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晚清在华英美传教士的西学翻译构成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的重要一部分,是这一高潮的前奏曲中一支鲜为人知的强音.他们用中国方言译介的西学具有译介适应本土的特点,考察产生译介本土倾向的根源和译介意图,是探寻其从事西学翻译活动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田润润 《回族研究》2023,(3):97-104
笔者主要以中国当代藏族文学在日本的译介为例,考察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走出去”的译介特点及启示,认为迄今为止日本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呈现出积极且面面观式的译介特点。通过剖析掌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外国译者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译介特点,指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出去”的内在因素在于作品本身的价值。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由外国译者直接译成目的语是捷径,但也存在隐患,亟须进一步加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人才的培养,同时也要重视与外国译者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3.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其形式灵活,语言优美,意境深邃,情感真挚。与小说、诗歌等其他文学体裁的汉译研究相比,中国散文汉译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中国译介深耕广拓,散文汉译的关注度与出版力明显加大,散文汉译研究随之增多。本文选取史冬梅译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研究对象,试从变译理论视角出发,研究译者对散文汉译的翻译处理及美化,为目的语读者阅读助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价格操纵和市场传动机制、市场主位货币、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利益流动结构等角度.深入地揭示了城镇经济网络结构"无市不趋东"现象对广西近代经济的影响,进而提出,正是这种影响,形成了晚清民国时期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区域格局.  相似文献   

5.
蒋霞 《民族学刊》2017,8(6):60-65, 116-118
中国民族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必须注意文化的传递,这对于塑造中华民族形象、突破他人话语体系、提升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文化空缺的存在,中国民族文化向外译介面临诸多难点。葛浩文夫妇翻译的阿来小说《尘埃落定》是将民族文化向国际传播的优秀成果,分析其在民族文化传递方面的得失和方法对于提高我国民族文学翻译质量和传播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英汉文本比较发现,葛氏夫妇的译本综合采用了音译、直译、意译、形象借用等多种翻译手法,尽量保留了原作的文化意境,但也存在误译现象,扭曲或丢失了一些文化意象。总的来说,译本忠实地再现了川西高原土司制度瓦解时期的社会文化韵味,有效地传递了中国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王付兵 《世界民族》2008,1(3):48-55
本文中的"侨汇"是指华侨寄给其国内亲属的钱款.①侨汇是晚清时期海外华侨对中国经济的最主要贡献.由于记载清代侨汇的资料分散及侨汇进入中国方式的复杂等因素,国内外学术界对清代侨汇的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②本文主要以来自南洋地区和美国的侨汇为例,试图较系统地研究清代尤其是晚清的侨汇问题,以期从一个侧面较客观地认识当时华侨与中国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严家炎先生在《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一文的开头这样说道:“在世界文学史上,像鲁迅这样以为数不多的小说作品取得了不朽的地位,恐怕并不多。这当然不是由于历史对这位作家特别宠幸,而是由于鲁迅小说本身思想和艺术所取得的高度成就,由于鲁迅小说对中国文学现代化所做出的无与伦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文化文学尤其是小说史上,梁启超以自己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和“政治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小说理论和创作史上的无人可及的地位。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离不开近代这一大的时代和政治、文化、文学背景,而其出现则使近代的文化和文学尤其是近代小说更有声色和内涵。本文拟以近代的政治、文化和文学(小说)为背景,探讨梁启超在近代小说的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即他在发现了小说的同时又丢弃了小说)及对近代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清代满族人的汉语北京方言表达能力升至高水准,满族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运用的"京腔"艺术性语言,也跟进于本民族的语言拓展,标示出高水准。清初满族刚刚登上汉语文坛不久,他们的诗人即一反中原文学引经据典、高深莫测之传统,蹊径独辟,是以天然、浑朴、俗畅、晓白著称;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最能代表满人文学成就者,非满族小说莫属,其一以贯之的长处,也首推语言,曹雪芹《红楼梦》、文康《儿女英雄传》,以及清末大量涌现的满人京语白话小说,还有子弟书、八角鼓等俗文艺,无不引领中国近代早期白话创作风骚,开启现代"京味儿"文学先河之功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彭传华 《民族论坛》2009,(11):29-32
本文分析了王船山民族思想的历史成因及影响,认为船山民族思想产生有四大主要原因:个人遭遇与社会历史条件,传统春秋学的影响,自身理论的内在需求,"心理防御机制"作用。它对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是晚清文化民族主义、种族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对于中国近现代革命起着思想启蒙的巨大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1.
拉先加 《中国藏学》2011,(Z2):129-132
在古印度学中,古印度诗人迦梨陀娑的生平事迹、作品备受关注,对其生平的考究和作品的译介和研究也从未间断过。在藏族传统文献中,迦梨陀娑的作品和生平也有译介。文章不仅介绍了藏族文学中迦梨陀娑作品的藏译情况,还对其作品对藏族文学的影响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12.
婚恋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小说中体现出"与时俱进"的重要特征.同时,都市文学与乡土文学、女性主义文学与非女性主义文学对婚恋家庭也作出了绝然不同的文化阐释.研究婚恋文化,对我们理解并把握新时期文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乡居民消费史是广西社会经济史研究中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本文结合晚清广西城市各阶层居民的收入状况,探析晚清广西城市居民消费所呈现的奢侈与清贫层次分化显著,以及西俗化突出的变革趋向.  相似文献   

14.
车明怀 《西藏研究》2012,136(6):23-39
西藏是清王朝的西南边疆重地,历代皇帝都高度重视驻藏大臣的选派。到了晚清时期,驻藏大臣及其藏事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主要原因是晚清经历了太多的变局。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对藏内上层分裂主义势力的精心培植,清朝末年西藏滋生出一股分裂的潜流,这些潜流随着形势的变化日益膨胀,而驻藏大臣由于缺乏清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无力应对帝国主义的讹诈和抑制分裂主义势力的膨胀,以至酿成了晚清驱逐清兵、拉萨满汉商民和驻藏大臣的悲剧。驻藏大臣及其制度到了晚清,已经不适应急剧变化的国内外形势,鼎革管理西藏的方式已势在必行。晚清变局中的驻藏大臣的遭遇及其驻藏大臣制度的终结,可以看到中国近代西藏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联,同时也给后人昭示了改革驻藏大臣制度的迫切性和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张之洞,"身系朝局疆寄之重者四十年"的资深政治家,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张之洞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思考颇深,力图外御强敌,内兴改革,他的政治思想和实践对晚清的政治以及中国的近代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笔。本文从其创办实业、举办教育、编练新军等方面,略加分析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实施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在此期间,日本运用各种手段不断侵占中国铁路权,以"满铁"作为"经营满洲"的重要手段。日本本土作家不断涌入"满洲",他们以众多日语杂志及新闻报刊的文艺副刊为舞台,发表了大量的诗歌、小说、随笔以及戏剧等文学作品,形成了与伪满洲国相关的所谓"满洲文学"。从"满铁"入手,或可探究满洲铁路对于满洲文学和满洲想象建构的重要性,并从中探寻日本侵略背后所出现的现代化问题。  相似文献   

17.
《国家地理》是美国地理学会的官方杂志,它的视角立足全球,以地理为切入点,融入了新闻、生态、环境和人文等多种因素,记录下一百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的变迁,不仅留下了众多科学家、探险家对真相探索的足迹,也蕴含了人类对于梦想和信念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美的图片、严谨的文字、充满文学色彩等特质使其成为国际顶级刊物,深受全球读者喜爱.本文通过梳理该杂志从1888年创刊到1912年清朝皇帝退位的25年间刊登有关中国的文章和照片,从报道题材、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西方的视野为研究晚清中国提供珍贵资料,给世人展现出客观真实、震撼人心的晚清中国政治文化风貌、人文地理画卷.  相似文献   

18.
陈益源,男,1963年生,台湾省彰化县人,文学博士,台湾中正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兼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台北县县政顾问、嘉义县文化艺术发展咨询委员,现兼任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彰化县文化局文学咨询委员,以及<彰化县民间文学集>、<云林县民间文学集>总编辑等职.长期投入台湾各县市民间文学的采录与研究工作,并在中国大陆、越南等地从事田野调查,且多次参与海峡两岸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的规划与执行.在台湾、香港、大陆、越南出版有<剪灯新话与传奇漫录之比较研究>(中、越文本)、<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台湾民间文学采录>、<元明中篇传奇小说研究>、<从娇红记到红楼梦>、<古代小说述论>、<小说与艳情>、<古典小说与情色文学>、<民间文化图像--台湾民间文学论集>、<王翠翘故事研究>等学术专著十余种,备受好评.获颁台湾"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越南河西省"越中文化交流奖"等多项殊荣.  相似文献   

19.
做为全民信仰佛教的藏族,她的文学也渗透着佛教。诗歌、小说或是传记文学、民间文学,无一不是这样。我们只有对佛教与藏族文学诸方面的因缘功过加以足够的分析研究,才能对千百年来不断丰富和发展藏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文学这一璀灿的艺术瑰宝做出科学的评价,也才不至由于佛教的原因而否定这个民族的文学。本文就此问题略陈管见,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20.
论及中国当代文学史,"50后""60后"作家及其作品都已经名正言顺地进入了文学史教材,甚至"80后"作家及其作品也已堂而皇之地框入了当代文学史的版图,唯独"70后"作家们的作品似乎被文学史所遗忘。但观照当下文学的创作实绩会发现,处于文学"中坚代"的恰恰是"70后"作家。近几年声名鹊起的魏微、鲁敏、徐则臣、盛可以、路内、张楚等,都在思考着当前文学在新时代如何实现深层次变革与转型的问题。特别是鲁敏,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创作,从《寻找李麦》到2019年的最新中篇《或有故事曾经发生》,很多篇小说都在讨论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本文以鲁敏小说的追寻主题为线索,进一步阐述鲁敏小说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