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每当七夕,人们翘首银河,巡望牛女,憧憬着鹊桥嘉会的美丽神话,有多少妙想诗意泛上心头。北宋苏东坡写过一首咏七夕的《菩萨蛮》,词云:"……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如年。"苏公的得意门生秦观,字少游,在词创作上自辟蹊径,卓然名家。他为七夕写了一首《鹊桥仙》,不论意蕴或情采,都在苏公的《菩萨蛮》之上。这首别开生面的《鹊桥仙》。  相似文献   

2.
宋人说秦观诗如词,主要指其诗风柔弱,写儿女之情,语言华丽.后人因此讥秦观诗为"妇人语"、"女郎诗".其实,秦诗体裁、风格是多样的,不应以偏概全,也不应排斥其具有阴柔之美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在刘熙载和王国维眼中,秦观词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刘熙载认为,秦观的词风"妍""幽趣""清新",而王国维认为,秦观词风"凄婉""凄厉"。笔者结合秦观的人生经历则认为,秦观从科考到出仕以及被贬,其词风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转变过程,包括"耕读与漫游时期"的"专主情致、抒情深婉"词风阶段,"如越省亲与再次应举时期"的"言情之作,旖旎传情,缠绵哀怨;登揽抒怀之作,词情浓郁,收放自如"词风阶段,到"为官初期"的"更绮丽、更深婉"词风阶段,最后到"被贬之后"的"凄婉、凄厉"四种词风阶段。笔者认为,除人生经历等客观原因之外,"性格上的脆弱"和"女性化的气质"两大主观原因是影响秦观词风转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正炎夏七月,有一个多情的节日自古以来备受中国人关注,那就是七夕。满天星斗,凉风习习,我与几位文友纳凉聊天,竟聊出一大堆"七"数趣话,也令我对"七"有了更深的了解。不知什么缘故,从古至今,中国人常把"七"和不吉祥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例如:丧事要做七个"七",七"七"奠祭必须有"七哀";丈夫可以在七种情况下将妻子休弃称为"七弃"或"七出";古代法律将杀人罪归纳为"七杀";现代人在选车牌、电话号码和婚喜吉日时也常常对"7"避  相似文献   

5.
有人看见一只幼蝶在茧中挣扎了很久,觉得它太累了,出于好心,用剪刀小心地把茧剪掉了一些,果然,这只幼蝶轻而易举地爬了出来。然而,不多久,这只幼蝶竟然死去了。原来,幼蝶在茧中挣扎是在锻炼自己,完善自己,让身体更加结实,翅膀更加有力,从而使自己得以生存和飞翔。可见,恰恰是人的好心害死了这只本可翩翩起舞的蝴蝶。扪心自问,在现实教学中,我们为人师者是否也曾做过类似的“好心人”?  相似文献   

6.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较多地关注秦观词境凄婉的一面,而对其词作清新的一面缺乏应有的重视.从清新婉丽、清新淡雅、清新俊逸三个方面分析其词境中"清"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7.
杨慎《词品》录有"晓星明灭,白露点、秋风落叶"一词,未具调名,《古今词话》、《古今词统》诸书录此词多题作《柳梢青》;但《全唐诗》、《历代诗余》录此词题作《贺圣朝》,且前两句倒置作"白露点、晓星明灭";《鸣鹤余音》、《花草稡编》录此词作《柳梢青》,起句多"依稀"二字。在全面比较了此词的异文和体格后指出此词是《柳梢青》而非《贺圣朝》,《全唐诗》调名题《贺圣朝》为误抄所致,《历代诗余》据此孤例定出《贺圣朝》之"又一体"不足为训。  相似文献   

8.
秦观对东坡词的接受主要表现为:第一,艳情类词作对苏词“雅化”品质的认同,包含内容、表现手段、语言三方面的雅化;第二,词作功能、词学观方面,秦观与苏轼暗合;第三,秦观早期词作对苏轼豪放词有所模仿;第四,秦观对苏词的一些句子、句式和构思也有所取法。秦观实际充分吸收了苏词的一些因素,并结合自己的才情,才最终成了自己独特的词作风格。  相似文献   

9.
《马氏文通》是一部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之作,它开创了汉语研究的一个新时期。本文拟从“词”的角度入手,通过分析《文通》里的“词”(sentenceelements)、探讨马建忠的语法思想。一般来说,句子成分是组成句子的构件,确定句子成分则是句法分析的重要步骤。《文通》的词相当于今天的句子成分。它共有九种,即起词、语词、止词、转词、表词、司词、加词、前词和后词。《文通》卷十“句读论”中,只讨论了起词、语词、止词和转词等四种句子成分。  相似文献   

10.
北宋词人秦观的词风格柔婉感伤,而在诸词中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他那些带有"愁"字的词,这些"愁"词按主题大致可分为三类:一般意义之愁、恋情之愁和迁谪之愁。总体上看,这些词风格接近,大都低迷感伤、凄婉柔弱,但感情强度和艺术影响力却大有不同。  相似文献   

11.
苏轼与秦观词的异同,相异在心性、感受、境界,相同在词之雅化、情辞相称、道技并进。二人之异,是秦观走独立创新道路的结果;二人之同,表明两人在艺术创造根本规律上的深深契合。因此,所异正是为了追求根本上的所同。秦观词的创作道路,真正体现了苏轼的艺术创造精神,这是苏轼对秦观推赏备至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2.
秦观(1049—1100),江苏高邮人,原字太虚,三十七岁时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系北宋后期杰出的婉约派词人,有《淮海词》一卷共八十七首传世(据汲古阁本)。秦观在词史上的地位如何,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曾作如下评价: 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袭其貌。词至是乃一变焉。然变而不失其正,遂令议者不病其变,而转觉有不得不变者。综观北宋词坛,前期已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流派。一派以柳永为代表,主要创作慢词,长于铺叙抒情,词风平易晓畅、浅俗婉丽;  相似文献   

13.
清代江昱《论词十八首》的批评观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强调正本清源,追溯词史;二是高标爱国情怀与人格超拔之作,崇尚词品与人品的一致;三是倡导崇雅去俗;四是以婉约为词之正体。其论词绝句体量虽小,但论评的张力较强,为丰富与提升我国传统论词绝句这一批评形式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戏曲批评萌芽,最早可追溯到唐宋。唐代崔令钦的《教坊记》、杜佑的《通典》、段安节的《乐府杂录》,记录了一些早期戏曲活动的情况,宋代的一些史书、琐记、诗文中,也零散记有一些唐代戏曲名称、演出活动。但这一时期的戏曲批评,通常只是纪事的附属物。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论述了戏曲声乐理论与歌唱方法,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探讨了戏曲的声乐理论,夏庭芝的《青楼集》包含了若干女艺人的小传。这些戏曲论著固然有其一定意义和价值,但面对着刚刚从诸种单次艺术的综合中  相似文献   

15.
东晋初诗人郭璞以游仙诗创作声名斐然于古代诗坛,其诗今存完整的有十一首,另有八首残篇。郭诗自流传于世多为历代诗歌研究者评品。钟峰《诗品》评曰;“词多慷慨,乖远玄宗;乃是坎咏怀,非列仙之趣。”《世说新语·文学》刘注引檀道鸾《续晋阳秋》则称:“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钟嵘之说看到了郭璞《游仙诗》咏怀的审美特点,否认了“列仙之趣”和化入诗中的玄理;檀道弯注意到了郭璞《游仙诗》所体现出的时代风貌——玄学思潮,从而将其与东晋初的玄言诗等同视之。钟嵘与檀道鸾各自指出了郭璞《游仙诗》审美动因的一个方面。而今人在论…  相似文献   

16.
论说“起来”一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非谓语动词"起来"的词汇意义、语法功能及用法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一汉语同源词的研究由来已久。东汉刘熙为探求词的得名由来,做了一部声训专著《释名》。汉代以后,音义关系的研究续有进展,较有影响的是宋人的“右文”说和清人的“右音”说、“音近义通”说。这些学说不无缺点,但对语源理论的建树还是做出了贡献的。晚近章太炎先生在《国故论衡·转注假借说》一文中说:“盖字也孳乳而浸多,字之未造,语言先之矣。以文字代语言,各循其声,方语  相似文献   

18.
《夕堂永日绪论》内外两编相互发明、相互补充,而外编长期以来被忽视;其序是解读的钥匙,不少学者误以为该序仪属于内编并且作了错误解读。姜斋论文的视野极为阔大——由文章到人心再到世道的治乱。姜斋在外编中极力尊崇静、雅、贞而排斥躁、俗、淫之体,明乎此有助于深入理解姜斋诗学中的一些问题。姜斋的思想实质上是《绪论序》中所说的乐德中和、祗庸、孝友之教于文章中的具体化,也就是说把育人标准转化为对文章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左传·庄公十九年》载:"十九年春,楚子御之,大败于津。还,鬻拳弗纳。遂伐黄,败黄师于碏陵。还,及湫,有疾。夏六月庚申,卒。鬻拳葬诸夕室,亦自杀也,而葬于绖皇。"杜预注:"夕室,地名。绖皇,冢前阙。"《释文》曰:"夕,朝夕之夕。"这里的"楚子"  相似文献   

20.
文章试图探讨"海选"这一新词在不同语境下的英文翻译。在翻译与"海选"有关的句子时,首先要注意该词使用的是起源意义还是引申意义。如是起源意义,可作解释性翻译。如是引申意义,则要区分该词的使用领域,仔细分析其实际所指意义,再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