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连几天,都在见缝插针地阅读肖云儒先生新近出版的论文结集《八十年代文艺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第一版)。掩卷之后,脑海里迅即浮现的是一个略带机趣的驳论:“理论”并非都是“灰色”的;在始终汲纳着时代滋养、恒久喷发着创造精神的优秀理论家笔下,它可以同文艺作品、甚至可以同“生命之树”一样葱翠常青。就拿云儒先生的文论新著来说,其行文落墨、字里行间,全然看不到“灰色”所象征的迂拘、板滞、艰涩,以及老气横秋与枯燥乏味;取而代之的是由开阔的文思,卓异的识见,敏锐的感受,汹涌的和鲜活的语言交织而成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2.
前几年曾经轰轰烈烈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批判的热潮,近年来突然沉寂下去了(其中盖有政治与学术的双重原因),而代之以民族文化传统之弘扬的提倡,但继之而起的一般情形,却亦有令人疑惑之处。其一为非理性倾向的相当浓厚,这主要表现在对《易经》、道书等的片面研究,以至专门走入气功乃至算命、相术一路,似乎中国文化之精髓尽在于此了,甚至孟子为一气功大师(因其提倡“养吾浩然之气”),《老》、《庄》尤为卓越的气功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扇透视历史风云的窗口。这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忠实记录。由张兵撰写的《章太炎传》,八章,22万余字,1998年2月北京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章太炎传》史料翔实可靠,章节安排曲折生动,语言自然流畅,是一本值的一读的好书。人物传记,既可以侧重勾勒作者... 相似文献
4.
从19世纪中期以后至20世纪初期,由于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等原因,导致了形而上学的美学体系为经验主义的研究所取代的趋势。康德、黑格尔博大精深的美学体系的严整性不见了。各种“自下而上”的美学方法纷沓至来。出现了诸多的美学分支与美学流派,没有人再过问美学的整体性。于是,继古典美学的系统化之后,当代美学又需要新的系统化。美学需要新的系统化的第二层意义是就美学体系自身的系统性而言,也就是在摆脱旧的方法论(如线性因果决定论,分析综合法、静态分析法等)之后,在进行多学科、多层次、 相似文献
5.
中国资本主义史是中国经济史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历来受到经济学界暨历史学界的普遍关注。5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曾就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形成、宫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等重大理论问题展开过热烈的讨论,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其中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成果最多,吴承明先生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一书即集其大成之作。但纵观 相似文献
6.
田登高同志的《十月的汇报》是他立足于他所熟悉的生活土壤,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短快活的政论体裁,把对新闻工作的真知灼见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全部奉献给读者。《十月的汇报》这部文集中的新闻评论,新闻业务文章,如《党报在任何时候都要同党保持一致》,由于有思想高度,因而抓住了新闻工作最本质的政治方向问题;又由于文章有理论高度,因而对这些问题作了透彻的分析。这部文集对树立无产阶级的新闻观点,加强队伍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十月的汇报》中,散文的篇幅不多,但它熔情、理、事于一炉。情随景迁,真挚深沉。如《早市观鱼》就鲜明地 相似文献
7.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同志所作《出发归来记》,是四十多年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总结。这是一篇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文献,它精辟地论述了我们共产党人对于调查研究的基本态度、基本方法,今天读来仍然有很大现实意义。共产党员的终身事业张闻天同志在《出发归来记》中指出:“接触实际,联系群众,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终身事业”,他就是这样的楷模。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不久党中央又发布了关于加强调查研究工作的决定。当时,作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兼中央宣传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5,(0)
<正>在专注于书写精英男性的古代史学中,女性群体一直处于被忽略的地方,女性群体被称为是"失语"的群体。而见于正史中的女性形象,又大多是男性用于对女性的教化而记录,因而她们的历史,也往往被认为是由男性构建出的历史。由此,中国古代的女子在历史上的真实样貌,被盖上了层层神秘的面纱。20世纪初,由于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增强和西方史学由传统史学向新史学的转变,历史 相似文献
9.
朱新天博士的新著《印度教万神殿艺术——印度王后井探秘》,是她近20年来苦心研究印度艺术的结晶。该书已分别以中、英、法三种文字同时出版,在国际印度艺术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德福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1):105-109
对许多文人来说,“乡村”是一个凝结着乡愁的难舍的梦,那里窖藏着陈年的记忆,是回响在工业文明巨大的机器轰鸣之外的一曲田园牧歌。《乡村社会关键词》这本书似乎并不适合他们看,那些切肤的真实恐会惊醒这梦像,使人叹息“田园将芜,魂归何处”。 相似文献
11.
对长篇小说《狼坝》在创作视角、性爱与人性描写、民俗风情展示三方面的创作特点进行了评论,揭示了小说浓郁的“民间意识”和作者新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2.
<正> [舒敏报道] 为贯彻“双百”方针、繁荣学术研究,北京市文艺学会于7月21日举行座谈会,专门讨论了北京市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张惠仁的新著《水浒与施耐庵研究》。张惠仁多年来从事《水浒》研究,尤其是对“施耐庵之谜”进行了深入、不懈的探索,引起专家学者的注目。该书新近由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冯其庸、历史学家常征分别为此书写了序言。关于《水浒》的作者“施耐庵问题”, 相似文献
13.
袁崇焕研究的丰硕成果──读阎崇年著《袁崇焕研究论集》(港)刘健明在过去十多年来,袁崇焕的研究在海内外有长足的进展,这一方面是学术风气日趋活跃,研究袁崇焕的课题拓宽范围,其涵盖面包括总论、传记、政治、军事、经济、党争、斩毛、议和、死因、诗文、籍贯、家系... 相似文献
14.
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在比较民俗学的微观研究领域中是千真万确的。研究者们常常在地域民俗的相互比较中,找到大量风俗的变异现象,用来探索民俗文化发展流变的轨迹。但是,这种变异现象,在民俗传承的宏观领域中,又常常受到历史文化源流的制约,形成大量同源、同形态、同意义的民俗,成为民俗流变的根基。从广泛的民俗文化圈观察,同质民俗是基础,多种变异是形式,这在比较民俗学的宏观 相似文献
15.
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认识人类———读李著《性与法》丁守和《性与法》一书从性别分层的角度入手,论及历史和社会,为我们认识人类自身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作者研究的出发点不是由既已给定的概念组成的价值观体系,而是一种人类社会的历史存在。以这种历史存在为对象,...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不仅回答了当时革命文艺运动中提出的现实问题,而且科学地揭示了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四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毛泽东同志的论断是正确的,是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它的基本原则,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仍然有着指导意义。(一) 文艺的源泉是什么?这是文艺思想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唯心主义者认为,文艺是精神的产物。例如,黑格尔就把文艺视为思维发展的结果;泰纳把文艺说成是心理话动的产物;斯宾塞和格罗塞则主张文艺产生于游戏;还有的甚至把文艺的产生同巫术、宗教联系起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他们的说法不同,但都否定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此作了正确的回答。他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 相似文献
17.
摧残人性的宦官制度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虽然古代世界如希腊、罗马、埃及、土耳其、朝鲜等国都曾有过役使残阔人的历史,但就人数众多、时间长远、规范完备、制度严密而言,中国在世界上则是绝无仅有的。这一特殊的热点现象引起许多人的兴趣,目前专门描绘宦官阴险毒辣、淫秽奢靡、篡政害国、蠹民为烈等方面的书层出不穷,有些甚至在“可读性”名义下过分渲染残阉人的性饥饿、性荒诞、性变态,但真正侧重于考证论析、系统总结的纯学术著作很不多见,尤其是将人性毁灭与制度典章结合起来的历史专著尚无一本。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余华青先生集数年之功,终于推出了一部洋洋40万字的大著《中国宦官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版),弥补了这一学术 相似文献
18.
曲英杰先生所著《先秦都城复原研究》一书最近已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25万余字,另附古城址勘测复原示意图20余幅。此书旨在对《史记》所载先秦时期王及诸侯国都城的复原等问题予以全面系统的考述,立意新颖,史料详实,考辨精当,许多见解发前人之所未发,而皆有理有据,求准求实,不做空疏之论,堪称是古城复原研究方面的一部力作。古城复原是一项极的意义的研究课题。著者在此书的序言中写道:“面临着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趋势,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起历史上城市的起源及其最初的发展,以寻求古代城市与现代城市的联系;并且已越来越不满足于仅仅从总体上进行概括研究,而是希望尽可能地使历史上 相似文献
19.
1978年以后,魏明安先生以多病之身,利用给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授课指导之余,勤奋耕耘,精心钻研,撰写并发表了四十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受到学术界的喷渍称赏,赢得了一致好评。最近,黄山书社出版了他的论文选集《中国古代文学论丛》,收入22篇计35万字,从中可以反映出魏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力和扎实严谨的学风。 相似文献
20.
八仙故事流传千年,无论佛教、道教还是民间文学、作家文学,都无一例外地涉及过这个群体,甚至在民俗习惯上也不无联系。八仙本是道教神仙团体,因其在民间影响甚广,使得八仙故事不再仅仅存在于道教故事系统中,而是进入了民间传说、文人创作、民俗活动甚至进入了佛教视野,引起佛道之间的争衡,由此而流传下来的八仙故事系统在文化内涵上不仅更加丰富而且更加复杂。不仅如此,有关八仙的表现形式也涵盖了方方面面,从诗歌、小说到戏曲、美术,无不反映着八仙这一神仙团体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八仙这一故事系统就必然要跨越宗教、文学、民俗、图像等领域而形成了非常复杂的故事系统。而对这一故事系统的清理,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