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再林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3):10-11,39
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的对话和结合是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但需要首先反思一下这种对话实现的现实的可能性,即对话双方的各自的真实境况.比如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招揽是否只是一种失势后的不得已?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暗送秋波是否也只是一种运作策略?而且大众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商业文化,它的背后是资本在指手划脚,这是一个你不能不承认的事实,也是现在很多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批判的一个问题,即现代社会的这种资本逻辑的风靡. 相似文献
2.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 相似文献
3.
略论中国传统军事法文化的伦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宗璋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2):70-73
伦理化是中国传统军事法文化的典型特征。其基本表现为儒家的伦理精神对中国传统军事法文化的渗透。这一特征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原因:古人基于对世界整体的伦理化认识而产生的战争观是形成这一特征的认识基础.而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背景是其产生的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4.
另一种文化比较的尺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在批评文化比较研究中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文化比较的人性尺度 ,强调对文化的评估与比较 ,必须依其是遮蔽还是敞亮了人的生命存在可能性而展开。为此 ,在文化比较中 ,必须确立一种文化对话的观念 ,把文化对话视为不同文化之间在各自的生活世界所遭遇的问题域之中的相遇与碰撞 ,而这种文化对话的存在方式则表现为游戏 相似文献
5.
王万顺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68-270
俄狄浦斯情结是作家张炜对精神家园苦苦寻找的一种寄托方式,在张炜的作品中,大都存在着对家园的守护和寻找,主人公作为知识分子在精神上要保持独立,不受侵犯,还要在现实生存中进行挣扎.张炜的作品中大量出现俄狄浦斯情结不是偶然的,而是对人类进行道德关怀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文本策略及其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芷汀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6):33-37
后现代主义小说在诗学形态上具有显而易见的复杂性,可划分为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和通俗小说两大类.后现代主义小说对于抄袭等互文法的想象性使用,对于体裁界限的混合和模糊,对于多重文本和结尾的设计,对于异色和暴力的美化和风格化等,在读者面前形成文学上不可理解的斯芬克斯之谜.但随着后现代主义小说创造力的日趋衰竭,其被普遍采用和模仿的形式和技巧,已经或即将变成新的规范和僵化模式,文学期待着后现代主义颠覆之后的转向与重建. 相似文献
7.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历经历史的积淀,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儒家道德文化对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尤其是它所提供的传统美德,对改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如何实现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现代化,是当前我国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对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儒家道德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是当前思想道德和伦理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当下电视精英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婉若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2):92-94
电视精英文化是精英文化在电视中的体现,宣扬一种普遍的社会理想,传播文明、弘扬社会正义,阐释人生信念,关注人的价值和人类的命运.电视传播的广泛性,本可以使电视精英文化更好地发挥导向作用,但现实是大部分电视精英文化栏目处于边缘位置,这一方面是由于当今社会正处于电视大众文化的狂欢时期,另一方面,电视精英文化节目本身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和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引路人,作为精英文化生存的一种方式,电视精英文化在困境中要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9.
魏兰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4(1):81-85
铁凝的女性创作始终关注女性隐痛的根源,从《麦秸垛》的文化积淀到《棉花垛》的男权侵害,从人性与历史和文化的绞缠中,《玫瑰门》接近了女性的自我本真,并呈现出了女性自我世界的复杂和女性人性的本性。《永远有多远》中白大省的悲剧,更增强了铁凝对女性缺陷的自我审视和批判意识。原来,女性内心深处的生命之痛不仅源于客观,更源于她们自身。《大浴女》通过展示女性的本身相,使铁凝终于接近了女性最幽深的隐痛——女性自身的意识搏斗。 相似文献
10.
儒家道德文化对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尤其是它所提倡的传统美德,对改善特区的社会风气、净化特区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深圳特区的现代化需要儒家道德文化,吸收和弘扬其传统美德和伦理精神,提高特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儒家道德文化在深圳特区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1.
12.
安凌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4):92-95
20世纪中国通俗小说发展的本质特征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但传统是它的内核。所以,在百年发展中,它经过了一个由文体变革逐步到内容变革、由亦步亦趋地追随西方小说到以现代眼光发掘传统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3.
汤哲声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5)
20世纪中国现代大众传播不仅影响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还影响了现代通俗小说的审美状态.从报纸、出版业、电影艺术等不同方面,现代大众传播催生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产生,影响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走向、表现形态,使之更具有了大众性.但是,它也带来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新闻化倾向". 相似文献
14.
张永超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8-12
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的解读经历了直觉、理性、人心三个阶段,他的直觉说有两层含义,一为认识的直观,二为本能的良知良能,随着认识的深入他逐渐意识到用"直觉"理解中国文化的不妥,遂而提出了"理性"与"人心"的概念,而且梁漱溟对"理性"和"人心"赋予了特殊的含义。通过对"直觉"、"理性"和"人心"(梁漱溟在不同时期对文化的解读核心用语)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梁漱溟对文化尤其是对中国文化解读的得与失。尤为重要的是,梁漱溟对"良知良能"的来源试图结合现代的生物科学予以新的解答,这是对"人心"或曰"良知良能"的终极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江颖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180-183
随着后现代文艺思潮的盛行,严肃小说和通俗小说界限的消失,对麦尔维尔的研究也不再囿于传统的束缚.从麦尔维尔作品中采用的通俗小说手法入手,尤其是对其在具体作品中采用的讽刺冒险、哥特、城市暴露和言情等通俗小说模式逐一论述.麦尔维尔在创作中吸纳诸多的通俗手法,不只是为了取悦读者,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作理念、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从而在更深、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与读者的心灵沟通. 相似文献
16.
雷会生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48-49
当文学创作恢复和发扬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和现实战斗精神的时候 ,“五四”新文学的“文学的启蒙”传统也悄然崛起 ,当经济成为时代的巨型话语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人文话语既是面临挑战的境遇 ,也是得以复兴的契机。实现大众文化传统化就是建立一整套顺应自然 ,合乎人情 ,合乎客观规律 ,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与理论 ,它可以为全人类提供和谐共处的准绳。 相似文献
17.
曹萌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3):108-111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教育倾向既体现于作品创作倾向,也表露于小说理论。其教育倾向的内容可归纳为:政治教育、历史教育、人格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地理教育、婚爱世情教育等。造成此一教育倾向的原因主要是:身为士人的小说家和小说理论家热衷以小说表现自己的人文情怀;传统的文学教化观作用,以及通俗小说文体与生俱来的说教素质。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所体现的教育倾向在不同的小说发展阶段呈现为不同的内容和体现形式,它们构成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教育倾向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8.
高洪福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46-47
从本质意义来说 ,文化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是确定主体的符号。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分野 ,是以文化样式对接收者发生作用的范围大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距离远近来衡量的。正如许多大众文化逐渐变成了精英文化一样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蒙昧的洞开 ,使精英文化跟大众文化的距离已经消弥殆尽 相似文献
19.
结合中国当代的社会背景来看,社会结构的变迁使社会群体分化成几个不同的社会阶层,每个社会阶层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特征和文化趣味,以不同的社会阶层为对象。对大众文化现象进行分层研究,成为现阶段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余开亮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1):45-49
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大众文化研究已提升到了美学的高度。大众文化的审美特性对现有美学理论提出了有力挑战,而现有美学理论是把大众文化的审美诉求排斥在外的。在融入大众文化的美学视域下,美学理论也面临着理论重构的必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