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管理现代化的全面推进,管理价值观问题日益凸现出来。研究管理价值观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是管理实践提出的紧迫要求。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管理价值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研究得还不充分,缺乏系统性,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也不强。要深入研究管理价值观需要回答管理与价值、价值观的关系、管理价值观的结构和分析框架等基本问题,系统分析现代管理的价值观念及其转型,对我国管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管理价值观建设提出建设性对策。  相似文献   

2.
20世纪 30年代 ,知识界对中国如何走向现代化这一问题有诸多争论 ,《大公报》坚持提倡中国走工业化、科学化进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工业化是通过发展科学事业来实现的。提倡科学、信仰科学 ,不能只是急功近利地学习西方科学知识与技术 ,而是要学习西方人信仰真理、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只有树立起科学文化的价值观 ,中国才能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道世界性难题.从国际比较看,世界各国和地区都经历过农民不平等参与和不能分享现代化的过程,只是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有所不同.在当代中国,农民的平等参与和共同分享是一个突出问题.第一次工业化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第二次工业化及其城镇化进程出现的是城乡差距.当今正处于现代化中期,特别需要从权利、条件和能力三个方面重视农民对现代化进程的平等参与,从均等享有和特殊保护两个方面促使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相似文献   

4.
康有为提出"天欲人理"说对宋儒"天理人欲"说予以反驳.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传统"理欲之辩"作出新的诠释表征了近代价值观的变革.康有为对欲望的肯定是建立在价值观变革和现代化进程双重基础之上的.从价值观变革看,针对宋明儒学过度压制人的感性欲望,康有为高度肯定了人的欲望的合理性,其近代启蒙意义不可抹杀;从现实生活看,近代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的物质进步为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浙江的现代化进程与发展模式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经济现代化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核心内容。以市场化为特征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是推动浙江经济近二十年来高速增长的最大动力。工业化和城市化是这一资源配置优化动态过程的两个主要表现。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浙江经济发展模式,是浙东北地区与浙东南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相互交融的结果;而“温州模式”是其典型代表,也是中国现阶段一个最富生命力和最有前途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是当前浙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理顺企业、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一词在理论研究中有多种表述:①现代化指在近现代经济上落后的国家通过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②现代化就是工业化。③现代化是从科学技术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急剧变化过程的统称。④现代化是人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如何化解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一大难题.对此,漆向东、徐永新、刘利仄等在其新著<中国农民非农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中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该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创新精神为支撑,揭示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大部分农民走向非农化的深层次矛盾,为现阶段科学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独到见解,富有特色.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实现经济的现代化,工业化是必由之路。而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外商直接投资(FDI)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文章主要对FDI利用规模问题进行讨论,并且利用回归模型确定出新疆"十二五"期间FDI利用规模目标。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现状与未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工业化进程》课题组确定的工业化水平评价体系,研究了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工业发展历史与现状,对改革开放后该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工业化水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评价。本文认为,长三角工业化从总体上已经进入后期阶段,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基本完成工业化基础上加快推进工业的现代化。当然,长三角地区工业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中国最主流的价值趋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从实践层面出发,在党的领导下,建国以来我们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否定传统价值观念寻找新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过程;第二个阶段是开放式的选择适合当代中国,特别是有利于改革开放的价值观念的过程;第三个阶段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逐步形成;第四个阶段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普及与践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工业化的任务不完成 ,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过程中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将马列主义的工业化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系统论述了为什么要实现中国工业化和如何实现中国工业化的问题 ,形成了完整的工业化思想体系。毛泽东工业化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集中回答了中国如何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的历史性课题。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今天 ,我们重新回顾毛泽东关于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重要思想 ,对中国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完成工业化的艰巨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贡献大小薪酬不一样”充分体现了业绩和贡献观、利益和分配观上的创新,给大庆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新的内容,让人更清楚地认识到自我价值,并且更尊重自我价值。 “贡献大小薪酬不一样”: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 任何一种价值观都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它的形成,必然对一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活动和经济运行的内在本质要求在价值上作出的判断与评价。它是文化理念的核心基础,也是人们行为方式的精神支柱。“四个不一样”的提出,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正是这一必然,要求人们必须更新价值观念,抛弃旧的价值观念的束缚,确立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贡献大小薪酬不一样”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念更新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个民族在她的现代化的进程中都会抛弃一些旧的传统观念而代之以新的,适应时代的价值观念,深圳就是这样一个缩影。现代化为科学技术在全世界的广泛应用将使世界各民族具有越来越多共同的价值观念,深圳人的新观点就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作为区别于西方现代化发展的中国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危机,以及由于人与自然关系失衡所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与本质特征。通过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政治主张上与西方生态现代化截然不同,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历史语境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超越西方生态现代化的理论形态和实践范本。中国式现代化集全党意志、集国家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永续发展,就是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5.
<正> 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涵意,首先就是实现工业化。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与进程直接决定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与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特殊性。中国是在一个经济与文化都十分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大农业国里,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通过人民民主专政开始建立自己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关系基础的。也就是说,历史与国情的基本事实把中国的工业化摆到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基础与起点上,从而构成了中国工业化的基本特征。具体地说,这一基本特征表现为:一是中国工业化的最初物质技术基础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由于没收了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固定资产80%的官僚资本为国有资产,银行也转归国家所有,这样巨大的经济力量集中到人民和国家手里,就为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建立了主体力量和前进基地;二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确立,为中国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社会主义的环境系统。中国实现工业化,既不可能再走资本  相似文献   

16.
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研究探讨新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党员干部价值观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以期在全社会倡导、强化主导性的价值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些浅见。一所谓价值,是客体在主客体关系中对主体发生效用的属性。价值观则是对价值标准的评判和价值取向的认定。价值观形成后,支配着主体评判客观事物的标准;它的原则及其方法是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使客体满足主体利益和需要过程中遵循的指导思想。价值观与世界观密切相关,世界观决定价值观;反过来,价值观也影响世界观;…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牧区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牧区传统的游牧业发展为定居畜牧业之后,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根本的改变,牧区的现代化—工业化进程中又出现了脱离原有生产基础等问题,与此同时,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又在发生变化,某些领域的变化甚至超出了正常发展的极限,走向了一种变异式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也称城市化)这一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其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省长期以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这对我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近年来,省政府积极支持和组织省有关部门进行多学科的研究与规划,并完成了一些初步成果。本文是在前段工作基础上,通过对我省城镇化进程的基本特点、存在问题与矛盾的揭示,提出合理、有序推进我省城镇化进程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民工再社会化进程中的教育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中的再社会化问题以及再社会化进程中的教育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笔者在大量调查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对农民工再教育的问题研究,建议建立农民工再教育制度,实施农民工再教育工程,将农民工再教育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真正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使其顺利地完成从农民向城市市民的转化,从而加快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须从创新价值观入手,使亿万农民形成适应社会变革需求的、全新的现代化品质与内涵的价值观念体系,进而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调查显示,处于传统与现代交融之中的当代农村,保留了鲜明的乡土特色、血地两缘、差序格局的传统乡村社会特征,农民价值观也呈现出游离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多元化特征,如何整合传统资源的积极价值,塑造适应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民价值观,推动广大农村由相对落后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全方位社会变革并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