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晋恭帝之死和刘裕的顾命大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东晋末年刘裕团结北府兵将领起兵反对桓玄的统治起,到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三年止,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经历了一系列政变和战争。我以为,其性质是逐渐兴起的低级士族借日益腐朽无能之高级士族遭孙恩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之机,向他们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斗争;而以低级士族基本胜利,在政权中占据主导地位,原来的高级士族俯首称臣,和新贵合作而告终。低级士族的代表刘裕,代晋后很快杀死晋恭帝,临终前选拔出以徐羡之为首之顾命大臣,以及这些大臣从显赫到覆灭,便是整个斗争的两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刘惔出身于士族,生活在东晋立国及逐渐稳定之时,他最活跃的时间正值东晋清谈的盛期——咸康至永和年间。他以"简秀"的风神、渊博的学识、"往辄标的"的清谈风格、精妙的识鉴人物的能力成为风流之宗。他自信、重情而谨守礼法,重视君臣秩序;精勤政务,处事干练,洞察大局,并勇于自任。刘惔较好地实践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具有儒道兼综型人格风范。对刘惔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东晋中期的名士风貌和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3.
试论东晋后期高级士族之没落及桓玄代晋之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史上,东晋是一个由王、庾、桓、谢四族为代表的高级士族先后执掌政治军事大权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为什么出身“寒微”的低级士族刘裕敢于觊觎皇帝宝座,而最后终于得以如愿以偿,凌驾诸高级士族而上,推翻司马氏,建立宋王朝呢?其原因我以为最根本的就在于东晋后期高级士族的没落,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无能和软弱,他们已经统治不下去了。而这一切正是门阀制度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庐江何氏本为魏晋之际兴起的"小族",及至东晋南朝,其家族门第不断上升,成为门阀社会"高胄"、"荫华"的显赫门第,维系了二百多年的兴盛局面。究其原因,固然非止一端,但关键在于其家族之婚姻与仕宦。就其婚姻而言,自东晋至宋、齐,何氏家族相继与诸皇族联姻,成为士族社会中的外戚世家。这使得何氏家族长期获得皇权的护佑。此外,作为高门士族代表,何氏家族虽不乏风雅名士,但各时期其家族都有致力事功的政治人物,如东晋之何充、刘宋之何尚之、萧梁之何敬容等,从而确立起其家族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5.
东晋政权是由流寓江南的北方士族调和同南方士族的利益后建立的.在东晋政权建立的过程中,来自北方的士族首领王导起了关键的作用.王导不仅充当了北方士族的精神领袖,同时也积极笼络南方士族,调和南北士族关系,东晋政权得以勉强建立.  相似文献   

6.
刘杰 《九江学院学报》2021,40(2):74-77,81
东晋以降,门阀士族如日中天,把持朝政的多是南渡的侨姓士族和三吴的吴姓世家.江西位于东晋时期江州北部,不属三吴之地,南迁而来的侨民中士族极少,是高门士族排斥的主要地区.东晋享祚104年,江西本土仕人为《晋书》所传者屈指可数.然正是这寥寥数人,为东晋政权初期的稳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门阀的夹缝中破土而出,为东晋王朝及知己...  相似文献   

7.
东晋立国过程中,王导、王敦等人贡献卓著,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琅邪王氏家族成为权势门第。东晋中期以后,琅邪王氏的这一地位有所下降,其子孙相继投靠门阀士族中的军事权势人物,甚至帮助桓温、桓玄父子谋篡。晋宋之际,以刘裕为代表的出自寒门的武将势力崛起,在击败门阀士族的军事力量后,逐步夺取统治权,这对于传统高门士族而言,其门第意识与文化观念受到了严峻的冲击和挑战。与那些轻视刘裕,或对寒门阶层及其政权持观望态度的众多士族人物相比,琅邪王氏代表人物则大多主动依附刘裕,积极参预其新王朝的创立活动,其中王谧、王弘、王昙首、王华等人最具代表性,他们也因此获得刘宋统治者的重用。对于琅邪王氏家族而言,在晋宋革命的关键时刻,其家族又恢复到权势门第的显赫地位,并在南朝得以长期维系。琅邪王氏子弟在晋宋之际社会变革中的政治抉择,体现出其家族崇尚实务的门风特征。  相似文献   

8.
“永嘉之乱”给琅琊王氏政治带来了两个转折,一是其家族成员与朝廷政治之关系更加密切;二是西晋南渡后,琅琊王氏成为东晋政治的实际的操纵者。但琅琊王氏政治势力的急剧膨胀,不仅使其内部的部分成员比如王敦等人有了觊觎朝廷政权的野心,而且也引发了其他士族群体对琅琊王氏政治的猜忌与怀疑,这就使得琅琊王氏政治在朝廷裁限以及士族抵制的形势下艰难发展。但琅琊王氏政治之基础毕竟是根深蒂固,其家族政治统治在整个东晋政治进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永嘉南渡,北来士族避乱江南。在此退后一步即为茫茫大海之地,北来士族面对异族进踞之中原,只能同江南士族携手。关于东晋的立国基础,陈寅恪先生认为,“北来士族与江东士族协力所建”。“南北界限比起夷夏界限,又微不足道了。”但南北成见在两晋之际并没有迅速消融,他们之间的分分合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鉴于西晋“清谈误国”的深刻教训,反省和批判玄化士风及其社会危害成为东晋时期一种或隐或显的时代思潮。其中既有门阀士族社会朝廷当轴执政者和地方军政人物对玄化风气的指责和矫正;也有出自寒门阶层、崇尚刑名法术的文吏之士对“清谈误国”的抗议,表现出强烈的务实作风;更多的则是一些崇尚儒学的思想人物对玄学流行有损儒家礼法制度的激烈批判。这种反省与批评思潮,就时间段而言,虽贯穿于东晋一代,但以东晋前期最为集中。就思想倾向而言,虽有高级士族阶层玄化名士,但以崇奉儒学和刑名的思想人物为多。就侨人与南人的分别而言,南人不仅所占比例颇高,而且言论激烈。这些特点,都是由当时社会文化背景所决定的。同时东晋时期的主流士风仍然趋于玄化,这也决定了这一反省与批判思潮在社会影响方面的诸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东晋政权是由侨居南方的北方士族(即侨姓士族)联合原居南方的土著士族(即江东士族)建立而成的,其主导权始终掌握在前者手里,后者只是处于辅助的地位。而在侨姓士族内部,亦以渡江的先后,作为决定其地位高低的依据。先来者,占据要津,跻身于上层士族;后至者沦为沧荒,不得豫与上流。例如,即使是东汉以来,一直为头等士族的弘农杨氏,也因渡江较迟,不能进入上层士族的行列。据颜之推《观我生赋》自注可知,随晋元帝先行过江的北方士族计一百家。这一百家士族就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统治集团,并在嗣后的南朝政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在这百家侨姓士族中,…  相似文献   

12.
晋太元八年,东晋军队在谢安、谢石及其子侄的指挥下,获得淝水之战的胜利,东晋朝廷转危为安,陈郡谢氏由此成为晋末最显赫的士族之一。但此后经来自东晋政府上层的抑制,来自下层孙恩、卢循起义的打击,更经宋初改朝换代、皇权重振的冲击,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谢氏家族迅速走向衰落。这一段史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晋宋之际士族的衰落及士庶之间权力交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正>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称帝。这不仅是东晋王朝由此而亡,也标志着在江左运转百余年的门阀政治的终结和皇权的重振。刘宋时期,皇权重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东晋后期数十年政治发展演变的结果。在东晋门阀政治局面下,当轴士族的权力平行或超越于皇权之上。随着门阀士族支配地位的动摇以至衰落,门阀政治必然要回归于皇权政治。所以,从孝武帝太元年间起,政治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士族门  相似文献   

14.
卜宪群 《南都学坛》2004,24(3):19-23
士族的衰落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既要从宏观上考察,更要从微观上细究。从总体上来看,东晋,特别是南朝,侨姓士族的衰落是一种普遍现象,这是当时政治、经济、社会变革的结果。然而士族内部的分化与瓦解也是其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所谓士族内部的分化与瓦解是指士族各族之间,同族不同房支之间,同一房支不同家庭之间升降互有不同,衰落也有早晚之异,不能以郡望统而论之。  相似文献   

15.
魏收以门阀士族思想审视历史 ,将门阀士族代表人物作为历史记载的主要对象 ,以门阀士族的谱牒作为主要的史料来源 ,并在士族人物传记中大量附载其宗族谱系 ;他对士族人物的识量器局特别有兴趣 ,喜欢在列传中描绘其状貌仪容、神态气质等 ;他以门阀士族思想评论人物 ,喜欢在史论中对士族人物的家世、权势等大加赞赏。魏收的门阀士族思想是其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家庭出身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以世家望族支持而建立的两晋政权 ,确立了两晋士族的政治地位 ,士族与皇族又结成政治姻亲。由于皇族与士族、士族与士族的利益冲突 ,最后使东晋步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外戚是两晋士族中最为腐朽的势力  相似文献   

17.
军权是封建国家权力构成的支柱之一,西晋士族是西晋政治活动中的主体力量,士族对军权的分割、占有及军权变化过程反映了士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作用。士族较高程度地执掌军权是西晋门阀政治定型的决定性条件之一,它也为东晋典型门阀政治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两晋时期的南北大族是司马氏政权的基本政治力量,与大族势力的结合成为该政权的特质,这一现象在会稽大族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西晋政权以北来大族为重,故会稽大族的政治地位已不及前朝.进入东晋后,随着世族地主经济的持续发展,东晋统治者为了稳固其政权,不得不拉拢会稽大族,以取得他们的支持.会稽士族官僚群体的形成,便是较为典型地反映了大族势力与政权之间的这种关系,体现出两晋政权的士族政治本质.  相似文献   

19.
兰陵萧氏早期之世系及其门第之兴起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齐书》、《梁书》所载兰陵萧氏早期谱系不尽可信,主要是齐、梁间为提升其家族门第而伪造。兰陵萧氏在东晋南迁后,属于“北人次等士族”,表现出尚武的特征,被高门士族鄙视为寒门。刘宋兴起,由于其家族与刘氏皇族联姻,地位不断上升,齐、梁建国,其家族精英迅速士大夫化,其门第有所改变,隋唐时期,萧氏成为江左侨姓士族的代表。  相似文献   

20.
宋孝武帝上台与南朝寒人之得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晚期,随着门阀士族腐败因素的增加,“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解体,以刘裕为首的下等土族凭借北府兵武力夺取了政权。在创建政权的过程中,他们对反抗的高门士族如京口刁氏、太原王氏等严加打击,但门阀土族仍旧拥有的势力和他们显赫的社会地位使裕等不得不以各种手段拉拢他们。“名微位薄,盛流皆不与相知”的刘裕,“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言论,人皆依违之,不敢难也”。腆颜参与名士之清谈;其重要谋臣刘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