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语言:语言与言语的张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命题至今仍然是无可置疑的 ,然而 ,对于这一命题的理解却见仁见智。本文试从语言与言语的关系角度剖析文学语言所具有的张力性质 ,对现代西方文论中涉及文学语言的“突出”说和“陌生化”理论进行了探讨 ,认为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 ,是一种驾御语言张力的艺术  相似文献   

2.
文学类型的划分、文类概念的确立以及分类标准的制订必须以文学传统为依托。根据历来批评家积极论证、作家共同践行和读者普遍认同,所谓“文学类型”或“文类”应理解为文学体例的类别,既包括语言形式的体例,又包括题材内容的体例。文学批评推动了文类概念的确立;文学创作是文类发展的开路先锋和不竭动力;文学接受的介入影响着文学类型的再生产。这三者与文学传统之间复杂多变的辩证关系展开了文类发展史上多彩的画面。  相似文献   

3.
文类界限的辩证特征与文学理论的诸多维度息息相关。文类界限与文学接受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作品归属文类的确定是文学接受顺利完成的首要条件之一;文学接受者内化的文类传统对文学接受会形成良性的审美张力场,有助于增强审美感受;文学接受对文类界限的特征具有某种程度的决定作用。文类界限与文学批评的关系表现为:清醒的文类意识是开展有效文学批评的必然要求;文类界限决定着文学批评结论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张力关系;文类界限的态度取决于文学批评的实际目的。以文律曲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亲自实践并成功演示了文类界限不离的一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样例之一;同时,以文律曲对文类界限的态度及其对戏曲创作、审美等方面的不利影响也必须要进行认真批判。  相似文献   

4.
“文学性”的概念具有不确定性。俄国形式主义提出“文学性”概念体现了强烈的学科意识,他们认为文学的本质属性主要体现为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解构主义所界定的“文学性”不是指文学的本质属性,而是一种“大文学性”,是侵入其他非文学领域的文学特性。当然在文学理论的长河中,对于“文学性”的讨论远不止形式主义与解构主义这两家,但是他们分别揭示的深层次的文学理论问题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文学语言的欧化发展,从晚清开始经历了一个由书面语建构到文学作品语言转移的倾向,不断为文学所捕获、赋形,成为了五四文学语言最为显著的外部特征.我们不应绝对以“文言”到“白话”的转换,而应在相当的程度上以“既有传统白话”到“现代白话”的现实嬗变来展开对五四文学语言的描绘,在其中关键的驱动力就是“欧化”.“欧化倾向的五四文学语言”凸现了五四文学语言建构所能达到的精神领域、灵魂探索和诗性空间,展示了五四文学语言建构超越一般书面语变革所达到的话语力量,进而集中彰显了“欧化倾向的五四文学语言”之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以及对中国文学语言现代转型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德里达解构主义的要义即"延异"或能指间差异的自由游戏。基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理论立场,它与生俱来是与文类范畴、文类等级、文类规则等传统相背离的。解构主义文本观取消了文学分类亦即文类范畴本身存在的必要性。同时,在证明文本与文类归属关系的多样性、取消文学独创性和文学本体的存在,从而在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过程中,解构主义又认可了文类的存在。这种复杂矛盾的文类观揭示出解构主义的自我消解性。德里达解构主义在西方文类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以解构主义之眼来审视西方文类理论史,实质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历史。仅因逻各斯中心主义就试图彻底废弃文类范畴、文类等级、文类界限的做法无疑值得商榷。此类问题的存在,无不与解构主义过度张扬的非理性特征密切相连。  相似文献   

7.
王丹 《北方论丛》2014,(2):73-76
20世纪,语言问题日趋成为西方文学研究的核心。而在基于对文学语言的理解所展开的理论实践中,当代文论的语言维度得以形成与嬗变。作为富于自觉问题意识的批评理论类型,不仅从本体论上关注语言内在属性之于文学的关键性,强调审美性是文学媒介的技术延伸;而且还从逻辑与认识论方面研讨文学语言的述行性,分析文学作为文化表意媒介的实践特征,及其对于文学活动关系网络的深层规约。  相似文献   

8.
雅克·德里达是法国当代的结构主义哲学家,文学理论家和符号学家。德里达的理论研究已经形成了当代哲学和文学论争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德里达作为一位哲学本文的读解者,表现了他对于所谓“逻辑中心主义”或“在场的形而上学”的西方哲学传统的批判性说明。他指出:不同的哲学理论和论题不过是同一系统的不同版本而已;尽管我们没法回避这样一个系统,却至少可以通过注意它所寻求抑制的东西来确定它所铸造的思想条件,虽然我们不能带来哲学形而上学的终结,却还是可以确定和倒转它所建立的分类并从内部来完成对它的批判。他对于各种本文的阅读变成了例示分析,一种新的解释实践的典范。这种新的阅读和写作的实践,在文学批评的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德里达是“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之一。这一思潮在当代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都形成了重大的影响。结构主义者集中关注语言和结构的问题。但是,由于结构主义以及它以后的发展并没有构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而是—个以各种方式联结起来的复杂的写作网,也就非常难于对他们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话语权力与权力话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经学中心主义”的揭示①德里达以独特的解构工作,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作出了毁灭性的颠覆,从而把近代以降的批判形而上学的西方哲学思潮推向了顶峰。②正如杰弗逊所评价的,经德里达的消解之后,任何想绕过德里达而重建形而上学的企图都是不可能的。③尽管德里达坚持认为,他所揭示和解构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是西方思维的特产。④并声称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了“一种在一切逻各斯中心主义外发展着的强大文化运动的证明”。⑤但对于中国学者来说,仍不禁要发问:逻各斯中心主义真的仅仅是西方文化的特产?中国文化真的是“在逻各斯中心主…  相似文献   

10.
事实性与有效性是哈贝马斯法哲学理论的关键概念,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西方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话题。哈贝马斯在如下两个层面上阐明了事实性与有效性的关系:一方面是两者之间内在于语言之中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是两者之间关系在现代社会、现代法律中的具体表现。厘清与重建事实性与有效性之间的具体关系,对深入理解哈贝马斯本人的社会批判理论乃至当代西方语言哲学、法哲学的内在脉络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解构哲学家德里达对海德格尔有一基本的攻击,认为海德格尔对主体形而上学的批判充其量仅有一种“考古学的彻底性”,它终结于一种对人的本质的更深刻的重估、重复——或者说重获。照此看来,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的批判和反叛不仅不见功效,而且竟有助纣为虐之嫌。我们必得考虑德里达的这种攻击。所以本文的课题立为:“消解与重构”,意在探讨海德格尔对主体形而上学的批判工作的性质。我们要问,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批判究竟是对主体的消解呢,还是像德里达所断言的那样,是在更深刻处重构了主体,从而把作为主体的人的地位更显明地突现出来了?海德格尔的哲学究竟称得上一种主体哲学或人类中心论吗?  相似文献   

12.
从存在论视域看哈贝马斯哲学范式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状况印证了意识哲学范式遭遇了困境,寻求摆脱困境的路径是当代西方哲学家研究的根本方向.哈贝马斯认为,无论是黑格尔、马克思的包容性理性模式还是海德格尔、德里达、福柯的排斥性理性模式,对于主体性的批判都是主体的自反性批判,因而无法摆脱意识哲学的困境.哈贝马斯提出从意识哲学范式到交往范式的转向.在他看来,交往范式是以交往理性为基础,以语言为本质的行为范式.在这一范式下,语言参与者的立场使主体与自身的关系成为互为对象的主体间关系,从而打破了内在性意识的垄断.从存在论视域看,交往范式虽然从语言角度切入关系原则,以交往理性超越主体为中心的理性,却由于主体间性的非真实性与交往理性的先验性而无法真正摆脱哲学与现实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对文学的论述主要见于他对诗的论述。本文比较的正是海德格尔与德里达在文学上的不同立场。海德格尔认为,诗、文学能够让存在者的存在敞开;德里达则认为,文学作品诸方面都与存在无缘。德里达认为,在增补、替代、能指的游移以及延异等文学行动中,存在的出场总被一再地搁置、进而被取消。在不同于海德格尔的文学立场中,德里达要完成的正是对在场形而上学的彻底批判,他对海德格尔的推进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4.
文学语言对于文学存在的重要意义已越来越成为理论界之共识,但有关认识往往是作为共时性的理论形态而被人们所接受,其对具体文学历史研究的影响尚较为有限。文学语言视域中的文学史描述对文学史研究极为重要,这一研究视域的确立,可使以往文学史描述中断续呈现的文学语言发展脉络,得到连续而较完整的梳理;在连续的文学语言发展之历史脉络梳理中,又使我们能够重新理解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就前者来看,以文学语言发展为中心描述文学史,可使一些描述语言发展的概念得到清理,并且准确地划分其层次,以获得一个可以对文学语言发展作细致描述的逻辑框架,从而连续而完整地梳理文学语言的历史发展。就后者来看,在文学语言发展的研究视域中,我们能够看到常被作内容表彰的建安诗歌、盛唐诗歌于语言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看到常被作内容批评的南朝诗歌于文学内容表现方面的重要价值,并重新认识这些重要文学阶段之间的历史关系,等等。文学语言的研究视域其实牵涉到一系列对传统文学史描述的概念、逻辑、价值系统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张瑜 《理论界》2008,(7):119-121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按真假标准,从语言描述、反映外部对象的角度来理解文学语言的指称问题,由此得出文学语言是非指称性或“伪指称”的结论,从而贬低了文学的合法性地位。本文采用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指称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解释和思路,指出语言的指称问题实质是语言创造性问题,从这个意义说,文学语言是最能体现语言创造性的一种用法,从而改变人们对文学合法性地位认识,重新思考和评价文学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不同时期对于五四文学语言欧化白话现象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对五四文学语言的看法。无论理论倡导,还是作品语言,欧化白话现象与五四文学语言建构都有着内在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五四文学语言最为显著的外部特征。欧化白话现象的五四文学语言以强大的话语力量,"决裂式"带来了中国文学价值体系与精神特质的现代重构,开拓了中国文学语言的现代诗性空间,直接表明了中国文学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杂语性”与“文学性”的关系角度观照文学语言的张力性质 ,以此认识文学作品中不同语言功能之间的关系。语言的诗歌功能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文学性。只是由于文学性及其文学语境的存在 ,人们才能从众多的语言功能中划分出语言的诗歌功能 ,诗歌功能也才能在文学中得到突出 ,语言中的其他功能、语体也才会在文学中获得相对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8.
傅永军 《文史哲》2006,(1):136-144
批判理论自诞生之日就为自身存在的基础问题所困扰。早期批判理论家对待基础问题持一种消极的态度。直到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的合法性才被认真地当作一个问题。在哈贝马斯通过对解放旨趣的论证为批判理论寻找到认识论基础之后,逻辑地确证批判与理性的内在关联就成为哈贝马斯重建批判理论基础工作的重点。与伽达默尔进行的有关诠释学的论战,是达成理性证成批判基础的关键步骤。从批判理论角度看,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有关诠释学的争论至少部分地将诠释学的兴趣引向实践哲学,确认了批判与反思在构建社会知识中的必要性。借助批判理论的诠释学维度,哈贝马斯为交往行为理论最终完成“基础重建”清理了地基。  相似文献   

19.
陌生化程序与语言的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陌生化程序与语言的张力吴培显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所指结构"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它本身的新创活力与新创形式是无穷尽的。语言自身这种美妙无限的张力效应的魅力,诱使作家从不懈怠地去求索,去创新,努力突破既成的表达准则和接受惯性,从而不断地形成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20.
意象最早发源于《易传》“立象以尽意”的命题,早期的意象带有艺术形象的某些特点,观念意象演化为审美意象,与文学交流融合,既是文学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具有历史的合法性;同时,文学意象对于文学语言具有强大的生成功能和作用,使文学语言的自主性特征得以加强,大大增强了文学语言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