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李兰芬教授,承担200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以德治国: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伦理之维———中国传统哲学伦理价值的新思维》,该项目目前正在研究之中。“社会道德在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居于何种地位,担负何种功能?”“当代中国的德治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2.
吴祖明、王凤鹤同志主持撰写的专著《中国行政道德论纲》,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研究成果,于2001年9月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我读此书,感触良深,受益匪浅。一、政治伦理建设是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善与恶是中国道德伦理中两个基本的概念。善有至善,恶致极恶,证之于人于事,史不绝书。“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①法治的功能重在外向他律,运用法律手段调控社会行为,具有强制性和威慑力。法治以刑罚为要务,是以惩恶。德治的功能则重在主体的内在性自…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明确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列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不但预示着国家治理体系建设进入现代化进程,也的标志着我国政治伦理从传统到现代的重大跨越.在构建我国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过程中,治理主体从一元变为多元,治理手段从德治转向法治,治理目标从善政迈向善治,体现了现代政治伦理对国家治理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4.
江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鲜明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并把“以德治国”作为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加以强调。江总书记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同是社会主义国家治国的方略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法制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两者虽属不同的范畴,但都是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同时也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行为,而德治则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内在和自律意识,从而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法治和德治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以德治国,以德治吏,是中国治理国家的传统与特色,中国传统伦理,十分重视政德,重视德治。以儒家为代表的“为官重德”的伦理思想,曾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并规范着我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精神。它们是历代统治了阶级对于治理国家实践经验的理性思考,他们高度重视官吏道德对国家安危兴衰、长治久安作用等思想至今仍然有开发和利用的价值,值得我们特别是各级领导者重视和借鉴。一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官德建设仍然为社会关注,为百姓瞩目。加强官德建设,是以德治国的重要途径,是影响社会道德建设成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以德治国”方略,有着深刻悠远的文化渊源。中国古代有识之士就已提出“以德治国”的思想。孙奇逢在《四书近指》中指出:“平天下者,明明德于天下者。”意思很明确:治理天下,管好国家,就必须将明确、进步的道德昭示天下,用切实的行动为民谋福利。笔者将“以德治国”分为“以德治官”和“以德劝民”,并认为,要真正将“以德治国”付诸实施,应该从“以德治官”和“以德劝民”两方面着手,即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都恪守其德,“德治”就具有了现实可能性,国便得以“治”了。为什么同样是“以德”却要“治官”而“劝民”呢?人民是国家…  相似文献   

7.
金萍 《江西社会科学》2001,(12):110-111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犤1犦江泽民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以德治国”方略与儒家“德治”观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社会主义的“以德治国”方略是对儒家“德治”观的扬弃。它是在继承和弘扬儒家“德治”思想的优良成分、抛弃其糟粕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社会主义的“以德治国”方略与儒家的“德治”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为何“以德治国…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最近强调指出 ,要依法治国 ,同时也要以德治国。“以德治国”作为新时期提出的治国方略 ,是一项值得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为此 ,学术研究杂志社与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约请了全国一些知名学者就以德治国的内涵 ,它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与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关系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 ,与政治伦理的建设以及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讨论 ,下面几篇文章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论述也很深刻 ,现刊登出来 ,供大家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德治和法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以偏废。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虽属不同的范畴,一个属于思想的上层建筑,一个属于政治的上层建筑,但在治理国家的意义上却有许多共性。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  相似文献   

10.
赵蔷 《江西社会科学》2002,3(3):115-117
一江泽民在去年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后,今年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再一次全面阐述了法治与德治的辩证关系,并在党和国家的历史上首次把属于精神文明的道德建设和属于政治文明的法制建设均置于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高度来论述,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的思想,对党的治国方略给予了完善和创新。作为落实党的治国方略的重大举措,前不久,党中央正式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但不可否认,无论是我们法治与德治理论的内涵的理解,还是对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思想的认识,均存在不足。如有…  相似文献   

11.
论“以德治国”的现代规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治"是中国传统的政治理论命题,为传统政治的统治合法性奠定了认识基础.当代中国的"以德治国"显然不同于传统社会,在现代社会理念的观照下,德治的规定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道德对于社会公共领域的全面介入;德治的本质规定是"守法为德";德治的目的是实现广泛的社会公正与公平.这些规定性决定了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确实不可偏废,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2.
从人性论的差异看中西政治哲学理念的分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薇  胡伟希 《东岳论丛》2002,23(2):100-102
比较而言 ,“德治”与“法治”分别构成中西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这种重大差异的一个根本原因 ,就在于中西不同的人性观。在人性的罪性或恶性的预设下 ,西方政治哲学强调用法治的形式对人进行强制性约束 ,而在其中包含的却是对自由、平等、权利、个体之价值目标的肯定和追求。中国政治哲学则在人性善的预设下 ,主张用发掘先天善心和道德教化的方式进行政治治理 ,追求政德合一 ,礼仪仁爱 ,上下尊卑 ,修己安人 ,个人、家庭、国家一体化的整体主义价值目标。立足于当代中国政治构建的立场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建立起法治政治 ,但强调以法治国并不意味着与以德治国相对立。事实上 ,法治与德治应该并举互补 ,二者的作用相辅相成。关键在于 ,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必须突破和超越人治的范畴 ,必须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两相区分的前提下 ,方可为中国当代的政治建构提供有益的文化资料。  相似文献   

13.
德法同治,简要地说就是用道德和法律同时治理国家,其实质就是治国的方略问题。古今关于如何治国,历代思想家、政洽家的论争不断。我国自古有“以仁待人,以德治世”的传统。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开我国历代“以德治国”之先河。而与之相反,战国末期的法家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却主张“为治者—…·不务德而务法,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提出“法治”思想。在西方,公元前八至六世纪的古希腊、罗马政治学说,又极与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相近。在古希腊的城邦制下,亚里士多德提出治理城邦就是追求至高无尚的“善”,亦即我们今天的“…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 ,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科学认识 ,是由法律和道德的不同特点决定的 ,是法律和道德的不同性质所要求的 ;是由“法治”和“德治”的关系所决定的。必须把“法治”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与“德治”的说服力和劝导力结合起来 ,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国家 ,管理好社会  相似文献   

15.
贺敏 《社会科学家》2006,3(3):84-87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是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新时期的重大发展,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升华和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是关键,德治是基础。只有法治与德治协调配合,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实现和谐社会之国家治理,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总书记在世纪初提出的“以德治国”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呼唤 ,是对传统“德治观”的继承发展和时代超越 ,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德法并重 ,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理解“以德治国”思想的内涵 ,对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执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 ,既是依法治国的需要 ,又是以德治国的要求。“依法治国” ,依靠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避免了随意性、任意性 ,保证了国家社会生活有秩序进行和人民的合法权益 ;“以德治国”依靠社会舆论 ,依靠人的价值判断 ,依靠人的良知和传统习惯来维系 ,在社会生活中也是一种强大的约束力量。“法治”是“德治”的升华 ,“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前提 ,二者相互联系 ,缺一不可 ,不可偏废。我们要积极探索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具体途径。   一、运用立法、执法、法制宣传等手段 ,促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   1.通过立法 ,直接…  相似文献   

18.
德治对传统法治的“超越”,是在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转型的全球大背景下,我国社会治理范式的历史性飞跃。这种“超越”,是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在实践中的尝试,它以和谐社会理念为现实基础,以人的道德存在为其存在论依据。作为一次现实行动,这种社会治理范式的转型,需要以德治建设为逻辑起点,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社会德治模式的基础上,在德法辩证统一的层面上实现德治对法治的当代“超越”。  相似文献   

19.
“以德治国”的源和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桂连 《船山学刊》2002,(1):101-103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思想,是对我们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思想的运用和发展,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一、“以德治国”的源“以德治国”是对国内外治国传统,特别是对我国德治传统的批判继承。在如何治理国家这个问题上,中外历史上都有不同见解,被史学家概括为“人治和法治”的争论。这种争论最早起源于我国的儒法之争,在西方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不同主张。无论是柏拉图关于哲学王统治还是中国古代贤人治国的“德治”思想,最终都导向人治;而亚里士多德的“良法之道”与“普遍服从”的法治思想与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20.
ChatGPT热潮下的教育伦理是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开发、应用与治理过程中,教育智能体——教育参与者与智能机器——应该遵循的道德关系、伦理准则及行为规范。教育“善”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伦理的内在属性和集中彰显。然而,随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引发了一系列显在和潜在的教育伦理风险,表现为技术向“善”趋于异化、个体崇“善”走向衰微、社会趋“善”面临溃散等。为促进教育向“善”发展,有效防控ChatGPT运用于教育的伦理风险,应改良智能技术,加快人机双师协同育人;回归人性本真,敦促德性良知重返人心;匡扶社会正义,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