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劼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是史诗性的作品。这三部连续性的历史长篇小说,其结构受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的影响,创作方法却是民族式的──情节完整、故事性强、人物鲜明。对这样融古今中西为一体的、具有文学和历史双重价值的优秀之作应该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代,中国古典传记文学中的自传摆脱了传统史传文学的巨大压力,以独立的文体形式出现在文学创作的舞台上.论文本着文本研究的基本方法,以文体观念为基本出发点,在文中首先对中国古典传记文学分类作以梳理,明确了中国古典自传的内涵及外延;其次对"自传"这一概念作以历史的追溯,分析了魏晋自传的文体特征及发展状况;最后对魏晋自传的文体文风两方面作以深入剖析,确定了魏晋自传的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总之魏晋"自传"在文体上已经独立,并趋向统一;魏晋"自传"是后世自传文学的典范,他规定着中国古典自传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3.
海外著名女作家聂华苓在她的新著《三生三世》一书中,专门辟出一个章节"一束玫瑰花",是谈殷海光的。聂华苓这个名字,许多读者是从她的《千山外,水长流》、《桑青和桃红》中熟知的。这本《三生三世》是一部完全个人的亲历历史,是一个在大陆生活二十四年,台湾十五年,美国爱荷华三十八年至今的女作家的历史,无怪乎聂华苓慨叹自己好像活了三辈子,自传里以一个女性细腻敏感的笔触,来向读者展示她眼中的殷海光。  相似文献   

4.
法国作家马尔罗的小说<人的命运>描述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和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这一时期的中国大革命.在中国,以文学为武器的革命家茅盾,也以1926--1927年革命高潮到落潮为题材写了<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小说隐蔽地表达出茅盾本人对大革命的反思和总结.两个不同国度的作家都用不同的角度及方式再现了同一题材--1927年中国大革命.从两部小说出发,以小说中人物的生存状态为基点,探讨分析法国人和中国人眼中的中国大革命及其对革命看法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文化、精神心理和文艺美学角度看,宋玉<高唐>、<神女>二赋中的巫山神女这一神话传说,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具有"开人神爱恋之先"、"肇梦恋文学之端"、"曲尽女性美的第一篇"三个方面的开创地位和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该文考察了王国维从<文学小言>到<人间词话>再到<人间词话选>中关于"三种境界"说的历史演变,辨明他对言说对象不断调整和拓展的过程.在对王国维所引3首词原词词心词境考索的基础上,揭示它从渐修以至顿悟的逻辑关系和立足于诗人人格锻造的人文精神实质.由"三种境界"的理论内涵,可以贯通王国维构建的境界体系."三种境界"说的形成不仅与西方叔本华、尼采、康德哲学思想有关,而且它以文学话语来建立人文理论的方式,也与王国维特殊的个人"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自传主题表达的是与人格相关的个人历史,《范爱农》的悼亡主题下就隐藏着自传主题。从《哀范君三章》(1912)到《范爱农》(1926)的诗学转换暗示了鲁迅以自我表达为重心的写作动机,《范爱农》与《狗·猫·鼠》《尼采自传》的结构呼应则显示了鲁迅以自我命运与性格的自传性写作动机,厦门的写作语境则显示了以“坟”为核心意象的包含着死亡与新生的吊诡心理机制,而《范爱农》在“真实与诗”之间的互动显明了“性格即命运”的自传主题。围绕《范爱农》文本及其周边的考察,揭示了鲁迅将它作为《朝花夕拾》终篇的核心意图——思考性格、命运、抗命运等自传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周清泉《文学考古》第二、三部于2014年1月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周清泉先生享年83岁,是原成都大学中文系退休教师。《文字考古》第一部已于2003年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分"卷一原生考(倪论)"、"卷二森林考""卷三木母考"共三章节,约65万字。  相似文献   

9.
《图说中国文化基础》一书内涵广博,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等诸多门类,全面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起与发展;该书特色鲜明,是一部融学术性、趣味性、审美性、普适性为一体的中国文化基础读本。  相似文献   

10.
以《忏悔录》为代表的卢梭的自传作品 ,被公认为现代自传文学的鼻祖。对这类作品 ,卢梭竭力强调它是完全真实的 ;自这类作品被介绍到中国以来 ,它的真实性也一直受到人们的信赖和赞扬。然而自传文学就其特性而言不可能达到完全的真实 ,这一根本问题也是从卢梭那里就开始出现了。本文从细节的分析入手 ,进而在重大环节上展开 ,揭示了卢梭自传中的“诗化”现象 ,并探究了它的个人与社会原因 ,从而也从一般意义上对自传文学的真实性的限度问题作了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自传长期以来地位难定,它属历史还是文学?是写实还是可以虚构?对这些问题理论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对后现代派理论家来说,自传不是一个分割的体裁,自传与虚构、历史与文学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不清了。德国文学巨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的自传作品《剥洋葱》是后现代派语境中一个典型例子。这部自传是文学还是历史?是虚构还是事实?文本具有哪些后现代自传的特征?论文通过剖析文本试图对这些问题予以解答。  相似文献   

12.
木帆船时代,海南潭门与文昌渔民是三沙海域的主要开发者.他们经过千百年的实践总结并形成了纸质文献《更路簿》.但《更路簿》的使用离不开航海过程渔民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的物候观察,以及人文习俗.木帆船时代,如果没有渔民世代累积和口头传承的物候定位,《更路簿》在耕海和贸易中的"导航"功用就不可能实现.物候定位与《更路簿》、"斗台风"等构成了海南渔民开发三沙海域的主要航海技艺.海南渔民开发三沙海域的航海技艺是三沙历史文化的灵魂.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方汉文教授的新著《比较文明学》(五卷本)进行了评析。认为这部著作直接对话当代西方学者,提出了"文明融新"的理念,为国家文明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于人类文明未来的神学与俗世的理想国设计方案、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和黑暗时代三种预言,《比较文明学》也进行了富有学理性的析辩与点评,并且基于中国传统典籍《易经》和儒学思想,论述全球化时代多元文明"融新"的理论基础。最后,《比较文明学》将中国文明复兴中的"协和万邦"置于东西方文明在历史、文学、哲学和人类学方面的差异与同一之中,采取横切入不同文明的相对应层面进行比较和阐释,建构了文明学的中国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在其非虚构小说《事实》、《欺骗》、《遗产》和《夏洛克的行动》出版之前,菲利普·罗斯就被外界贴上了自传作家的标签.虽然他曾数次公开否认其作品与个人生活的关系,但收效甚微.随着20世纪非虚构小说创作的兴起,罗斯将计就计借助这种集“虚构”和“写实”于一体的文学形式创作作品.但以往批判罗斯作品“自传性”的外界在“自传”性强的非虚构类作品中却迷失了.这是他的两种自传性策略所致,即自传之于现实的真假和身份之于作者的虚实两种写作策略.无论如何,罗斯这种以坦诚的姿态满足和回应长期以来外界对其作品“自传性”的窥探的方式是其创作的转折,同时也展现了其自传性写作策略上的成熟.  相似文献   

15.
现当代美国长篇诗歌创作艺术的核心是抒情性与史诗性兼容并蓄。诗人们强调个人与民族之间的血肉关系,往往透过个人的眼睛放眼整个民族与时代,置个人的情感于时代精神之中,融抒情式的灵感与史诗般的抱负为一体。研读查尔斯·奥尔森的《投射诗》、《人类宇宙》等诗学论著及其长篇诗歌《马克西姆斯诗篇》,不仅有助于理解现当代美国诗歌与诗学理论,而且为更深刻地把握现当代美国社会的文化语境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明清小说研究>是贾三强教授新近推出的一部著作,汇集了他近年来在教学与科研中所累积的成果.全书分为9章,各章独立,自<三国演义>而始,至<红楼梦>而终,分别细致而深入地探讨了9部最具影响力的明清小说作品.此书既广采诸家之长,又能够独出新意,富有学术创造性,融义理、考据、词章于一体,是明清小说研究之林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7.
哈金的长篇小说《南京安魂曲》,依托战士魏特林个人的真实经历,重构了侵华战争背景下,日军发动南京大屠杀导致的集体的历史记忆。作为一部战争史诗,《南京安魂曲》利用文学反映历史,再通过历史折射现实,实现文学与历史的交错共生,赋予历史以文学价值。本文采用新历史主义的视角,深入解读作者以文本的方式再现和延伸南京大屠杀那段几乎被尘封的战争记忆。立足文本的历史性、历史的文本性与战争历史的文学反思,全面阐释哈金力图通过文本挖掘真相、厘清记忆的深层内涵,为漠视罪行的"凶手"及漠然处之的"受害者"敲响一记警钟。  相似文献   

18.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杰作,他为世界文学和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觉醒做出了独特贡献,并产生了深远影响.莫言深受马尔克斯的影响,《蛙》是他历经四载潜心而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将人性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大背景下的转变深刻地挖掘出来.两位作家的作品虽然存在诸多不同,但有不少相似之处.两部作品的互文性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以地域性特征为基础的写作手法、以个人-民族式表现生活的层次手法、生殖崇拜、尊重女性、悲剧色彩和"时代-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19.
报纸副刊是文学与传媒结合的产物,兼具了文学与传媒的双重特点.台湾<联合报>副刊继承与发扬中国报纸副刊"名家办刊"与"文学摇篮"这两大文学传统,在传播的空间构建想像的文学社群,用传播的方式培育时代的文学新锐,并在50年风云变幻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从"文学的伊甸园",到"启蒙的前沿阵地",再到"精致的文学堡垒".其主编从"文学的园丁",到"媒体英雄",再到"新文学的守门人".<联合报>副刊不仅折射出台湾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也为世人留下了文学与传媒互动关系的经典个案.  相似文献   

20.
时隔17年后读作家出版社2009年7月版<废都>,因为没有了框框的诱惑和刺激,使人更感到了其天、地、人一体的浑然天成,社会、历史、时代,民俗、风情、文化、人性的博大和深厚,贾平凹式的汉语言叙事艺术的炉火纯青,端的是一部繁华年代的盛世危言,一部毫无疑问的"传世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