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承耕 《船山学刊》1991,(1):105-111
船山晚年的诗,指他六十岁以后写的诗,主要收集在《七十自定稿》和《姜斋诗分体稿》。其时正值所谓康熙盛世,清政府已彻底平定三藩之乱,又统一了台湾,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些切实的适宜的措施。清朝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思想统治也得到了空前的加强。船山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政治思想家。他不仅具有诗人的激情和灵感。  相似文献   

2.
陈曦 《学术探索》2006,(5):93-97
以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寻甸、武定二府土司叛乱为始,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为止,连年战乱,云南的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屯田这一容易实现并行之有效的方式遂成为清朝统治势力深入云南、巩固西南边疆的历史选择。本文通过考察清朝在滇西、滇东北等地屯田的情况,全面论述了屯田在发展云南社会经济、巩固西南边疆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及屯田与移民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3.
康熙一生,平定“三藩”,统一台湾,抗击沙俄侵略,征讨噶尔丹叛乱,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做出了很大贡献。而他的征战筹边诗即真实地反映了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代表着康熙帝诗歌的最高成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学遗产。这对于认识康熙带的文韬武略和进步思想、认识全国各族人民为正义事业而团结一致、英勇斗争的献身精神,都有重要意义。康熙帝又是“北方诗派”的一名特殊诗人,他的诗歌除了具有“北方诗派”的共同特征外,又有其独特风貌和内在风骨。  相似文献   

4.
乾隆二十四年 (175 9) ,清朝统一新疆 ,结束了准噶尔贵族的暴虐统治及其发动的掠夺战争 ,结束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的和卓政权 ,废除了阿奇木伯克的封建世袭制度 ,保持了新疆境内政治局面、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特别是在民族、宗教问题上 ,清政府从“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政策出发 ,根据新疆的历史与统一后的现状对伊斯兰教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定 ,这些政策规定是清政府理藩政策的具体组成部分之一 ,其总的目的在于“旷旷然更始而不惊 ,靡然向风而自化”。① 以图维护和巩固清帝国“大一统之规”。概括起来 ,清政府…  相似文献   

5.
要了解康熙对喇嘛教的政策,当然先要了解康熙其人和当时的历史背景。 康熙(爱新觉罗·玄烨)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较有作为的皇帝。他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继承其父顺治成为紫禁城的主人,是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代君主。他实际当皇帝六十二年,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才辞世而长眠。 康熙六年(1667年),他以十三岁幼龄亲自执掌朝政。当时,全国规模的明末清初农民大起义虽然已经基本结束,但刚刚从襁褓中站立起来的清朝政权,依然困难重重,百废待举。为了进一步巩固爱新觉罗王朝的政权和加强国家的统一,他开始了长期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贾谊经济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秦汉时期,贾谊(前200-前168年)是一代名人。在短短的一生中,他不仅在政治和文学上大有作为,而且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工作也十分关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经济思想。贾谊的经济思想是在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封建政权进一步确立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他所处的历史时代的产物,集中反映了地主阶级对巩固和加强封建国家权力的要求。贾谊活动于汉文帝初年。这时西汉王朝已初步确立了统一的封建政权,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社会上开始出现了“衣食滋殖”①的景象。  相似文献   

7.
<正> 广东是南明抗清势力的活动地盘,顺治三年(1646)、六年(1649)清军两度入粤,两军反复争夺,骚扰侵害遍及全境,尤以清军烧杀屠城的暴行,破坏特甚。及南明残余势力被次第消灭,又有康熙元年(1662)、三年(1664)广东沿海二十八个州县“迁界”之祸,“尽夷其地,空其人”,前后两次数百万迁界难民流离失所,抛荒田地531万多亩,遭受了广东有史以来一场浩劫。康熙十五、十六年(1676、1677)尚藩叛乱,广东仍处于兵戈扰攘之中。经过清初三十余年一连串的破坏,地方残破,城乡凋敝,人民死亡流散,田地大量荒芜,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摧残。直至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和统一台湾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安定社会秩序,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广东实行复界,还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赵良栋,字擎宇,又一字西华,宁夏人。他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卒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终年七十七岁。赵良栋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明末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四起、边地警报频传的动乱时代。他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戎马生涯之时,正是清朝入主中原完成并巩固统一大业之际。赵良栋置身清初统一全国的斗争,参加了许多重大战役,对统一事业贡献了一份力量;尤其是参与平定“三藩之乱”,更是功勋卓著,为巩固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拟对赵良栋的一生,尤其是在平定“三藩之乱”中的主要活动及其作用作一述论。  相似文献   

9.
清朝上接明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在康熙、雍正和乾隆初年,封建经济有了发展和繁荣,在这个基础上建成了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强盛统一的封建国家,对此后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且这个朝代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来看,都呈现了不同于过去历史朝代的特点。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又成为我国近代史的起点。我们在研究近代史中,许多重要问题都要联系到鸦片战争以前的清代历史。因此,如何评价清朝,以及如何阐述在这个朝代所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问题,特别是如何看待这个朝代的许多历史人物,在辛亥革命后五十年的今天,已成为我国史学界的一项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0.
清代前期开海设关的历史地位与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宣布开海设关,至鸦片战争前夕,历经约一个半世纪。这是中国历史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段历史错综复杂。如何认识清代前期闭关与开关的实际状况?清代前期开海设关有何成就、有何教训?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讨。一、清代前期开海设关的社会历史条件清代的开海设关,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各种内部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国内因素而言,清代前期具备了如下有利条件。第一、国家统一是开海设关的直接推动力。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继平定三藩之乱之后,在强大武力征伐之下,台湾郑氏政权降清。清朝统…  相似文献   

11.
清朝逐步统一中原和边疆民族地区,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形成了“直省—藩部”二元并存的疆域结构。长城沿线直省地区在清朝完成统一之前是守御京师和内地的前沿,在统一进程中是清朝统一边疆民族地区的依托,在实现大一统之后则是清朝经略边疆民族地区的支撑。长城沿线直省地区从军事、行政、后勤等多方面对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体现了这一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清朝建立了远比汉唐元更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代前期的诸位皇帝,都积极经营西北边疆地区,曾对当地社会制度进行过重大改革,无疑对西北以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特别是清朝通过不断完善西北民族地区的法律措施来巩固社会制度改革的成果,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一、清代前期西北边疆地区社会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清代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代表,积极经营西北边疆地区,以消除封建割据势力,统一和巩固边疆,加强中央集权为目标,根据同蒙古族等长期接触的实际政治经验,总结历代中原王朝常败于北…  相似文献   

13.
<正> 桑弘羊经济思想的评价,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方面,他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封建大国中,以体现重商观点的经济政策,挖掘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潜力,有效地解决了汉武帝时期紧迫而复杂的财政问题,并从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了封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又因为他的思想和政策偏重于以封建法制和商业手段维护国家的经济专利,忽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从而使他的政策在推行中给社会带来许多弊病而引起一些人的强烈不满和反对。这种瑕瑜互见的复杂情况,对正确地认识、评价桑弘羊的经济思想带来不少的困难和障碍。然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要求对待各种历史问题,必须根据当时的历史条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在还没有正式形成为近、现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前,尚处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之中.那些曾经在历史上的某一阶段加入中国,后又随历史的变迁而分离出去的少数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应当属于当时中国的一部分.浩罕在被沙俄吞并以前,是当时清朝的一部分,清朝对其拥有主权.所以,19世纪60~70年代,阿古柏在新疆的一系列行为是分裂中国的行为,而不是外国对中国的侵略.  相似文献   

15.
清末“移民实边”对蒙古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以前,保持蒙古社会的封禁状态,是清政府治理蒙古的基本政策。禁止开垦蒙地。限制商业资本的自由活动,是这一政策的重要环节。尤其是禁止开垦牧地,是保持以游牧为基础的蒙古封建领主制所不可缺少的政策。清政府对蒙古实行的这一政策,虽然是从巩固其自身的封建专制统治利益出发而制定的。但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势,在客观上却都起到了巩固国家边防和稳定蒙古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在鸦片战争以前长达二百余年的时期里,蒙古封建主及其武装力量,遵从清胡统治者的约束、调遣,成为清王朝北部边疆不设防的“以蒙古为屏藩”的可靠的同盟军和保证清朝大统一的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6.
清初朝鲜因受传统“华夷大防”思想的影响对清韩宗藩关系持敌视态度,直到康熙初年朝鲜的这一心态仍未发生变化。而以三藩之乱为代表的汉人反清运动又进一步激发了朝鲜的“北伐”情绪,清韩宗藩关系面临崩溃危机。康熙为了巩固、稳定清韩宗藩关系,作出了积极努力。他一方面果断地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另一方面又主动地为改善清韩友好宗藩关系作出了多方努力。正是在康熙为首的清方努力下,朝鲜才放弃了对清国的敌视态度,清韩宗藩关系也获得了新的发展,从而为康乾盛世下清韩特殊宗藩关系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多尔衮是素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本文对其摄政期间的历史功过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指出他加强集权、坚持“混一中国”,尊崇传统的封建文化,推行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措施,为清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初步基础。客观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同时,又指出他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推行民族压迫政策,维护了一些落后东西,造成社会长期动乱不宁。作者认为他有功有过,功大于过,堪称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18.
王力 《西域研究》2012,(1):37-43,142,143
乌什事变是清朝统一新疆初年发生的最具影响力的重大事件,暴露了清朝回疆治理政策的弊端与漏洞。文章综合国内外各种史料,分析叙述了乌什事变的缘由及其经过;并对事变平息后,清政府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补救措施和对回疆治理政策的调整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正> 康熙二十年(1681年),刚在平定“三藩之乱”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浙江布政使司(后又一度调任江西巡抚)李士桢,风尘仆仆地出任广东巡抚.李士桢,字毅可,原东莱都昌(今山东昌邑县)人,本姓姜,于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归旗辽左,继正白旗佐领李西泉,即始姓李.李士桢曾任盐运使、知府、太守、布政使司等职,以善于理财闻名当世,也深得康熙帝的赏识.从康熙二十至二十七年(1681~1688年),李士桢出任广东巡抚,除弊兴利,为清代广东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某些开创性的贡献.研究李士桢抚粤的政绩,有助于我们更具体地考察康熙平定三藩后采取的善后措施和清初广东的社会经济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得以恢复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统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形成和发展演变过程,自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朝时期开始,经历了三千多年,至公元960年宋朝统一以前,统一、分裂,分裂、再统一的形势一直在曲折地向前推进。在各个不同的统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部,各民族之间,乃至同一民族内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并不曾发生带根本性的改变,直到清朝时期,封建中央王朝所采取的民族政策也是一脉相承。而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却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