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国内对于旅游形象方面的研究不少,但缺乏对世博会旅游形象的探讨.文章以重庆市民为例从旅游形象三个连续链的角度探讨世博会的完整旅游形象.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民对世博会旅游形象的评价都是正面;在世博会的三个连续链整体形象方面,重庆市民认为"美食小吃"、"商机/贸易"、"嘈杂/人多""特色展品/各国珍宝"和"冷漠"也是世博会的形象,而这些在封闭式题项中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2.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马尔罗在担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首任文化部长的十年中推出了一系列文化保护政策,为法国现行的文化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历史语境下的法国文化政策不仅渗透着马尔罗式的文化哲学思辨,而且富有鲜明的戴高乐主义色彩,承栽着二战后法国民众重塑"法兰西文化大国"梦想.  相似文献   

3.
自1829年英国建立新警察制度后,新警察的社会形象十分糟糕,被民众一度称为"蓝色魔鬼"。新警察糟糕的社会形象直接影响到警察的发展和有效执法。19世纪中晚期,英国启动警务改革。通过限制新警察权力,淡化警察的专制形象;提高警察效率,创造平安环境;扩大服务范围,满足社会和居民的需要等措施,英国新警察在民众中的形象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一跃成为"宝贝警察"。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这一时期关于苏俄的游记很多,但对中国瞿秋白、德国本雅明、法国纪德的苏俄游记的比较研究尚付阕如。本文侧重阐述这几位东西方行游者笔下的他者形象——社会转型时期苏俄民众的个性与精神,以及这一形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新疆与台湾虽相隔数千里,但同作为中国边疆,二者之间构成着互看的历史镜像关系。该文主要探讨20世纪以来台湾视域中新疆主要形象的变化轨迹,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不同时代新疆形象的变化,并揭示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新疆在台湾媒体与民众中的形象,经历了从20世纪初期危机重重的边疆、冷战时期的传奇之地,到新时期有着丰富文化生活的现实新疆等不同形象的演变。形象的变化与观看者自身的问题和境遇相关,早期台湾与新疆分享着中国近现代的危机,加上日本殖民者对新疆的觊觎之心,故早期多关注新疆局势;冷战时期两岸的对峙及台湾当局的戒严体制,使台湾民众只能通过记忆或传奇想像认识新疆;而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海峡两岸走向和平发展,台湾民众在踏入新疆之后现实地了解新疆文化生活的多元面向。还需注意的是,在不拘的变动中,新疆形象也有不变的一面,这就是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新疆,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文化一度繁盛的文明之地,这也继续吸引着台湾民众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的传教士为到达拉萨使西藏的民众皈依天主教,成为首批进驻汉藏边缘滇西北一带的西方人.1854年,罗勒拿(Charles Renou)以"汉商"的名义,在紧邻云南北部边境的西藏察瓦龙境内的崩卡谷地主持传道,对当地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着重讨论了当地民众对法国传教士及新宗教的反应,揭示了滇西北边地复杂的族群关系、地方政治、经济和宗教形势.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参与世博会的历史可追溯到首届世博会。在继后的海关代办中国参博期间,世博会场亦不乏中国士宦的身影,为世博史增添了华文的光彩。随着中国士人有关世博会理念的进步,世博强国梦开始升腾,晚清、民国人士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本文在清理这段历史的同时,不忘述及参与世博会的中国普通民众,藉以提炼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8.
在法国于17-18世纪掀起的"中国热"过程中,以希腊海洋女神命名的法国船舶安菲特利特号(L'Amphitrite,海神号)两次远航中国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资料匮缺,国内学者对于该船远航中国的动机、过程与结果的研究甚少.安菲特利特号或海神号船肯定是现在所知的第一艘在中国海岸停泊过的法国大船.这当然并不是说法国直到那时为止从未曾在中国采取过重大商业、宗教和文化活动.自从耶稣会的教祖方济各·沙勿略于1522年死于广东上川岛,巴黎外方传教会于1660年创建和路易十四于1685年派遣6名"国王的数学家"耶稣会士赴华(其中有5位于1687年莅华),于1688年创建了法国北京传教区以来,法国便在华开展了大量的文化和宗教活动.安菲特利特号船两航中国,既是法国长期在华活动的结果和形成的一次高潮,又为法国后来在华活动开辟了道路,特别是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法国文学批评历经五百多年沧桑,批评观念经历了判断、鉴赏、诠释三个阶段的嬗变.在法国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判断性批评先后出现了"先验"与"后天"批评两种形态;起源于18世纪的鉴赏性批评,后来发展成"同情批评"与"印象批评"两种模式;发端于19世纪初的诠释性批评,演变到20世纪,则分为"科学意图的象征性批评"及"美学阐释批评";而罗兰·巴特在新批评方面独树一帜,不乏高论,引领着后现代文学批评.通过厘清法国文学批评观念的演变历程,可明确每一批评观念的分类、特征及走向,从而为中国文学批评寻找可资借鉴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2010世博会中国馆建筑是国家形象的展现,这样的象征设计有其历史渊源.论文通过对"中国建筑"特征认知及形式"建构"之历史过程的回溯,反映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在(民族)国家身份认同中的影响作用,以揭示建筑的民族独特性既是在文化差异中被识别的,也是在融入时代发展之进程中被诠释的,以此构筑阅读2010中国馆建筑设计的观念和形式框架.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世博     
在世博会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正一步步努力登上世博大舞台。从1851年中国人的身影首次出现在世博会上,到1904年中国正式登上世博会舞台;从1982年新中国正式受邀参加世博会并以国家名义参加了其后12届世博会,到1993年中国加入国际博览局;从2002年中国成功获得世博会的主办权,到今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预计有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中国正融入世界大家庭。让我们重温中国的世博之旅——  相似文献   

12.
子皓 《华人时刊》2010,(5):12-15
古代神话里有很多幻想故事,比如"顺风耳"、"千里眼"、"腾云驾雾"等等,世博会让很多幻想逐一变成了现实:1876年的费城世博会上,贝尔的电话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人能如同面对面般交谈,"顺风耳"不再是梦想;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展示的飞机,给人类插上"翅膀","腾云驾雾"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西方现代性源起的中国灵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形象曾经作为西方现代文化乌托邦精神的象征,参与构筑西方现代性经验.中国形象进入西方现代文化,先后出现了"大汗的大陆"、"大中华帝国"、"孔夫子的中国"三种形象类型,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阶段.马可·波罗时代强调的是物质上富强的中国形象,门多萨时代强调的是制度上完善的中国形象,伏尔泰时代强调的则是一个思想上具有深刻启蒙意义的中国形象.在西方现代性经验中纵深研究中国形象,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现代性是一个跨文化空间生成的概念,正如中国现代性离不开西方的启蒙,西方现代性中也有中国灵感.  相似文献   

14.
与18世纪法国的“中国热”和20世纪中国对法国文学的大规模引进相比,19世纪上半叶,中法文化关系实际上处于一个相对沉寂的阶段。而自第一次鸦片战争起,中法关系更是发生了逆向转化:伴随着侵略者步伐陆续来华的法国人对中国的态度从仰视一变而为俯瞰,法国报刊中随之充斥着对中国的负面报道。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就在这样恶劣的外部环境下,我们依然可以在法国著名作家笔下找到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中国”形象。如此悖论般的文学现象缘何产生?本文拟通过对雨果、戈蒂耶等著名作家作品的个案分析,厘清它们与生发于18世纪、形成于19世纪的法国汉学之间的关系,并由此进一步探讨汉学建构形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是法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期间,法国民众的政治参与从"动员型参与"发展到"自主型参与",民众参与政治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呈现出扩大趋势。除法国这期间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取得了极大的发展等原因外,路易·波拿巴采取的争取农民等重要措施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它说明,政治现代化是一个极其艰难而又复杂的漫长过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旅游者的问卷调查,研究旅游者对上海世博会形象影响认知.研究表明:上海世博会产生积极形象影响,提升和塑造了上海旅游形象,形成较好的形象认同,但存在认知模糊区;世博园和世博会的形象认知产生分离,旅游者去世博园达到一定次数后,对世博会出现一定的负面认知,期间以三次为界,会后以两次为界;世博会和世博园对旅游者的决策影响有限,没有成为决定性的影响因素;永久世博园和上海的相对形象地位缺乏优势,没有成为首选景点和首选目的地.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外交政策宣传充分体现了内政和外交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基层外交政策宣教工作中,通过对美苏两国的形象宣传,展现了当时中国外交关系的复杂变化.美国大多时候是以一个邪恶的帝国主义形象出现的.苏联则经历了从早期正面形象的树立,向亲密"老大哥",再向"苏修"形象的转变.这种对广大民众的外交政策宣传,一方面体现出内政外交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体现出在国家认同建构的过程中,外交政策的宣传是其主要方式之一,其着眼点并非是普及民众外交知识,而是更多从属于对内基层社会管理方式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8.
<正>素有"经济奥运会"之称的世博盛会一开场,就已成为世界各国招商引资的"兵家必争之地"。通过参加世博会来为各自国家招商,似乎也是各国的共识。世博会不但聚集了世界各国展馆,还不乏行业人士包括经销商、投资商去世博寻找投资机会。因此各国在世搏上招商效果很好,而且通过参加世博会,来进行招商要比其他的招商手段更要直接、快捷、效率,在展示出国家形象的同时还能取得良好的招商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分析大众媒介接触对美国民众的中国形象和中美关系认知的影响,对美国民众进行在线抽样问卷调查,获得2 200个样本。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对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发现: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新闻网站和社交媒体接触中国新闻的频率对美国民众的中国形象认知均无显著影响,但通过杂志接触中国新闻的频率与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印象呈正相关;通过电视、广播和新闻网站接触中国新闻的频率对美国民众的中美关系认知有显著影响。此外,虽然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在总体上呈现出较为严重的负面倾向,但美国民众通过各类媒介接触中国新闻的总频率却与其对中国的印象呈正相关,这是由于美国民众通过其他渠道接触到的有关中国信息相比媒体的新闻报道更为负面。  相似文献   

20.
如莉 《华人时刊》2010,(5):16-18
<正>世博会被称为人类科技的阶梯,甚至有"一切源于世博会"的说法。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共作出2000多项发明,其中白炽灯、留声机等都是在世博会上最早亮相,为世人广泛知晓,早在1889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人们为了聆听留声机表演得排上3个小时的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