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其特点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来描绘事物、说明道理,或用具体的事物喻抽象的事物,或以特殊的事物来比一般的事物,从而把平淡的事物说得鲜明生动,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形象,具体的事物充满情趣,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如果学生在写作当中注意运用比喻,就能增强文章的语言美,意趣美、体现创新能力,让读者过目难忘。  相似文献   

2.
苏轼是一代文宗,才华横溢,对各种文学技巧运用纯熟.比喻是苏轼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本文认为,苏轼作品中的比喻手法有三大特点:擅长以人喻物;善用博喻;比喻中蕴含哲理.  相似文献   

3.
比喻摭谈     
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不同类的事物,它们能够连在一起构成比喻,根本原因在于两者之间具有"一点相似",这个相似之点包括"形似"和"神似"两方面。比喻除了常见的明喻、暗喻和借喻外,还有"博喻"、"互喻"、"喻之多边"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4.
刘勰《文心雕龙·诸子》中称"韩非著博喻之富",是针对韩非本人还是《韩非子》一书,并无争辩意义。观近代学者著作,注释多认为"博喻"乃是论韩非之寓言及比喻的运用。而将"博喻""内涵的重点着眼在"博",对认识和把握刘勰的本意则更贴切,更直观并易理解。  相似文献   

5.
多用譬喻形成博喻,是《荀子》文章构成的一大特色。其博喻有描绘性与说理性两种类型。描绘性博喻指用多个喻体来凸显本体事物的某一特征,重在对本体的描述说明。说理性博喻是指博喻的各个喻体本身就是一种事理甚或是一个带有故事性的事态变化,本体是要证明的观点或者是由喻体推出的结论。因此,博喻在《荀子》中不只是修辞手段,而且具备说理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谈博喻     
所谓“博喻”就是连用两个以上喻体的比喻。这种比喻可以细致、全面地说明本体的各种特点。秦牧在《譬喻之花》中写道:“美妙的譬喻简直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它又象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那儿,那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象是一种什么化学药剂,把它投进浊水里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秦牧选集》)文中连用三个比喻来说明“譬喻”的美妙以及它特殊的作用和力量。这样的比喻法就是博喻.  相似文献   

7.
艾米莉·狄更生诗中的意象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韦兰芝 《南都学坛》2000,20(1):53-55
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更生的诗篇以大量运用意象语言而著称。她在塑造意象方面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善于在诗中将大量隐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结合使用,善于运用平凡渺小的事物来表现崇高庄严的主题,善于创造高度浓缩的比喻和大量的怪喻,善于将具体与抽象嵌合使意象抽象化等等。  相似文献   

8.
1、一个比喻句的构成,客观上需要本物(被比喻的事物)和喻物(用以作比的事物)在某一方面有相似性——共点;在主观上需要人们对这种共点有一定的认识——类似联想,并用特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从创造比喻句的方向看,人们认识到两个事物的相似,并用一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从理解比喻句的方向看,人们正是通过共点的语言表达形式——共体来体会本物与喻物在某方面的相似,并获得语言艺术的美感享受.所以,从本质上讲:比喻是表达类似联想的一种特定的语言形式.在比喻中,共点与共体处于创造和理解比喻的枢纽地位.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善于运用比喻的语言艺术——喻人、喻物、喻事,而且比喻的构成方式灵活多样——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扩喻、缩喻。由于比喻的成功运用,鲁迅的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或通俗浅近、平中见奇,或注重神似、新颖别致,或照应语境、自然贴近,或幽默辛辣,深刻隽永  相似文献   

10.
宋代文学家苏轼将比喻运用得美轮美奂。苏轼诗歌中以雪泥鸿爪、西湖西子、萧散霜风等典型意象比喻为切入点,运用人比喻人、物比喻物、人比喻物、物比喻人等多种方式,通过明喻、隐喻、借喻、曲喻、博喻等类型变换,赋予诗歌以平淡美、理趣美、禅意美的艺术效果。苏轼以"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比喻"的创作风格,不仅丰富了比喻的文学修辞技巧,也使其诗歌有别于"唐诗的艺术特色,开一代宋诗新风"。  相似文献   

11.
喻苑巨擘──浅论钱钟书在比喻理论上的杰出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七个方面论述了钱钟书先生在比喻理论上的杰出贡献:一、运用比喻的总原则;二、比喻的两大分野;三、比喻的逻辑基础;四、比喻结构中的“边”与“柄”;五、喻体取材的规律;六、比喻鉴赏的两种价值:七、博喻和曲喻。  相似文献   

12.
说“反喻”     
反喻是比喻辞格中较为特殊的一种。一般的比喻是从正面用肯定语气说明本体、“象(是)什么”,本体、喻体是两种完全不同类的事物,它们产生联系的纽带是二者的相似点,我们可以把这种比喻叫“正喻”。而反喻则是正喻的否定式,其基本格式是“甲不象(不是)乙”,如果甲、乙分别代表反喻的本体、喻体的话,那么本体与喻体产生联系的纽带不是它们二者的相似点,而恰恰是相反点或相异点,甲不具备乙的某一特点,甲与乙是相异的。例如:  相似文献   

13.
汉藏两种语言中的比喻是源远流长、运用广泛、形式多样的传统修辞手法之一。 汉语辞学界认为,比喻最早见于《论语》和《诗经》,且多半是用物比喻,主要用来描绘形象,或用具体的物来喻抽象的事理。如《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里先指出了本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一做人的哲理,然后用客观存在的事物“大车无辊,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作比喻,来说明其中的道  相似文献   

14.
为了把事物描写得更形象、更生动,把道理说得更明白、更透彻,举出另外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是英国文学著作中常用的比喻修辞格;其种类繁多;但寻根究底,都是通过抓住本体或本体事例与喻体或喻体事例之间的相似点,用或不用比喻词、采取一定的语言形式来构成不同的英语比喻修辞格。本文基于这一设想,从英国作家哈代的世界名著《还乡》中归纳出metaphor、simile、analogy、allusion、antonomasia 等五种比喻修辞格,并就它们的语言结构、定义特点、细微区别、修辞效果,汉语中的对应辞格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求与同好者互相商酌。  相似文献   

15.
论荷马史诗比喻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巧比妙喻,是荷马史诗语言风格的一大特点。比喻,即俗语所说的“打比方”,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以此物喻彼物或以彼物比此物。作为一种文学修辞手法,它在刻划人物、描绘事件、说明道理、渲染气氛等方面具有无可置疑的重要作用,是文学创作、特  相似文献   

16.
在含有精神性、思想性的文本写作中,比喻按照作用标准分为两类:词喻和例喻。其中词喻只揭示一个概念的意蕴,例喻则揭示一种思想的意蕴。如果说词喻是法律修辞中的一个景点,那么例喻就是法律修辞中的一个景区,相比较词喻,法律修辞中的例喻研究具有以下学术价值:展现更加宽广的学术视野;更符合思想的抽象性表达;更能确保言语交流的有效性。"例喻"修辞方法具有语用学性质,喻体与本体在语境上有高度相似性,语境成了连接喻体与本体的桥梁,在现在的并不熟悉、清晰、明细的具体情境中类比过去的熟悉、清晰、明细的具体情境。运用"例喻"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符合逻辑的规则;符合修辞的规范;符合事实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比喻和比拟常常连用,通常是比喻在前,比拟在后,如:“我的意识忽然化作一缕轻云,飞出窗外;飘得老远老远……”(蒋子龙《收审记》,《花城》1986年5期)“意识化作轻云”是暗喻,而后面的“飞”“飘”则是把抽象的“意识”当作能飞能飘的具体事物来写,运用的是比拟中的拟物手法。例中比喻的管界只到“轻云”处为止,这一部分完全可以独立出来;自“飞出”以后当属比拟的范围,因此这类修辞现象是比喻和比拟两类辞格的连用。为了讨论的方便,下面我们将这类修辞现象简称为喻拟连用,并将其中比喻本体记为A,喻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一种复杂的认知现象,同时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语言现象。隐喻意识的提升对帮助学生加强词汇记忆有着重要作用。教学实验表明:很多比喻性用语往往可以追溯到一个共同的喻题或源域,用喻题或源域来对词汇进行归类有助于记忆生疏的比喻性用语。因此,有必要多组织一些旨在提高语言学习者隐喻意识的课堂活动,将隐喻意识变成词汇习得的一个新的渠道。  相似文献   

19.
苏轼诗歌以长于比喻见称,其雄放豪纵又俊逸秀丽的诗风,往往因妙用博喻而倍增光彩。博喻最早见于《礼记》第十八《学记》:“不学博依,不能安诗”。“博依”也就是“博喻”,《学记》强调了它作为诗歌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的重要。今人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苏轼诗前言》中生动地阐述博喻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  相似文献   

20.
比喻又叫譬喻或打比方,是语言中运用 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的显著特点是用具体的事物、简明的事理 来作比方,说明抽象的事物和深奥的道理。 比喻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具有 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一般说来,比喻和非比喻的句子是容易 分辨的,特别是明喻和暗喻,因为它们的本 体、喻体和比喻词语是明明白白地摆在字面 上的。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