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对华政策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在苏联解体前 ,美苏两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意识形态、利益和目的方面的分歧使得美国在采取对华政策时 ,总是要考虑到前苏联的影响 ,使得对华政策附属于对苏关系。苏联因素在美国对华政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不同时期 ,不同的中苏、中美关系状况都影响到美国采取不同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2.
抗战期间的苏联对华政策问题,是学术界一直存有分歧的问题。本文认为抗战期间的苏联对华政策以1941年4月《苏日中立条约》签订为标界,在此之前的对华政策应当肯定,而在此之后的对华政策则应基本否定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探讨了抗战胜利前后苏联因素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形响,认为在这一时期苏联因素一直是美国对华决策的基础和主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前期,苏联对华政策中,既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以各种方式支持和援助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加速了日本的失败,同时,其政策中又夹杂着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一定程度上有损于中国的抗战和进步事业。当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察了抗战时期苏联根据其国家利益所制定的对华政策及其影响,认为这一政策的运作既使苏联成功避免了两线作战,又确定了战后其在远东的有利地位。而对于中国,这一政策一方面由于苏联战时国家利益与中国抗战利益的趋同性使中国受益匪浅,另一方面又因为政策中表现出的极端的民族利己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同国民党消灭中共、武力统一中国的内战政策的某种一致性,使中国国家利益大受损害  相似文献   

6.
解放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是矛盾的,也是失败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对华政策的实质是民族利己主义,采用的外交手法是实用主义,因而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因此它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前期,苏联推行援华抗日的政策。使中国坚持抗战,拖住日本,以避免日本对苏联的进攻,是这一政策的基本目标;依靠国民党来实现这一目标,是苏联援华抗日政策的鲜明特色。苏联为实现其对华政策目标,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共活动未能起到应有的制约作用,客观上鼓励了蒋介石集团在反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苏联为了其对华政策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共以斗争求团结政策的执行,从而使中共未能有效地阻止蒋介石集团发动大规模的反共行为。因此,皖南事变的爆发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前期美国对华政策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前期(1937—1941年)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历了一个由以绥靖日本为主到以支持中国抗战为主的变化过程。本文将这一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评述,并从美国外交战略全局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对华政策逐段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1949年至1972年,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从“脱身”、观望到孤立与遏制,再到接触与对话的巨大转变。孤立和遏制中国给美国造成严重损失,与中国接触和对话、开展互利合作,是美国唯一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1937—1945年苏联远东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1945年,苏联从避免两线作战,确保本国安全与利益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推行远东政策。“七·七”事变后,它以援华制日为主,同时坚持对日展开缓和外交。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苏联仍重视中国战场在牵制日本方面的巨大作用,但被迫减少并终止援华,由美国代替自己扮演援华抗战的主要角色。大战后期,苏联的远东政策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决定在远东从防御战略转入进攻战略,参加对日作战;二是削弱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建立苏联的远东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11.
1937—1945年,苏联从避免两线作战,确保本国安全与利益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推行远东政策。“七·七”事变后,它以援华制日为主,同时坚持对日展开缓和外交。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苏联仍重视中国战场在牵制日本方面的巨大作用,但被迫减少并终止援华,由美国代替自己扮演援华抗战的主要角色。大战后期,苏联的远东政策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决定在远东从防御战略转入进攻战略,参加对日作战;二是削弱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建立苏联的远东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12.
解放战争时期,伴随着国际形势和美、苏、国共三国四方关系的不断变化,苏联的对华政策也处于摇摆不定,不断变化之中。通过对这一时期苏联对华政策从亲蒋疏共到弃蒋联共演变过程的分析,阐明苏联对华政策的实质是由其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的这一历史根源和对外政策中维护苏联国家安全的现实战略目标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综观抗战胜利前夕苏联的对华政策 ,其基本特征具有双重性 ,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 :一方面从总体上说 ,苏联还是愿意支持中国革命的 ,但在接收东北这一问题上 ,对中共及其军队既限制又支持 ;另一方面出于与美国争夺远东霸权的战略考虑 ,同时也为了能从国民党政府手中捞取更多的利益 ,苏联对国民党政府既妥协又限制  相似文献   

14.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苏联占领了千岛群岛、库页岛南部和"北方四岛",并参加了盟国对日管制委员会。苏联反对美国单独对日媾和。日本与苏联恢复外交关系的谈判持续到1956年10月才达成协议并发表日苏联合宣言,但未能签订日苏和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 ,美国的对华政策是一方面援助国民党在中国确立其权力 ,一方面鼓励国共双方从事协商 ,尽力避免内战的发生 ;面对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威胁 ,杜鲁门任命马歇尔为总统特使来华进行调停 ,结果调停失败 ;内战全面爆发后 ,美国采取了有限援蒋的方针。 194 9年美国国务院公布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 ,标志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  相似文献   

16.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由此爆发了太平洋战争。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的美国对华政策,是中国抗日战争以来,美国对华政策的继续。研究这一阶段的美国对华政策,是中美关系史和中国现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无论对新中国还是对台湾岛上的国民党,在政策思想上都已陷入矛盾与混乱之中。这就是一方面与蒋拉开距离,试图从中国内战中脱身。另一方面继续与中国革命为敌,尽可能给新政权制造困难。形成这一状态的因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且很快被朝鲜战争的爆发而打破。  相似文献   

18.
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检讨中美关系百年发展的历史 ,总结美国对华政策的特点、规律 ,对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把握中美关系发展的趋向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49年底,美国政府从对苏遏制的战略角度出发,基本确立了准备承认新中国和放弃台湾的对华政策。然而,在此关键时期,美国的战略指导思想发生变化,美国国内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掀起了反华反共的政治思潮,国内政治环境严重恶化。这使得美国不得不改变艾奇逊现实主义的对华政策。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开始了对新中国的全面封锁与遏制。  相似文献   

20.
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由战时的扶蒋抗日转向扶蒋反共.扶蒋反共政策经历了"扶蒋压共"、"扶蒋反共"和"等待尘埃落定"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探究美国对华政策这一历史演变的踪迹,不仅有助于总结美中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而且对于理解美中关系的现状并预测其未来走向大有裨益,同时也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当今美国全球战略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