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中国的崛起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中国的强劲发展引起了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担忧,它们提出"中国威胁论"等论调。中国为了打消它们对中国发展的疑虑,提出了"和平崛起论"。中国"和平崛起论"的提出,是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致力于国内建设的和平形象,是要促使国际主流舆论开始意识到中国和平崛  相似文献   

2.
孙兴杰 《领导文萃》2013,(11):34-36
近日,英国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巴里·布赞教授在吉林大学作了一场题为"中国和平崛起的前景"的学术报告。相比两年前,布赞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前景的看法更加不确定,甚至更悲观了。他认为,目前中国在消极的和平崛起的道路上滑行,在积极的和平崛起方面却罕有作为。"和平崛起"的概念被提出以来,一直是媒体热议的焦点。即  相似文献   

3.
从2004年开始,作为对国际社会不断上升的对中国发展的担忧和疑虑的回应",走和平发展道路"取代"和平崛起"成为中国正式的官方说法。2005年4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首次提出亚非国家应  相似文献   

4.
刘毅 《领导文萃》2015,(4):7-22
<正>新世纪以来,中国崛起无疑成为和平学研究的聚焦点。中国和平崛起的事实与东亚"长和平"现象在政策界与学术界引发持续关注。如何看待当今世界和平的总体图景?和平学理论如何解释历史与现实?如何理解中国和平崛起的创新含义?针对这些问题,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在京出席学术会议的国际和平学权威专家、著名  相似文献   

5.
正从很多迹象看,东亚正走上一条通往冲突乃至战争的危险道路。无论是域外大国还是区域内较小国家,大都把中国的崛起视为"威胁"。于是,各方都打着"和平"的大旗来对付中国。美国大张旗鼓地"重返亚洲",说是为了通过"平衡中国"而维持区域和平。日本想通过"国家正常化"来抗衡中国力量,并在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软竞争力,是国家的魅力导弹.企业文化是企业的DNA,决定着企业的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因而企业文化铸就了企业的灵魂,成就了长青梦想. 文化是软竞争力 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7.
陈艳 《决策》2004,(6):36-38
和平崛起战略、和平崛起道路挺出以后.引起了国内的广泛计论。中华艮族的崛起、国家的振兴是没有分歧的,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也是没有争议的,但和平崛起却引起了很太的争论。争论的关键是中国是否能阻和平的方式崛起。4月6日,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小礼堂.众多专家齐聚一堂.由上海市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办的“建设经济强国与中国和平崛起”学术研讨套在此举行.有关和平崛起的不同观点与思想在此交锋、碰撞,表刊特约记者陈艳博士作为会议纪要整理人.自上海发回报道。现摘要编辑.以期启迪决策思维。  相似文献   

8.
随着文化产业在各国综合国力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国家间的竞争也就越来越倾向于加大发展文化产业的力度上。我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在"十二五"这个重要时期明确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战略地位,"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就明确指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能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基于此原因,我国党和政府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变化时,也根据我国的现实状况,制定出各项文化贸易政策,从而满足我国人民精神方面上的要求,并且提高我国的整体综合国力。  相似文献   

9.
从"一边倒"体制下的和平共处到"大三角"格局下的和平共处,这 不是简单地回到出发点,而是一个上升的螺旋。 "共同繁荣"理念的提出,表明中国领导人已经突破"亡我之心不 死"、"阴谋论"、"国际阶级斗争"、"零和博弈"等种种传统观念的 束缚,开始把外交视为争取"双赢"、"互利",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发展总体目标的工具,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工 具。 为了中国的"和平与发展",为了迎接可能的世界领导权禅让,中 国的外交战略必须长期坚持以下三条原则:发展自己,广结善缘, 争取主动。 为了"和平崛起",除了"和而不同",中国还应当积极倡导"负责任 精神",以一个建设性的、负责任的、受欢迎的形象崛起,这才是符 合时代趋势的崛起之道。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随着中国的发展、崛起 进程加快,中国日渐踏进国际"深水 区",成为国际舞台的主角,中国与世 界的关系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国际社 会也将对中国充满新的期待,中国面 临的国际环境将更加复杂,这要求中 国调整自我,树立全新的外交理念,适 应新形势的变化。在和平崛起的大背 景下,中国应追求四大外交理念,可用 八个字来概述:和平、发展、参与、责 任。 和平理念 在中国对外政策所追求的理念 中,和平理念具有基石作用。追求和平 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国古代 战略文化的精髓。"和为贵"、"协和万  相似文献   

11.
"软实力"这个概念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于上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  相似文献   

12.
许纪霖 《领导文萃》2014,(22):32-33
<正>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将中国推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作为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GDP总量已超越日本,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当很多国家为流动性不足发愁的时候,中国到处一掷千金,一副"不差钱"的富阔样子,全世界都在惊呼"中国世纪"的到来。于是我们也就不奇怪,《当中国统治世界》由马丁·雅克在2009年推出后,立即在英美读书界成为畅销奇书。中国的崛起当然已经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问题在于,中国的崛起与文明有关吗,抑或仅仅是一种"富强的崛起"?"富强的崛起"是只以GDP为核心的一组统计数据,即所谓"民富国强",是综合国力的展现;而"文明的崛起"则是一种普世价值与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崛起是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崛起的中国将对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崛起是否会重复"国强必霸"的历史逻辑?针对这些质疑、猜测、忧虑,中国政府庄严地向世界宣誓,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那么,中国的承诺是否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国际舆论对中国和平发展有着怎样的认知?这些认知背后反映出哪些主导理念?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舆论安全越来越成为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为此,我  相似文献   

14.
刘毅 《领导文萃》2014,(16):7-22
<正>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今年恰逢其爆发100周年,相应讨论在学界和政界再度引起广泛兴趣。对于一战的研究,主要关注点包括:大战的起源与必然性、霸权国与崛起国的关系、传统欧洲衰落与侧翼强国(美苏)崛起、亚洲现代民族主义或"亚洲权势"盛兴、和平思潮与理想主义等。由于英德走向战争的历史进程与当下世界权势变动可能存在某种意义上的模糊相似性,关于崛起国境遇的类比研究多见于各种话语场域。怎样看待英德关系与美中关系的相似性?一战的当下含义如何确定?相应历史类  相似文献   

15.
正在这个炎热的6月,一本关于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学术新著正式出版,这就是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国际关系学高级讲师潘成鑫先生的《国际政治中的知识、欲望与权力:中国崛起的西方叙事》。长期以来,无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中国,"西方对中国认知"都是一个人们关注的议题。潘成鑫先生此书主要从学术角度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中国向世界所做的"和平崛起"承诺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在世界格局变革中奋发崛起,在东亚——西太平洋地区政治角力的中心舞台,进行了一场规模宏伟、史无前例的大阅兵。阅兵纪念战争、缅怀先烈,旨在和平而不针对第三方。"9·3"阅兵目的在于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捍卫当年以千万生命为代价所换来的和平、巩固地区国际秩序,同时也正如西班牙《世界报》报道称,9月3日的阅兵是中国重申其"大国地位的一刻"。  相似文献   

17.
政治     
《领导文萃》2010,(20):7-8
<正>中国和平崛起的钥匙在经济之外随着中国块头的增大,原本给中国赢来很大战略实惠的"韬光养晦"的政策将面临更直接的挑战。在国际上,中国作为美国头号潜在对手的态势明确;而在中国内部,近年随经济增长而涌现的民族主义氛围,包括军方的强硬姿态,都会对当局的战略选择构成压力,提高中国与外界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采英拾贝     
《领导文萃》2013,(12):50-50
老说什么崛起,可能就是中国招骂的原因!谁说中国崛起了?什么是崛起?历史上,崛起主要指西班牙、英国、葡萄牙等历史上的西欧殖民主义国家。对此,我个人认同中央的提法——和平发展。——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中国现在的危机是信念危机。什么都看透了,就那么回事,一种虚无主义、颓废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中国:建设性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家宝总理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提到中国将走"和平崛起"的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对世界的一个重要承诺,也是中国今后一个重要的战略工作思路。中国领导人敏锐地注意到"人多、不发达"的中国要发展,如果  相似文献   

20.
新视野     
中国期待“和平崛起”“和平崛起”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中国发展战略而提出的一个新命题。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发起召开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与国际战略”学术研讨会,这是迄今为止首次公开对这一理论进行研讨。据有关专家透露,中共中央党校已经专门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