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家丑不可外扬”是中国的一句老话。所谓家丑,并不都是丑事儿。这里的“丑”,实际上指的是不愿意让外人知道的隐私。  相似文献   

2.
做客不能坐人家的床
  日常居住的家庭,会客是在客厅,写作是在书房,睡觉有卧室,做饭在厨房。每个居室有每个居室的功能。毫无疑问,床是人睡觉用的,一般都放在卧室。
  但老北京,也有住房窄瘪的人家,一间房多功能,既是客厅,也是书房,又是卧室,那会儿用煤炉烧饭取暖,所以这间房还是厨房。  相似文献   

3.
刘一达 《北京纪事》2015,(11):33-34
被摞儿,就是叠好的被子摞到一起。北京的老式家庭,每天都是这样叠被子的,被子叠好后,摞到一起,放在床头,也有人把它叫“被卧垛”,或者写成“被楼”。被子摞到一起,一层一层的像个“楼”,这种比喻,也没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4.
门风
  门风,就是人们常说的家风,即一个家庭的风气。  相似文献   

5.
孩子不近座儿
  在老北京,家里来了客人,孩子是不能近座儿的。所谓不近座儿,就是不靠近主人和客人坐的座位。
  换句话说,家里来了客人,是大人们的事儿,跟孩子没什么关系,孩子不能凑过来跟客人聊天。  相似文献   

6.
这儿说的“晦气”,并不是骂人的话,而是那些让人听了心里不舒服的话。  相似文献   

7.
刘一达 《北京纪事》2015,(10):34-35
走道儿不能东张西望老北京人对平常走道儿也有规矩: 走如风.这个规矩,听了会让您胆儿小.走如风?脚下生风,那不是哪吒吗?谁脚底下有风火轮呀?其实, 走如风只是象征性的一种说法.一阵风走了,一阵风又吹回来了.意思是,走道儿,就像走道儿的样儿,挺胸抬头,大步流星,不要东张西望,走着道儿,心里还想着事儿,分心,走神儿.也不能打打闹闹,相互追逐.当然,这是长辈对孩子们说的.  相似文献   

8.
衣帽归位
  衣帽归位,就是把衣服(主要是外衣)和帽子放回原处。当然,这是指在自己家的时候。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长辈出门回家,晚辈要帮长辈把脱下的外衣和摘下的帽子放回原处;二是自己出门回来,要把脱下的外衣和摘下的帽子放好,不能随意往床上或椅子上一扔。  相似文献   

9.
迎门不放镜子老北京人居家过日子,有很多忌讳,这些忌讳在老规矩中有所体现。其中,有些老规矩涉及民俗,有些涉及地理人文,还有一些涉及堪舆和风水。  相似文献   

10.
屋里没人不进门屋里没人,门自然是关着的,人怎么能进去呢?这是一般情况,但也有特例。  相似文献   

11.
客套客套,是指老北京人待人接物的客气套路,或者说是礼仪套路。这些套路是经过若干代人,上千年光阴的浸染,受到世俗民风的淘洗和历练而形成,以至于墨守成规的。因此,这些客套也是非常有“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12.
刘一达 《北京纪事》2015,(12):26-27
说话要对脸儿
  所谓说话对脸儿,就是别人跟你说话或你跟别人说话的时候,要相互看着对方,不能说话的时候神不守舍,一边说着一边看着别的地方。北京人管这叫“思想开小差儿”。  相似文献   

13.
人情份往人情份往,也是老北京的土话.但它又是北京人的老规矩.老北京人重视礼数,亲戚朋友之间讲究礼尚往来,人情份往,算是礼尚往来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15.
上桌 这里的上桌,特指上桌吃饭或喝茶. 老北京的家庭,对子女上桌吃饭的规矩极严.平时,晚辈跟长辈是不能同桌吃饭的,按长幼有序的规矩,通常是长辈先吃.长辈吃过之后,才轮到晚辈.例如一个三世同堂的家庭,饭菜做好,先上桌的是爷爷、奶奶,然后是父亲,最后才是子女和母亲.  相似文献   

16.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一旦感觉关节疼痛就会随即贴上伤湿止痛膏或风湿膏类,虽然疼痛症状在短时间会得到缓解,但却不知这样做会延误病情的诊断和控制。很多病人对类风湿关节炎缺乏了解,关节一疼就以为是骨关节炎。其实,类风  相似文献   

17.
智生 《北京纪事》2011,(11):88-89
来路不明的包车“大人物”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一段时间北京“的哥”真不好干,没人打车,扫马路10公里没有一位抬手叫车的。排饭店,一蹲就半天,跑一天下来,累得进家门躺下就着,还完不成车份儿。我这个人命挺好,在民族饭店排了—趟活,一位客人拉车门上车,我问:“您发哪儿?”“去通县,有几个烟厂转转,  相似文献   

18.
"等(等等)"字短语(结构)由列举项、助词"等(等等)"和概括语构成,这三个要素各有其性质和作用。列举项与概括语之间存在(典型和非典型的)种属关系、同一关系、部分-整体关系和分述-总括的关系。该短语具有特定的句法功能、应用价值及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90年代初那会儿,都说的哥挣到钱了。其实不然。您想想,公里是有数的,交完车份,能剩下多少?不太容易,甭听别人说,的哥们自己清楚。我要讲这个故事,主人公叫乖乖。他在的哥中算运气好的,一天下来挣个300多块钱。  相似文献   

20.
智生 《北京纪事》2011,(10):86-87
上世纪80年代,北京“的哥”称白领阶层,腰憨,每天驾着皇冠车北京城里满世界转悠,挣钱再多,那也是一公里一公里跑出来的。透露个秘密:那会儿扫马路的“的歌”拉人民币,挣不到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