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云志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8(6):92-97
孙中山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基督徒,更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他的宗教信仰独具特色:既认识到了宗教之不足,也重视其社会功用;对耶稣救世精神保持着理想主义的信仰;对基督教教义和宗教的功能采用了实用主义的态度。这个特点对他的政治思想和革命活动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孙中山的广州地域文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一个地域与一位伟人之间文化、思想以至情感上的联结.广州的地域文化开放包容、务实求新,常得风气之先,深深熏习了孙中山的革命理念、革命精神乃及其革命方法,终其革命生涯,广州始终是他施展抱负的训练场、实践政治理想的根据地,是他热切思恋与回馈的故园.通过文化心理学的解读,文章期待向读者展示出历史研究中维度的丰富和人性的细腻. 相似文献
3.
孙占元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
孙中山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以拓展其思想并助于他的实践活动,其思想中既有折射中国传统文化的光点,也有以传统文化建构其思想体系的特征。孙中山的传统文化观的三维结构体现在能够从“因袭”传统文化与“规抚”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获”,积极主张对传统文化保存好的和放弃不好的;强调在恢复中华传统文明的同时仍要学习外国长处的层面。这样的文化观不但超越了前人,而且对后人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明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0(2):59-63
“均平”与“协调”观承认“均平”与“协调”是事物自身属性和发展趋势,它集中表面于孙中山思想的六个方面,是孔子的“正名”、“均无贫”与董仲舒的“三纲”、“均贫富”思想的承传与弘扬。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 ,是如何面对和处理文化变革的歧路问题的 ,孙中山在他那个时代显示的综合、超越智慧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6.
赵春晨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8-13
孙中山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冲破封建主义文化观念和“中体西用”论的束缚,鲜明地提出了以民主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文化观念体系,倡导博取兼收、融贯中西,走出一条文化综合创新之路。他的文化观念不仅对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思想解放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至今仍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理论的政治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的。它的文化价值取向无疑带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我们民族处世与思维中的贵中守和的中庸原则、与其它民族关系上的博大容纳精神、政治文化上的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的凝结点,即是中国民族文化在当代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郭汉民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2):52-58
孙中山和梁启超在政治上是对立的,但在文化上却有惊人的一致赋予中国文化以崇高的地位,重视发扬其优良传统;十分重视西学,而又注重中西文化的结合.他们均以开放的心态和世界的眼光观察问题.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兼采中西并融会贯通是这二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共同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9.
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成金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3)
余秋雨散文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对传统文人的品格进行了深入的检索,对复杂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清醒的汰选,从“可爱”的文化传统中寻找具有现实合理性的“可信”的因素;余秋雨散文在文化传统的深处立定,以其冷峻的理性和充沛的人文意识关注民族文化品格的重建,从而完成了对当代散文的一次重要超越。 相似文献
10.
不论是主流心理学,还是非主流心理学,心理学家在探索人的心理行为或心理生活时,都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无不处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因而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从而形成了心理学的文化取向。这里就文化,文化心理学的产生和研究取向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5)
文化取向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适应社会客观条件的变迁而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所作的选择,它直接关系到现实文化的改革与未来文化的建构。一个半世纪以来,志士仁人关于中国文化取向的探讨,始终和振兴中华的主题紧密交织在一起。伴随着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溶文明与野蛮为一体的西方资本主义,挟其优势文化,闯进了古老的沉睡于中世纪的中国。从那时起,如何对待有过光辉灿烂的历史,却又沉疴积痿,使民族濒临危亡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仿佛用法术使社会迅猛发展,却又凭靠坚船利炮,使中国受尽屈辱的西方近代文化?就成了中国一切政治家、思想家备受煎熬的两难选择。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向近代化过渡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孙中山为适应时代潮流,集合中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又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在西学东渐、欧风美雨的时代背景下,他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新之路: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又学习外国进步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创造顺应时代发展趋向的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文化。孙中山文化创新的构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论孙中山晚年的儒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吉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孙中山毕生致力于三民主义学说的阐发。在其晚年,以国民党“一大”以后十八次讲演三民主义为基础,重行解释三民主义。他以民本思想为本位,在继续吸纳、融合西方政治学说的同时,也“因袭”中国固有文化──孔孟儒学中的有价值部分,力主恢复一切国粹,恢复固有的道德与智能,使之为中国近代化事业服务,从而恢复民族固有的地位。凡此,构成了孙中山晚年思想中儒学倾向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农村体育是全民健身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农村体育发展面临农民的经济能力不强、国家对农村体育的投入不够、农民的体育意识不高和中西体育文化影响不对称四方面主要问题,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体育文化层面深入探讨农村体育发展的体育文化取向,认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更加有利于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鑫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4):62-66
废名的文学理论主张与其北京大学西语系求学背景相去甚远。其理论较明显的倾向于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其主要诗论合集《谈新诗》渗透了古典文化价值取向影响。在“启蒙”、“救亡”的思潮大背景下,废名关注到了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农业文明的逼退及深刻影响,并向传统文明追溯,走出了自己独特的“边缘”之路。 相似文献
16.
杨勇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5):77-8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际翻译必然是介绍和传播源语所体现的文化,即文化翻译。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源文与译文的文化等值。翻译不仅需要翻译技巧,而且需要有很强的文化意识和敏感性。文章对文化翻译提出了四种行之有效的途径,译者应该选择最恰当的翻译策略,以促进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7.
论文化取向对翻译策略的制约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语码转换,也是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语码转换过程中涉及翻译的文化取向和翻译策略问题,即翻译是以译语文化为主,还是以源语文化为主,或者说,是以归化策略为主,还是以异化策略为主.不同的翻译取向和翻译策略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刘建强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1):47-51
谭延阁和孙中山的结合,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曲折变化、相互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孙中山在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曾一再把谭延阁作为争取对象。谭延阁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政治上日益倾向孙中山,服膺三民主义,因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革命时期,走上了追随孙中山的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19.
20.
耿相魁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6(2):56-61
孙中山在领导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古代人才思想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合理成分,吸取百家之长,融通中西人才思想和用人实践,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思想,并在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后,把自己的人才思想付诸实施.本文试从"人尽其才则百事举"的重人思想、"使全民皆有科学知识"的普教育才思想、"尚公去私,厥惟考试"的选才思想、"有才有德"的人才标准和"人能尽其才"的任使策略、"官吏为人民公仆"的近代民主管理思想等几个方面,对其人才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剖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