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高度评价与赞扬"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的伟大,鲁迅的硬骨头精神,集中表现在他终其一生,为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解放,始终不渝地在马克思  相似文献   

2.
鲁迅著作中的日语外来词选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先生于一九○二年至一九○九年在日本留学,现代日语对鲁迅有着较深刻的影响.在他的各类作品中,字里行间往往使用着一些现代日语的词语.这些词语中的相当一部分跟现代汉语的词语在写法上或相同或相似,但意义和用法上有或大或小的差别.因为这些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查不到的,所以有必要作些解释工作,以便有助于阅读和研究鲁迅著作.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学史上,使用笔名最多的作家当首推鲁迅先生。频繁地更换笔名,完全是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是一种斗争艺术。鲁迅一生使用过的150多个笔名体现了他的韧性作战精神,同时也深刻地展示了鲁迅与敌斗争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5.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阿张、周樟寿、豫山、周树人,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张之洞来访,于是其祖父以所遇为孙子取名“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山”。鲁迅7岁进私塾就以此为名。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鲁迅便请祖父改名,后改为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周椒生本人在水师学堂做官,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认为本族…  相似文献   

6.
鲁迅笔名研究是鲁迅作品研究和鲁迅思想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本文研究了鲁迅笔名的修辞艺术的特点、规律及其杂文式的语言风格;并从修辞学的角度,结合语义学的方法和鲁迅作品的内容、时代背景,将鲁迅作品全部笔名(共129个)中的126个的涵义作了诠释,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一部分鲁迅笔名的涵义作了更深入的探讨和更确切的考证  相似文献   

7.
论鲁迅笔名的修辞艺术(续)谭桂声二、鲁迅笔名衍变的修辞艺术从个人已有的名字出发,对其字形、语音、语义、语法等要素加以变换而衍生新名,这是人们重新命名的一个规律。鲁迅把修辞手法作为笔名再生产的艺术手段,即通过对先前笔名或他本人的名号加以艺术的变换而衍生...  相似文献   

8.
新蔡竹简选释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河南省新蔡县葛陵楚墓所出 1 50 0枚竹简 ,2 0 0 3年 1 0月正式发表 ,这是近年楚简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本文选择其中若干问题予以讨论。例如 :楚人最初居于丹淅流域的均州 ,而后向西向南开拓疆土 ;通过若干地名的系联 ,反映楚、赵联盟与齐、魏、卫联盟的一次战争 ;以及若干卜筮和遣册的专用术语等等。凡此种种 ,或印证典籍记载 ,或补典籍之阙 ,对楚文化乃至先秦史的研究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唐宋词选释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太原人,徒下邦。贞元中进士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初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后对殿中论执强鲠,罢拜左赞善大夫,贬为江州司马,徙忠州刺史,入为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转中书舍人,出刺杭州,复刺苏州。文宗立,拜河南尹,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赠尚书右仆射。自号醉吟先生,又号香山居士。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相似文献   

10.
宋代笔记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是研究宋代语言的重要资料。文章选取《汉语大词典》未收的词条豢安烨奕冢穴友狎荡游叙谢劾牍嘿自荡柝曲避讥薄悖骂兢惕色缴等进行考释,以有助于宋代笔记的词汇研究和相关辞书的编纂修订。  相似文献   

11.
讽武、韦、太平、安乐谣(7则) 当有女武王者。 红绿复裙长,千里万里闻香。 桑条韦也,女时韦也,乐! 天子嫁女,皇后娶妇。 黄(牛孛)犊子挽紖断,两足踏地蹊(麻需)断,城南黄(牛孛)犊子韦。 姚宋为相,邪不如正;太平用事,正不如邪。  相似文献   

12.
夏首之南有人焉,日涓蜀梁。其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 (《荀子·解蔽》) 注释:①夏首,夏水口。夏,夏水,在湖北②宵,晚上。③比,等到。 译文: 夏水口南边有一个叫涓蜀梁的人,这个人既愚蠢,而且胆子又小,一天,他在有月光的夜晚行走,一低头,看见自己的影子,以为是鬼伏在地上;再一抬头,又看见自己的头发,以为是有个站着的妖怪在跟着他,他吓得转过身来就跑,到了家中,上气不接下气被吓死了。  相似文献   

13.
宋代笔记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是研究宋代语言的重要资料。文章选取《汉语大词典》未收的词条“豢安”“烨奕”“冢穴”“友狎”“荡游”“叙谢”“劾牍”“嘿自”“荡柝”“曲避”“讥薄”“悖骂”“兢惕”“色缴”等进行考释,以有助于宋代笔记的词汇研究和相关辞书的编纂修订。  相似文献   

14.
四、政治 [石牌制]广西大瑶山的一种特殊的政治组织形式。这种制度产生于明代前期,最后结束于一九四○年,长达数百年之久。“石牌”一辞有着政权的含意,但却不是国家政权。石牌组织有大有小,最大的是《三十六瑶七十二村大石牌》,它包括整个大瑶山的茶山瑶、坳瑶和花蓝瑶三个族系的所有村庄在内,最小的是一个村的石牌。每一个石牌  相似文献   

15.
一、族称 [三苗]古族名,该族活动于长江中游的鄂、湘、赣等省。据《吕氏春秋·召类》、《山海经注》、《墨子》、《史记·五帝本纪》等典籍载,在我国父系氏族公社的末期,三苗曾与以尧、舜、禹为首的部落联盟发生长期战争,终因力量悬殊而  相似文献   

16.
《祖堂集》二十卷,南唐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师所编语录汇集,长期失传,八十年代初才由日本传网国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禅宗史资料之一。《祖堂集》比较接近五代时期口语,是研究唐五代语言的宝贵资料。日本学者太田辰夫的《中国语历史文法》和志村良治的《中国中世语法研究》都引用了《祖堂集》中的大量例证。①国内学者也作了一些研究,蒋绍愚先生就诠释过其中的一部分词语。②本文也对《祖堂集》中的“了”、“造”、“若子”、“取”、“好”等几个词语试加解释。了王力先生认为,“了”字最初是动词,是终了、了结的意思,这种“了”字东汉时代出现。到了南唐以后,逐步发展为形尾“了”。发展为形尾的标志是,“了”紧贴着动词而且放在宾语的前面,五代大概是形尾“了”开始出现的时期。③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荣县有悠久的历史,又有较为封闭的环境,较好地保存了方言原貌.文章选取了当地方言中的部分古词语进行解释,所选词语均为《四川方言词典》《重庆方言词典》未收或虽收而未尽完备者,以帮助我们分析语言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明本潮州戏文五种》中部分词语,排比用例,归纳语义,并引用有关资料互相印证,对正确释读戏文,对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的语言,如罗常培、吕叔湘两先生所指出,总起来说是北方话,但又带着地方色彩。据笔者考察,《红楼梦》语言的地方色彩突出地表现在书中有不少下江官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现象。这里的下江官话,指扬州、南京一带的方言。据粗略统计,《红楼梦》里的扬州话、南京话有一百五十多例(频率不计)。下面摘取出一部分,就现代的扬州话、南京话加以解释、说明。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