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最蓝的眼睛》是关于黑人小女孩佩科拉被父亲强奸而精神分裂的悲惨故事。她的悲惨结局是由于当时盛行的极具危害性的白人审美标准——惟有金发碧眼、白色肌肤才是美丽的,而不是经济条件和社会政治地位等因素造成的。莫里森旨在告诫黑人族群如像故事的主人翁抛弃自己的文化,一味的羡慕乃至追求白人文化价值观,那么势必导致心灵扭曲、人格分裂,最终酿成人生悲剧。该小说揭示了黑人惟有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实现和完善自我的深刻哲理。  相似文献   

2.
以《最蓝的眼睛》为文本,从佩科拉的遭遇揭示非裔美国人在以西方为中心的社会同化作用下的问题与困境,探究佩科拉身份迷失的内外因素,进而指明非裔美国人只有获得正确的身份认同,才能在保全自己民族性的基础上得到个人生存的继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佩科拉是一位生活在经济严重萧条时期的黑人小女孩,深受着在美国主流社会流行并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化价值观的毒害,偏执地以白为美.这种审美标准对她造成不可估量的肉体伤害与精神折磨.她自我意识的淡薄,反抗意识的缺失,在人际交往中自我认同感的缺失以及最终自认为拥有一双最蓝的眼睛的妄想都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她的悲惨结局.  相似文献   

4.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探讨美国种族社会中以空间为基础的权力运作机制和黑人的自我规训,以及自我规训中主体的丧失,暴露白人文化的监控力量和黑人心灵的扭曲变形,指出弱势民族如果脱离本土文化,一味追捧白人文化,必然成为白人文化权力的监控对象,并在自我规训中丧失自我.  相似文献   

5.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该小说讲述了大萧条时期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遭遇,揭示了美国白人文化价值观,尤其是主流社会流行的审美标准对黑人的影响与栽害。文章从多方面入手就女主人悲剧的根源进行探析,深刻地揭露了女主人公佩克拉悲剧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6.
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所展示的悲剧表面上看只是以佩科拉为典型的诸多黑人放弃本位文化身份的悲剧,但事实上,在这一显性文本的背后还贯穿着另一个以佩科拉的父亲查里确认本真身份为核心的潜文本。这两个悲剧性的文本结构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平行发展,但在高潮部分又发生交叉。这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古典悲剧魅力,更深化了小说的存在主义内涵:在世纪中叶的美国社会,黑人无论是放弃还是恪守自己的本位文化身份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荒诞的结局。  相似文献   

7.
从拉康的心理分析角度来看,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反映了男主人公振保从主体的自我分裂逐渐走向自我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说中出现的镜子是一个关键的隐喻,在振保的自我认同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暗示了振保在镜像阶段的心理发展。从对振保的自我认知的分析中可以得知,无论他生命中出现的是"红玫瑰"或"白玫瑰",振保真正需要的,与其说是"玫瑰",不如说是一个完整的自我认同。经由镜中之像,他逐渐建立起来一个统一的自我形象,自我认知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它讲述一名黑人女孩佩科拉为得到周围人的关爱,迫切渴望拥有一双白人女孩才有的蓝色眼睛,并最终走向疯癫的悲剧命运。文章试图从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中的三界理论,即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来分析小说女主人公佩科拉的主体心理结构,并说明佩科拉的疯癫实际上是主体在象征界中构建主体失败和完全异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佩科拉悲剧探源--评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所反映的种族歧视问题,阐明白人的主流文化是如何压抑、摧残黑人女孩的,揭示小说作者向自己同胞传达的信息对压迫要反抗、要斗争.  相似文献   

10.
安纳德①是印度著名英语小说家,《不可接触的贱民》是他的第一部英语小说。小说通过对年轻的清扫夫巴克哈一天生活经历的描写,充分展示巴克哈对自我身份的逐渐清醒的认识,以及为摆脱自己的身份所做的努力与抗争。  相似文献   

11.
投射自我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投射自我是人们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由此产生的自我认知,它在自我概念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与自尊有着复杂关系。符号相互作用理论认为在自我概念形成中,人们观察他人怎样看待自己,然后将这些观点内化。而更多的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有着特定的看法,这些看法造成了对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认知偏差。此外,可以从跨文化角度对投射自我做进一步的探讨,对脑机制的研究也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达洛维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实验各种独特的写作技巧的首次成功尝试。尽管小说人物貌似不相干,结构松散,但是克拉丽莎与塞普蒂莫斯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语言,他们各自的内心独白如同相互在镜中的影像。通过反衬与对照,他们对于生死的律动的意识之流穿越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使得他们从某些方面相互牵连,无法分割,从而证明他们事实上是一体的。  相似文献   

13.
曹七巧和莫瑞尔夫人分别是张爱玲小说《金锁记》和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女主人公,她们都因特定的社会、失衡的婚姻以及扭曲的欲望等原因,表现出对儿女的一种畸形的母爱。通过比较曹七巧和莫瑞尔夫人微妙而复杂的心理情结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剖析出这两部经典作品所描述的母爱异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小说家帕特里克·怀特的小说<风暴眼>讲述了一个女富翁亨特太太在弥留之际与自己儿女抢夺财产的矛盾冲突.文章通过她与子女的关系以及她的生平,分析了亨特太太自私、冷漠的个性,以及对金钱贪得无厌的丑恶人性.  相似文献   

15.
对14、17和20岁青少年理想身体自我的研究发现,我国青少年理想身体自我是多维度的,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对男性理想身体,女性更喜欢性感和相貌因素,男性更看重力量因素;对于女性理想身体,男性更重视性感因素,女性更重视相貌因素.随年龄增长,青少年越来越看重性感因素,对男性身体越来越强调力量因素和一般魅力因素,对女性身体越来越强调相貌因素.体型指数BMI对青少年女性理想身体偏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英国著名现代主义小说家伍尔夫一生致力于小说形式的革新和探索,她用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对时空概念的超凡认识,去展现人的“内在真实”,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人的心灵及生命的本质.在小说《达洛卫夫人》中,伍尔夫潜入女主人公克拉丽莎的心灵来寻找人的真正的自我,通过描写她的内心世界和个人感受,揭示了生活的本质与真谛,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伍尔夫用象征、主题语及暗示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深层意识,突出深化了主题,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意味着人类相应的异化,但人类在每一次相应的异化中都极力地寻找着自我。从《老人与海》的追求意识,《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性意识,《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战争意识,到《变形记》和《局外人》中的孤独意识,无不体现了人类在文明进程中一次次面对自我的回归意向。这种回归以其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挣脱着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套在自己身上的种种非人化枷锁。  相似文献   

18.
与低自我价值感造成攻击相反的高自我价值感攻击理论认为:攻击通常是自我危机的结果,即对自己非常有利的自我概念遭到他人质疑时的现象。名不副实的自我优越观念最易产生自我危机而导致攻击,其机制是愤怒外导,旨在避免降低自我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