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学大师钱基博的《札记约纂》别开生面地从文章学角度对《札记》进行了解读,这是创新之举.他认为《礼记》的写作好在三个方面:一曰选字造句之妙,二曰关键筋节之法,三曰谋篇命意之要.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诸篇引《易》文字凡十三处,论《易》文字凡两处,皆有取于"德义"或者说《易》之义理,其受孔子易学影响的痕迹是明显的。我们从中看不出任何能说明孔子易学之前曾存在一种以讲阴阳灾异为内容的《周易》"古义"的证据。这些引《易》论《易》的文字并未提供超过传本《易传》的有关象数学或占筮技术的信息。由《淮南子》引《易》所见的与帛书易传《要》篇相关的文字看来,帛书易传于汉初似尚无一个广泛流行的定本,遂至失传。  相似文献   

3.
对于扬雄的《太玄》,一般都认为是借鉴和摸仿了《周易》。接触过《周易》的人较多。我们不妨通过与《周易》的比较人手,先对《太玄》作一些总的说明。司马光曾经说到: 《易》与《太玄》,大抵道同而法异。易画有二,曰阳曰阴;玄画有三,曰一曰二曰三。易  相似文献   

4.
范仲淹对《易》有深入的研究。《宋史》本传说他“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现存《范文正公文集》卷五有《易义》一篇,解释了乾、成、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丰、旅、巽、兑等二十七卦。《文集》卷二十和《别集》卷二、卷三还有  相似文献   

5.
关于散曲,前人一致认可它是继词之后新出现的一种诗歌样式。许多人并且认为散曲比起词来愈变愈难,如魏良辅、李笠翁、吴梅等戏曲批评史上的大家都持此说。但这些前辈或失之于抓住一点而过份渲染,或失之于攻其一点而不及其余,很少有讲得全面中肯的。难得的倒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并不太出名的曲论家黄周星,在其篇幅不大、也很少为时人及后人所注意的著作《制曲枝语》中,对此问题有比较简明扼要、持平公允的评说。《制曲枝语》云:“故愚谓曲之难有三:叶律一也,合调二也,字句天然三也。尝为之语曰:三仄更须分上去,两平还要辨阴阳。诗与词曾有是乎?”说出了曲比之诗词,格律上有更严格的地方。但他跟着又说:“愚谓曲有三难,亦有三易。三易者,可用衬字衬语,一也,一折之中,韵可重押,二也;方言俚语,皆可驱使,三也。是三者皆诗文所无,而曲所  相似文献   

6.
《老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第一部体系完整、哲理宏富的重要著作。它发端于春秋末年(由老(耳冉)遗传),成书于战国前期,是我国西周至春秋战国之际哲学思维发展之集大成。它之成书,广泛吸取了前人思想之精华,尤其同《易》有着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关于《老子》同《易》的血缘关系,历来的研究者多次提到过。宋人邵尧夫曰:“老子得易之体,留侯得易之用。”(转引自陈和祥评注《老子读本·老子总论》)这里所谓“老子得易之体”,画龙点睛地揭示了《老子》对《易》的继承关系。近人李大防在《老子姚本集注·自序》中曰:“老子  相似文献   

7.
一、《诗经》编集的音乐分类关于《诗经》的分类,曾先后出现过六诗、六义、四始、四诗等说法。“六诗”之说源自《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但根据什么标准进行的分类,为什么要依此顺序排列,六诗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皆未明言。“六义”之说源自《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  相似文献   

8.
诗有诗眼,文有文心,段有主题语句(Topic、Sentence),小说则有通贯大喻(Controling Metaphor)。《围城》的通贯大喻是什么?答曰:就是“围城”。 围,何意?从围者角度看,围或先攻,攻而不克、难克而欲求取胜,必围而治之。所以,围还意味着困或再攻。《管锥编》中云:“一字多意,粗别为二。一曰并行分训……二  相似文献   

9.
《仪礼》一书大约是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到公元前4世纪中期这一百年中,由孔子的弟子、后学陆续撰写的。汉官学初立"五经"博士,三《礼》之《仪礼》占其一也。《仪礼》是三代以来礼之本经吗?《乐记》云:"三王异世,不相袭礼";皮锡瑞曰,三《礼》所载,皆周礼也。显然,《仪礼》不是三代相传固有的礼。《仪礼·聘礼》与《论语·乡党》文义有合,但礼意根本不同;《仪礼》与《诗经》《尚书》《易经》之"礼"亦无"公约数"。《仪礼》有自己之特征,《仪礼》所记乃鲁国地方性风俗习惯,其17篇多是鲁士大夫们生活情趣的写照。  相似文献   

10.
年来读《易》,多有不通者,辄问之于今人注本.然诸家所云,似亦有不合者,益生疑窦.转而求诸类书,并征旧注,反复玩索,颇感不无所得.先理出几则,向方家讨教.一、释“周易”《周易古经》是我国古代卜筮之官用以决疑、预贞吉凶的经典.它的整理、编纂成书,约在春秋中叶.关于《周易》一名的意义,从手头的几种本子看,有三种意见:一主“易道周普”说.如郑玄曰:“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是宋代的易学名家,一生既辨《易》,又解《易》。他采用问答体,通过选解方式,注重从义理角度阐发《易》经,其方法则是“推天地之理以明人事之始终”;欧阳修解《易》,有比附人事、喜欢议论、主张经世三个特点,可见他对宋代易学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一) 《诗经》和《周易》中的“汔”字,古注、今注及词书释义分歧很大。《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毛传:“汔,危也。”郑笺:“汔,几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引此诗,杜预注:“汔,其也。”《后汉书·班梁列传》引此诗,李贤注:“汔,其也。”《孔子家语·正论》引此诗,王肃注:“汔,危也。”朱熹《诗集传》:“汔,几也。”《康熙字典》用此例,引毛传、郑笺、孔疏后曰:“按诸家反复相训,是汔为几也。左传昭二十年引此诗,杜预云,汔,期也。然则期字虽别,亦是近义。”旧《辞源》用此例,释义为“几也,一曰其也。”旧《辞海》用此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释钱钟书论《沧浪诗话》三题:一、诗分九品而皆可“入神”。诗文之风格品调,犹时之有四候,物之有万端,人之有千面,选色之有环肥燕瘦,品庖之有蜀腻浙清,非能一概而论也。才气本诸情性,学习并归陶染,因人而异,临文而变,然其善者皆可以“入神”。兼论渔洋误解沧浪之原因。二、释“妙悟”,兼论诗禅相喻之异同。三、论“别材非书”、“别趣非理”及诗之“极至”。《大风》之颂、“拔山”之唱、易水之篇、敕勒之歌,造化神功,浑然天成,“非书”之佐证也,马迁博学鸿才而吟咏靡闻,孟坚老于掌故而“质木无文”,此无“别材”之数例也。兼论“别材”、“别趣”、“事障”、“理障”。  相似文献   

14.
《易》之"象"与《诗》之"比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易传》的阐释下,按照《易》之所成及所指,《易》之"象"有以下三类含义:一、卦、爻以及其征象;二、象征,模拟;三、物象,意象.《易》之"象"与《诗》之"比兴"相类.《诗》之"比兴"离不开意象,某些意象具有原型的意味,内涵丰富.《易》以"象"认识自然和社会,《诗》以"象"表情达意,它们以取象思维为基础,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周易》分《经》与《传》两大部分。经以八卦为核心,是一部古典信息预测学;传是用阴阳哲理解释经的古代哲学巨著。数千年来,经久不衰。一经卦是古人认识宇宙的原始模式经卦:乾三,兑三,离三,震三,巽三,坎,艮,坤。这八个三爻卦称为经卦。1.象数学与经卦象是周易的基本要素,象者,有征象,形象,意象,法象等含义。象的生成是周易作者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仰现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根据形象思维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八卦正是取象的结果。数是周易理论的数理表达。数既以象为基础,又是象的充实。周易的数理哲学是在…  相似文献   

16.
一、肇“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王逸注:“肇,始也,言父伯庸观我始生年时,度其日月,皆合天地之正中,故锡我以美善之名也。”(《楚辞章句》)后来注家多承其说,释“肇”为“始”义。又近人闻一多、陈直据刘向《九叹·离世篇》:“兆出名曰正则兮,卦发字曰灵均”语,谓“正则”、“灵均”之名字因卜兆而得,兆、肇音同通用,《离骚》之“肇”即《九叹》之“兆”(闻说详参《离骚解诂》,陈说详参《楚辞拾遗》)。  相似文献   

17.
儒门有《易》、《庸》之学,乃战国末至秦汉之际的儒生们,在被坑、被黜的逆境中仍然自强不息,“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第一章),认真吸取道家、阴阳家思想而努力营建的儒家的形上学(Metaphysic)。其要旨体现在《易传》、《中庸》之中。一《易传》、《中庸》,是儒学发展的衍生阶段初期,与战国诸子并行而互相采获时所进发出的智慧之光。作者气度恢宏,目光远大,“溥博如天,渊泉如渊”(《中庸》第三  相似文献   

18.
<正> 《公孙龙子》的《通变论》,素称难读。关于“二无一”、“变非不变”、“与马以鸡宁马”、“与其碧宁黄”以及“黄其正矣”、“木贼金者碧”、“君臣争而两明”等等,几乎是通篇内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就上述诸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管见。一、关于“二无一”对于“二无一”、“二无右”、“二无左”的解释,几乎是人与人异。如果舍其小异而观其大同,可别为三。(一)无,训为没有;释“二无一”为“二”没有它的组成部分,即不可划分(陈澧:《公孙龙子注》;《杜国庠文集》,第110页;庞朴:《公孙龙子译注》)。这种解释,孤立地去看,可能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看一看《通变论》紧接着的下文及后文,问题就暴露了。下文云:“曰:右可谓二乎?曰:不可。曰:左可谓二乎?曰:不可。曰:左与右可谓二乎?曰:可。”后文云:“羊不二,牛不二,而羊  相似文献   

19.
勘《文心雕龙·隐秀》之“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征圣》、《隐秀》两相皆有"四象"之辞,历来注家或以"四季"之象或以孔颖达所引"实"、"假"、"义"、"用"四象释之,经笔者追溯《易传》和对汉代《易林》研究.认为前者实为"失得"、"优虞"、"进退"、"昼夜"之象;后者则是一别封"变"而得两别卦中隐含的四个"互体"经卦之象,此为"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之真义。又及宋代张戒所引《隐秀》之佚文,据本篇对"隐"、"秀"之定义和《文心》其他篇用"情"字之特点与唐代元兢对"秀句"之阐释,指出"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绝非"真《隐秀》篇之文",是张戒错误的"撮述"。  相似文献   

20.
《南齐书·陆澄传》载陆澄与王俭书曰:“太元立王肃《易》,当以在玄、弼之间,元嘉建学之始,玄、弼两立。……今若不大弘儒风,则无所立学,众经皆儒,惟《易》独玄,玄不可弃,儒不可缺。……且弼于注经中已举《系辞》,故不复别注。今若专取弼《易》,则《系》说无注。”(见中华书局1971年标点本,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其中“《系》说无注”,应为“《系》、《说》无注”。《系》即指《系辞》,《说》即指《说卦传》。我们知道,王弼注《易》较《老子注》简略,而且对《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四传没有注释,后来,韩康伯续注。现今流传的《周易注》就是王弼注和韩康伯的续注。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云:“其《系辞》以下,王不注,相承以韩康伯注续之”。又在“韩康伯注”下说:“王辅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