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代诗歌的繁荣,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文人诗成为主流。纵观唐代之前的诗歌史,虽然呈现以民间歌谣为主体向由民间歌谣与文人诗并峙局面的转型,但由《诗经》与《楚辞》构成的诗、骚范式,已经为文人诗的最初萌育种下了胚芽。两汉时期,诗歌艺术创新精神在经学化时代趋于失落,但经学化本身的文化意义却在文人心理形成深厚的积淀。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乐府民歌仍然占据文学史的重要地位,但随着文学自觉意识的萌起,文人诗创作已蔚为大观,而这正是唐诗极盛的直接基础。在唐代之后,整个诗史只不过是文人诗范式的不断转换而已。由此可见,以唐诗极盛为核心,清晰地勾画出一条以文人诗演进为主轴的诗学主潮。  相似文献   

2.
从五四新文学运动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现代通俗小说与现代严肃小说一直处于对峙状态,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二者则处于融合衍生状态。通俗小说与严肃小说的对峙与互融,是20世纪中国小说发展的内在动因。现代通俗小说和现代严肃小说的互融表现在三个方面:现代通俗小说的雅化;现代严肃小说的俗化;张爱玲等人雅俗共赏的小说新类型。  相似文献   

3.
苗怀明 《河北学刊》2003,23(4):136-140
有清一代 ,朝廷将通俗小说纳入其文化控制范围 ,并载之刑典 ,在政策上具有连贯性和稳定性。尽管清政府严查令禁 ,但并未收到实际效果 ,这与通俗小说的特殊艺术魅力、历代帝王的双重人格等皆有一定的关系。同时 ,清代文化政策也是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的。本文以清代皇帝与古代通俗小说关系为个案 ,探讨清代文化政策与通俗小说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郝奇 《理论界》2010,(2):134-138
从清末到民初的几十年,中国通俗小说挣脱了上千年传统束缚,在小说界革命、翻译小说和新文学运动的合力作用下,发生了叙述技巧、语言、思想内容、类型的重大变化,最终完成了自身的转型,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奠定了现代通俗小说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小说模式化类型化对于强调个性与创新的文学来说是个矛盾,但是它在通俗小说中的存在和盛行有其理由,这和民俗类型性特征有关,也和世俗文化生活中的接受习惯及情趣有关。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繁荣与发展,得益于在文化市场环境下形成的由报刊、书店、出版社等"公共空间"构成的"文学场域".依靠文化市场机制运行的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是现代性语境中的写作.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言情主题包括三个方面:情爱的空中楼阁,情爱的社会话语,情爱的畸形世俗化.民初的哀情小说所描绘的情爱的空中楼阁,构成了眼泪的世界.情爱的社会话语,既能反映作为社会人的本质和观念,更能折射复杂的社会景观.情爱的畸形世俗化,当情爱的表达违背社会话语的常态时必然是一种畸形,畸形的男女情爱很难按照世俗社会的存在法则正常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帆 《学术论坛》2002,(4):24-27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主导政治文化的形成、合法性的变迁、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政治文化的分化等几方面。改革开放 2 0年也是人们政治文化发生急剧变迁的时期  相似文献   

9.
程朱理学把历史看作是一个封闭循环的圆圈,历史尽管是处在不断的演变之中,然而这种演变不过是回归历史原点的运动.那个原点又被认为是人类曾经历过的黄金时代,即儒家所颂扬的尧舜垂衣裳之治和三代王道乐土.而这种历史哲学又经常与他们的政治学说联系在一起,使得这种观念更加牢不可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史学诞生于氏族公社时期,其存在形式是以全民性为特征的原生形态的史学。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在统治阶级的控制和利用下,中国史学由原生形态的史学向以庙堂化为特征的过渡形态的史学逐步转变。过渡形态的史学对广大普通民众的忽视,与史学的性质和目的相背离,这种背离最终引发了史学向自身本性的回归,中国史学开始了由过渡形态的史学向以大众化为特征的终极形态的史学转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程平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6):84-86,72
本文针对我国近现代以来译学界在译论上的不同思潮进行了梳理,指出现已演进成各具特色,相互促进的四大译论流派。  相似文献   

12.
刘祥清 《云梦学刊》2007,28(6):52-54
中国翻译悠久的历史、中国翻译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现代化所起的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作用并没有从一开始就给它带来应有的社会地位。对翻译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张蕾 《社会科学》2021,(7):182-192
擅长叙写城市故事的通俗小说可以成为考察现代城市问题的重要视角。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叙述城市故事大体沿着"温犀秦镜"的路径展开,城市已成为重大的症候呈现在现代人、现代作家的视野中。人口是城市问题的基础。晚清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直接推动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广陵潮》《歇浦潮》《人海潮》等现代通俗小说,以"潮"的形象叙写现代城市人口问题,为城市的均质效应作出了生动阐释。人口在城市中集成的"社群"是均质效应的酝酿和发散之处,而个人要在城市潮流中生活,是以牺牲个人性为代价的。西美尔及受其影响的沃思等城市社会学家,在二十世纪初所作的理论思考,可以对照出同一时期中国通俗小说对城市问题的形象展示。伴随现代城市兴起而来的这一城市基本问题至今依然内在于城市人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14.
15.
王建 《学术论坛》2012,35(8):5-8,16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明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难题。伴随着历史性难题的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随之形成与发展。数往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这就使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演进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性成果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经验进行细致的梳理,从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发展提供理论引擎。  相似文献   

16.
境界是人在寻求安身立命之所的过程中对本己人生在世状态的精神体认,反映个人对生命存在状态和价值追求的自我期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王国维首先将人生与审美之真相结合,实现了境界论的现代转化。冯友兰则以人对世界的觉解为中心建构人生四境界。唐君毅以感通为纽带将其进一步拓宽为既包罗万象又庞大繁复的一心通九境理论体系,最后化约在张世英以灵明沟通世界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中。  相似文献   

17.
陈晓明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可谓是开篇明义:面对一种隐忧,建构一种预案。他在2009年推出的这本当代文学史,带有总结自己近年来研究成果的色彩,而且还呈现出一种将之前的文学批评导向历史化之路的意图。他说:历史并不是因为久远才使我们的理解具有特权,当代人对当代史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考察"文革"前十七年通俗小说的生产与传播可以看到,在"大众化"叙述话语的背后包含了时代文化的巨大张力.一方面,主流话语对通俗小说以及孕育它的民间通俗文化采取一种拒斥、轻视的态度.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各种文化机制改造它们.这样的一种纠葛反映出建国后文学特有的生产和消费的游戏规则,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不同文化力量之间的潜在冲突.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做了深入地探索和思考,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行理论创新,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发生和发展于 192 3~ 194 9年间的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 ,系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半个世纪以来 ,中国文学研究界对这一重大文学现象的叙述 ,可谓风波跌宕而又恩怨丛生。对这一重大文学现象的历史叙述加以论析 ,对于建构“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研究新文本以及选择新的视角与新的叙述方式都是极有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