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摔跤运动发展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抵”认作戏剧的前身或雏型 ,马端临认为角抵是“杂技之总称”,不专指摔跤 ,这都是有一定的道理 ,不是牵强附会之说。也许摔跤在汉代朝着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向着艺术表演的方向发展 ,于是发展出“角抵戏”,一是在分化演变的过程中继续保持体育竞赛的原有性质和特点。河南登封县汉代画像石刻中划画着角抵的情状 ,画中有两人窄袖束带 ,头戴角形帽 ,作摔跤状。三、唐宋时期的摔跤运动摔跤运动的这种分化和演变发展到唐代仍在继续。在唐代戏剧表演中也有角抵戏 ,它一般被安排在正戏演完之后。《唐音癸签》中说 :“角力戏 ,凡陈诸戏毕 ,左右两…  相似文献   

2.
角抵戏是汉代兴起的一种戏剧样式,<东海黄公>是汉代角抵戏的代表性剧目.该文考察了该剧目出现的社会历史原因及其嘲讽方士巫师的喜剧内涵,指出它实际上是对汉武帝时期迷信方士巫师行为的反讽;该文还探讨黄公禹步"怪三步"的来由,以及作为古老的泛宗教文化形态的咒语"粤祝"产生的地域背景与历史渊源,附论咒语在现代社会存在的某种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汉代散乐、百戏与汉代俗乐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散乐、角抵、百戏,学界历来多从民间维度进行研究.本文探讨散乐、角抵、百戏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与汉代官方体制、官方意识形态的联系.汉代自上而下的俗乐运动和俗乐官署的建置,对汉代俗乐的发展与流变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角抵”这个名词的出现应在秦末,《史记·李斯列传》记:“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觳抵优俳之观。”裴驷案:“觳抵即角抵也。”“方作”应表明开角抵之始端。实际上角抵起源于战国,正如《集解》应劭所言,习武时以角抵为戏乐,是较量智慧和力量的一种手段,到秦代才改名为角抵。宋代高承的《事物记原》卷九引《汉武故事》中,也认为秦二世在未央宫内设角抵是起源于战国。  相似文献   

5.
植物精怪的动物化是一种世界性民俗现象,在中国古代则有“木精为青牛”的说法。究其原因,这一观念的出现大约有三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是古代神话中植物神祗动物形貌的遗存;二是秦汉时期有“出土牛迎春”的礼俗,土牛、青牛与春天、树木关联在一起;三是中国古代有源远流长的青牛信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尤为突出,这是“木精为青牛”说的民俗背景。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期,固原境内生活着义渠、乌氏等北方少数民族,统称“西戎”,因而考古出土的这一时期的文物主要以草原游牧民族文化风格鲜明的动物纹北方系青铜器为主。秦汉时期,固原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出土文物的文化风貌与中原一致。文章从考古资料探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固原地域文化的变迁,认为地理环境和政治意识形态是此阶段该地域文化变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一九七三年出土的居延汉简中,有一件在肩水金关发现的重要文书,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的价值。例如秦汉时代的丞相和御史大夫这两个官职的关系,由于这一重要文书的发现而使我们有进一步的了解。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略作考述,敬请方家赐教。在《甘露二年丞相御史律令》简文中,开头有如下一段文字: “甘露二年五月己丑朔甲辰朔丞相少史充御史少史仁以请诏有逐验……,”以下的文字争议很多,也与本文无关,这里暂不讨论。先将上面摘录的一段文字逐一解释一下:“甘露”为汉宣帝刘询年号,“甘露二年”即公元前52年;“己丑朔”即己丑这一天为初一;“甲辰朔”中“朔”字是衍文,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对先秦时“五服制”,秦汉时“道”以及东晋南朝时“左郡”,“左县”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特殊设置的考释,并揭示其历史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五溪地区出土一大批秦汉之前的青铜器,除了外地流入的“楚式”、“秦式”、“越式”和“巴蜀式”青铜器外,还出土了一批颇具地方特色的青铜器,而这批青铜器中,又以青铜錞于和一种型制特别的青铜短剑最具代表性。本文就其发现和其文化属性作一探讨。 1 1978年夏,辰溪县在修建沅水大桥时,在城郊米家滩出土了一件形制特殊的青铜剑。剑身和剑柄全系青铜铸成,形似匕首。剑身呈三角形,锋残,截面为菱形。宽格,呈梯形。剑柄束腰,腰部中间有圆形穿孔,柄首残。剑格一面铸云纹,间以水波纹,另一面为雷纹。剑柄一面铸云雷纹,另一面为水波纹。剑残长16厘米。1982年秋,工作队在溆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在诸种刑罚中,用刑之残酷,量刑之重,莫过于“参夷”。把它置于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可知它的产生和变化与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和君主专制制度有关,有其必然性和进步性,也有其野蛮性和落后性。本文试对秦汉参夷法的施刑范围及其起源沿革,作一个初步的探讨。一秦汉的“参夷”之法,见于《汉书·刑法志》,颜师古注曰:“参夷,夷三族也。”虽然当时的文献中间或有“夷七族”、夷“九族”、“夷十族”之说,但只是仅见的特例,真伪难考。而参夷法则是秦汉的成法。史籍中“灭宗”、“族灭”以及表示夷族的“族”字,都是指夷三族。  相似文献   

11.
汉代角抵戏初探——对汉画像石中的角抵戏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九八○年春,我在中山大学随王季思先生学习《中国戏曲史》。在学习过程中,我对汉代角抵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即查阅了一些资料,看到解放前后出土的大量汉画像石图,并读到已故董每勘先生写的《说‘角抵’‘奇戏’》的专题论文以及吴曾德、周到两位同志在《郑州大学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二期上发表的《漫谈南阳汉画像石中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秦汉时期的刍、高禾 税制度 ,现存秦汉史籍记载奇缺 ;自云梦秦简出土 ,始知秦时刍、高禾 税制度之梗概 ;后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简牍的出土 ,又使人得知刍、高禾 税制度在文景时期的巨大变化 ;今张家山汉简的出土 ,又填补了秦至西汉初刍、高禾 税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二鬼摔跤”的保护工作在夏邑政府的协调下有序进行,实施“二鬼摔跤”艺术的产业化建设是对其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手段。如何在不改变“二鬼摔跤”文化内核的基础上与市场进行交接和融合,如何在实现经济创收的基础上提升其艺术特性,是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本文对“二鬼摔跤”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秦汉法律文献中,“笞杀”是致人死亡的一种方式,非刑名、肉刑。秦汉统治者通过法律对吏民的“笞杀”行为加以约束,体现出统治者法制意识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5.
出土秦器物铭文和封泥中有“诏事”或“诏使”“诏吏”二字,辨析众多隶释意见,实指同一职官。一般认为诏事是负责管理制造器物的职官,与属邦有关。但从职官命名原由来看,诏事本职实非负责管理制造器物,而是负责接待来朝聘的诸侯、友邦使者,是典客的属官。秦汉易代,文献和出土材料未见再设诏事之职。由于“诏”字作为皇帝专用的禁忌,“诏事”作为职名并未见有原来意义的设立,而汉代诏使与秦诏事名同实异。  相似文献   

16.
《南都学坛》2015,(6):29-31
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出土文献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贡献日益突出。2015年6月6日至7日在北京召开的"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百年来的出土文献,尤其是新出土或新整理的资料,从出土文献与古史研究,出土文献与秦汉制度史研究,出土文献与秦汉政治、行政、法律史研究,出土文献与学术史研究等几个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展示了考古发掘、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最新进展,为先秦秦汉史乃至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开辟了新领域、新视角,推动了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秦汉出土文献中的古体字与《说文解字》中的古文和籀文等相比,有其特有的类型、结构和来源。经收录,秦汉古体字共80个,分3种类型。秦汉古体字虽然在结构上与《说文》古文和籀文等相同或相近,但字体却大不相同,呈现出一种正在由篆书向隶书转变的状态,分属多种字体。《说文》古文和籀文等与秦汉古体字有明确的渊源关系,后者源于前者。  相似文献   

18.
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200—7000年),出土有世界上最早的玉器,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闪石玉制玉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出土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玉料和玉料来源的研究和探讨应该要求向纵深发展。既然“兴隆洼文化玉器是东方玉文化的源头”1而红山文化(包括良渚文化)“在中华文化与文明起源和形式过程中,都绝非配角”2,那么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探讨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玉料、玉料(包括绿松石等)来源和来源方式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一、兴隆洼文化玉料来源(一)内蒙古地区1982年文物普查发现于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因称兴隆洼文化。兴隆洼文化遗址1983—1994经过7次考古发掘,出土有世界上最早的2件白玉?,距今8200年,玉质为闪石玉,玉料来源于辽宁省岫岩县,来源方式尚不清楚。1982年文物普查发现敖汉旗兴隆沟遗址(位于宝国吐乡兴隆沟村),在4号居室墓出土2件?,在7号居室墓出土1对?,玉料来源于辽宁省岫岩县,来源方式尚不清楚。1976年,在敖汉旗大甸子乡旺兴沟出土一件匕形玉佩饰,长6.5、下端宽1.2厘米,玉质为闪石玉的黄白料,玉料来源于辽宁省岫岩...  相似文献   

19.
我们现在通行的中国古代秦汉之际的纪年方式是秦汉相接。而事实上,秦灭亡于公元前206年,其后经过楚汉相争的四年历史,刘邦是在公元前202年才正式称帝建立汉王朝。此期历史舞台的主角是项羽而非刘邦。为了准确、客观地反映历史,应当在秦汉之间加上“以西楚霸王项羽作为历史纪年”的这段空白。  相似文献   

20.
唐代革带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以来,隋、唐革带銙(以下姑用“胯”代)具屡有发现,尤以唐代为伙。其中玉胯最多,金、铜、铁质的亦有少量出土。由于零星出土,遗物不全,对其形制不甚了然。因此,有的简报泛称其为“玉饰”、“玉器”、“滑石饰”。1970年10月,在西安何家村随着大量金银器的发现,同时出土了十副保存完整的玉带胯具。这是唐代胯具数量最多、最集中的一次重大发现,为我们研究唐代革带制度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