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岁赋其二”之争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岁赋其二”有两解。多数派认为“岁赋其二”表示一年缴蛇两次,少数派认为是表示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来信     
编辑同志:最近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习了柳宗元《捕蛇者说》(见吉林省中学试用课本第五册,1977年7月版)。我对其中的“苛政猛于虎也”的注释(见第213页),有不同看法。注释中说:“……这是孔丘站在奴隶主立场上,对新兴的封建制的一种攻击。”我觉得这样解释是不够妥当的。因为这与《捕蛇者说》的中心思想相矛盾。“熟知赋敛之  相似文献   

3.
韩愈《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其中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历来被理解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下称《教参》或“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康瑞琮《古代汉语语法》修订本,辽宁人民出版社)。基于这种理解,人们给《师说》及韩愈以很高的评价。如《教参》  相似文献   

4.
铸剑者的悲剧——从悖论角度解读《故事新编》主题郭华锋1925年,鲁迅在《语丝》上发表了一篇散文诗《墓碣文》,写到一个“长蛇自啮”的意象:“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怪诞的图景:一条盘曲起来...  相似文献   

5.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写道:“柳文如奇峰异蟑,层见叠出,所以致之者有四种笔法:突起,纡行,峭收,缦回也。”试以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一文为例,即可印证刘氏这一见解的精辟。一、异峰突起的开头《捕蛇者说》的主旨,意在揭示赋敛之毒,甚于毒蛇。一个“毒”字,笼罩全篇。  相似文献   

6.
胡大海,生年不详,卒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生前系朱元璋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中的杰出将领。关于胡大海之籍贯,《辞海·中国古代史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中国历史人物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均作“濠州虹(今江苏泗洪东南)人”。笔者对此有异议.一、“濠州”应作“泗州”胡大海之籍贯,《明史》(中华书局点校长)卷一三三,页三八七八《圳大海f号》:“胡大海,字通甫,虹人。”知胡大海是元末虹县人。据《元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卷五九,负一四一六、页一四  相似文献   

7.
“元初四大家”之一范梈(音烹),何许人也?这似乎已成定论。请看: 《辞海》(一九七九年版·缩印本)第五七三页“范梈”条中注明:“(1272——1330年)元文学家,字亨父,一字德机,清江(今湖北恩施)人。”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一九八○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一九八二年五月新1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米治国等人编写的《元明清诗文选》(一九八一年版·吉林人民出版社)、皮明麻等人编写的《湖北历史人物辞典》(一九八四年五月版·湖北人民出版社)等书中注释均同《辞海》之说。  相似文献   

8.
文眼,即文章之眼,以眼睛来比喻散文中的精警语句。它是作者在艺术构思中对全文的题旨进行的高度概括与反复炼意,是立意的灵魂和炼意的升华。这正是陆机所云的“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赋》)中的起“警策”全文作用的、“居要”的“片言”。许多散文名篇中都有意设置文眼,巧用文眼会收到以下的效果:一、巧设文眼,可使文章结构严密《陈情表》中李密立足一个“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孝”字来陈情;《捕蛇者说》中柳宗元围绕“熟知赋敛之毒有胜是蛇者乎”的“毒”字来立意;《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则紧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相似文献   

9.
《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话;“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皆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课本上对其中的“客何为者”未予加注。查王伯祥先生选注的《史记选》,其中对“客何为者”的注解是:“你是干什么来的。”(见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史记选》第44页)又,《古代散文选》中对“客何为者”的注解是:“(这个)客是作什么的。”(见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古代散文选》上册第186页)从这两个权威性选本的注解中不难看出:一个是把其  相似文献   

10.
“以”字在文言中使用率很高。它可以作动词(李斯《练逐客书》:“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左传·昭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名词(《列子·同穆王》:“宋人执而其以。”)、代词(《吕氏春秋·贵信》引《周书》:“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诗·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候之宫。”),通副词“已”(《国语·晋语四》:“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  相似文献   

11.
释“方”     
阅读古籍,常遇到“方……里”或“方……”这种句子。如:“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墨子·公输》)“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论语》)等等。 对“方”的注释,主要有三种。 一是认为方即平方,方某某里,即某某平方里。如:《孟子·梁惠王上》:“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历代文选》(中国青年出版社62年北京第一版)注:“即九千平方里……”《大学语文(修订本)》(华师大出版社83年6月第二版)注:“当时人认为天下的土地,方千里者九处(九洲),即九千平方里。”《先秦文学作品选》(吉林人民出版社80年4月第一版)注:“当时的学者阴阳家邹衍等,说中国有九洲,并假定中国有九千个平方里。”  相似文献   

12.
郑逸梅先生《艺苑琐闻·回忆几种我题序的书刊》(四川人民版)妙喻“书刊之有题序,犹诸容颜上目之有眉。” “题序”宜以“自序”为重。张舜徽先生《又次革堂文稿·答友人论为人著述撰序书》谓:“盖世俗序人之书,徒载空言,竞献谩词以相标榜,彼此宣扬,甚无谓也,故昔人重之。”(《中国文化》第七期,三联版)“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诸位大手笔之“题序”,尤其是“自序”,精彩纷呈,蔚为大观;其中当以鲁迅夫子、知堂老人为最,难与伦比。  相似文献   

13.
以 yǐ一、用。以,篆文作(?),从甲骨文(?)金文(?)变来。《说文》:“(?),用也。从反已(?)。”王筠说:“已,已也。已,止也。用则不止也。字义与已反,故字形亦与已反。”(见《说文句读》卷二十八)《小屯甲编三五四》:“以众,王弗悔。”(“众”指奴隶,“以众”,用奴隶作祭品。)《经法·道原》:“(道)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刑(形)。”《楚辞·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论衡·程材》:“洗洿(污)泥者以水,燔(烧)腥生者用火。”  相似文献   

14.
宋·钱易《南部新书》甲云:“施肩吾与赵嘏同年,不睦。(赵)嘏,旧失一目,以假珠代精(睛),故施嘲之曰:‘二十九人同及第,五十七只眼看花,元和十五年也。”(中华书局1958年11月版)然宋·王谠《唐语林》云:“元和时崔嘏舍人与施肩吾同榜,肩吾寒进,嘏瞽一目。曲江宴賦诗,肩吾云:‘去古成叚,著虫为嘏,二十九人及第,五十七眼看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4月版)《南部新书》和《唐  相似文献   

15.
以yǐ一、用。以,篆文作,从甲骨文金文变来。《说文》:“,用也。从反已。”王筠说:“已,已也。已,止也。用则不止也。字义与已反,故字形亦与已反。”(见《说文句读》卷二十八)《小屯甲编三五四》:“以众,王弗悔。”(“众”指奴隶,“以众”,用奴隶作祭品。)《经法·道原》:“(道)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刑(形)。”《楚辞·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论衡·程材》:“洗洿(污)泥者以水,燔(烧)腥生者  相似文献   

16.
屈原《离骚》:“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王逸注:“鸩,运日也。羽有毒,可杀人。”洪兴祖补注:“《广志》云,其鸟大如鸮,紫绿色,有毒,食蛇蝮,雄名运日,雌名阴谐,以其毛历(沥)饮?,则杀人。”这两位注者言之凿凿的鸩鸟,是神话中的呢,还是现实中的呢?如是后者,那是什么鸟呢?从汉至清,后之注释者踵事增华,但均未具体指明为何鸟。仅清代的鲁笔在其《楚辞达》一书中云:“鸩即孔雀,血毒人。”他这样说,估计可能根据明代王世贞《袁江流》诗:“孔雀虽有毒,不能掩文章。”但未得他人响应。我日前读美国艾克曼等著的《野兽之爱》(远方出版社),发现…  相似文献   

17.
《史记·秦本记》;秦文公十九年,得陈宝。《正义》引《晋太康地志》疏之。中华书局版《史记》此段标点为: “秦文公时。陈仓人猎得兽,若彘,不知名,牵以献之。逢二童子,童子曰:‘此名为媦,常在地中,食死人脑。即欲杀之,拍捶其首。’媦亦语曰:‘二童子名陈宝, 得雄者王,得雌者霜。’……”  相似文献   

18.
“信、诚、实、果”是古汉语中表示“确实、的确”之义的情态副词.例如:《左传·宣公十一年》:“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孟子·梁惠王上》:“王曰:‘然.诚有百姓者.’”《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小人实不才.”《孟子·离娄下》:“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  相似文献   

19.
《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下称帛书)证明今本《老子》有许多失实的地方。单就定名、结构布局说,就有如下问题: (1) 始初并无《道德经》之名,帛书甲本有无篇名已不可知。乙本篇末有“道”之篇名,“德”系据“道”而补(见《老子乙本图版》12页252行下),“经”字乃帛书整理者所加。所以“道经”、“德经”之篇名也属后人所为。这又一次证明《史记》所言  相似文献   

20.
《世说新语·言语》之“王中郎今伏玄(?)、习凿齿论青楚人物”条下,刘孝标注引伏滔评“青士有才德者”数十人。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版整理本第132页)对其中后汉时人名的标点,有二处似可商榷。 其一,“大司徒伏三老”,《笺疏》引清人李慈铭批校云:“案《后汉书》:伏湛官大司徒;其兄子恭官司空,肃宗以为三老。”则“大司徒”与“伏三老”判然两人,整理本标点作一人处理,二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