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波 《东岳论丛》2004,25(6):108-110
对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互动理论进行规范探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以县域经济和农村城镇化互动关系为视角,实证分析两者良性互动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2.
论经济的区域联动与良性互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沿海发达地区行政区之间的横向联合不断向纵深推进 ,如何因势利导 ,推动区域经济联动系统向区域经济互动系统的转变 ,实现经济的区域联动与良性互动 ,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 ,这是一个必须正确面对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江浙沪等沿海发达省市在与周边地区的邻域联动、本地与西部地区及区内的跨域联动 ,最终形成若干不同层次、良性发展的市场经济区域互动系统 ,借此提升经济运行结构、质量和效率 ,促进本地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着重研究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 ,根据国外已成功的范例 ,并推及我国其它区域的联动与互动 ,旨在为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操作办法。  相似文献   

3.
当前,全国上下学习宣传科学发展观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如何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就是要对不健康的消费文化、消费心理进行反思、批判,合理地节制人们的消费欲望,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方式。中国的现实是:一方面是资源总体贫乏且分布不均、贫富差距在加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在加剧;另一方面,追求奢侈生活之风愈演愈盛,中国已成为世界高档消费品的大国,“不求最好、只求最贵”成了一些人的口号,坐名车、穿…  相似文献   

4.
国家、市场、社会良性互动理论对壮族民间文化保护具有适用性,它不仅符合当前壮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实际,而且对壮族民间文化保护中积累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当前,在壮族民间文化保护过程中,应避免民间文化实践主体的缺位,最大限度地听取和尊重民间社会的声音;国家应通过履行政策职能,在实现城乡公正的基础上,建立保护民间文化的制度机制;同时,应以激活社会传承民问文化的活力为基础,合理发挥市场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校扩招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应采取积极的对策,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这些对策主要是:质量并重,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切实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促进办学主体社会化,推动高校后勤改革。  相似文献   

6.
计亚男 《云梦学刊》2005,26(4):23-23
学术期刊与学者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学者共同研究、共同成长,这样才能使学术期刊办得更加强有力,成为学术研究的优秀组织者。《云梦学刊》的“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就是依据这一办刊原则设置的。“当代学术史研究”在1989年开设,至今已有16年的时间,栏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对当  相似文献   

7.
郝士艳 《学术探索》2013,(11):134-137
面对日益复杂、价值标准多元化的知识社会,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互动空间正在逐渐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建设需要高等教育的智力支持,而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赖于区域政府部门的扶持,以及区域经济和区域文化的哺育与滋养。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国内实际,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的互动活动,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逻辑,也是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8.
推进城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两个重要方面,其本质都是农村经济社会调整转型,实现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城镇化的支持,城镇化也离不开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紧密结合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遵循了这一规律而采取有效行动,可以直接加速现代化的进程。我国部分地区的实践也证明,只有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进行积极互动,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针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保障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只有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不断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不断构建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内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0.
瞿蓓 《南方论刊》2013,(4):48-50
在日益健全的民主法治和高度发达的现代信息社会,随着民意的表达渠道更畅通,表达方式更直接,其影响力更大。民意的表达是对司法裁判的一种监督,影响着司法活动,但限于民意本身具有局限性,民意不能成为司法工作的决定性因素。明确民意与法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保障司法公正与合理,促进社会的稳定,实现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1.
王增孝 《兰州学刊》2004,(5):103-104
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 ,运用城乡统筹思想 ,充分发挥发展乡镇企业与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作用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推动中国社会民主的发展,是由中国追赶型现代化的路径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决定的。要实现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发展的目的,必须成功地找到实现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良性互动的连接点。必须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不断推进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互动。从我国现实政治发展来看,特别需要逐步推进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改革,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党务公开制度,深化党内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公法的最高目标就是实现宪政.在公法的视野下可以通过对立法权、行政权进行规制等多种方式实现完政,行政诉讼就是这多种方式中的一种,而且是一种较为稳妥的逐步推进的方式.行政诉讼遵循着公法的规律.保护救济公民的合法权益,监督控制着行政权的行使.从行政诉讼到宪政,按宪政的要求来推进行政诉讼,在二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式发展,这对构建公法共同体,实现对公权力的有效规制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形成明显的对照,我国劳动者就业长期面临严峻形势,两者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就业与经济发展之间既存在着统一性和一致性,也存在着矛盾性和不一致性。我们要把就业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产业发展的人文化引导、塑造新型就业主体、强化企业用工规范与社会职责等多种途径,积极寻求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促进就业与经济同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沟通与和谐:人际良性互动的社会作用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当前我国基层社会矛盾与冲突现象为契入点,分析了人际良性互动在社会和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针对我国当代人际互动的特点,对于如何建构新型人际关系,促进人际良性互动的路径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化大潮中,人际的困惑与市场理性的矛盾与日俱增。从社会学独特视角探讨其对策:人际关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与归结点的根本一致性。正常、和谐的人际氛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积极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基础。两者的良性互动必然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走向良性互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同的价值理念,互补的治理职能,长期的合作历史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良性互动奠定坚实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需要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共同努力:政府要转变观念,对非政府组织进行合理定位;加快职能转变,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中介服务功能;完善法律体系,为非政府组织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科学规划,引导非政府组织有序发展;继续深化各项配套改革,为非政府组织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非政府组织建立健全自律和问责机制,规范非政府组织行为.非政府组织要培养志愿精神、利他主义和使命感;主动和谨慎地处理与政府的关系,促进和维护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在与政府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基础上,保持独立性,增加代表性;完善内部治理机制,确保非营利性,提高公信力.  相似文献   

18.
孙金钰 《理论界》2012,(1):188-190
学校教育中有两大群体:一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师;二是受教育者,即学生。这两大群体的互动是客观存在的,但其互动有良性和恶性之分、强势与弱势之别,必须充分认识良性的强势的教与学的互动,对于加强和谐校园建设、营造美好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的优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具有多重价值,从而积极地有效地进行教学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良性互动,应当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法学教育呈现繁荣表象的背后,法学教育的现实功能却愈发难以显现,突出表现为法科学生对法律课堂的兴趣日趋减弱;法律职业部门对法学"教育产品"的认可度不高,需求量不大等。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缺乏良性互动的机制。为此,基于"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应当通过强化法学教育的职业导向、建立法学教师和法律职业者良性互动机制等路径,逐步完善法学教育模式,以适应社会对高质量法律人才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20.
文学与经济代表了人的生命追求的两极,它们分别以理想性和现世性为特征。两极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它们都代表了人的本质需要,市场经济给人们提供了获得现实幸福的可能性,而文学则给人以精神的补偿,丰美的物质享受可以塑造高雅的文化外观,但却无法掩饰人文精神的苍白无力,难免使人产生美中不足的遗憾。邢襄经济与文学已初建和谐文明的互动机制,它们在互动发生、发展中产生良性循环,共同促进着邢襄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