中国读书人,恐怕没有不知道有百科全书的了。但是…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与东西方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与东西方文化林非近几年以来,出现了这样的一种学术见解:东方文化将替代走向衰退的西方文化,在21世纪崛起和兴盛,成为主导性的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中国人,读到了这样的见解,心里自然是感到高兴和引为自豪的,然而在仔细地思考了这种看法之后,却又不能不产...  相似文献   

19.
清代是蒙古族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蒙古族文化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拟从当时蒙古社会文化生活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较大变化入手,就清代蒙古族文化的特征问题,做一论述。由于文化具有其延续性,为论述上的方便,将整个清代(上溯到16世纪中叶)的蒙古族文化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即:早期——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中期——17世纪初至19世纪初,晚期——鸦片战争至20世纪初清朝灭亡。 早期。这一时期,在蒙古人的生活中发生了两个重大的变化,即喇嘛教的引入和所谓的“文艺复兴”。 喇嘛教的引入可以说是蒙古族统治者为探索新的统治方式所使用的一种手段,“主要是一种努力,一种人类为使其政治和社会方法适应于新形势的下意识的努力。”(赫·乔·威尔斯基《文明的脚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也就是说,喇嘛教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统治理论、统治方法而被引进的,是为了用来证明统治者统治权  相似文献   

20.
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对之作结构分类?关于这些问题,不仅以前没有定论,时至今日仍众说纷纭。然而,要研究文化,对这些问题又不能不首先作出回答。 文化现象自身的复杂性和广泛性,研究文化现象角度的多样性,决定了揭示文化本质、界定文化概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者们从特定的学科和角度出发,试图找到一个普适的、统一的文化定义,结果是对文化的界定越来越多。据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L·克鲁伯与K·克拉克洪的统计,1871—1951年80年间,严格的文化定义就有164个之多。后来的法国社会心理学家A·莫尔新的统计资料表明,70年代以前,世界文献中的文化定义已达250多个。 对文化的界定多种多样,要找到一个适用于所有学科与角度的统一的文化定义,恐怕是不太可能的。然而,要找到一个能够起指导作用的哲学的文化定义,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文化的哲学定义,不能停留在列举文化现象,对文化的具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