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丁集思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3)
郭沫若同志写的《李白与杜甫》一书,自一九七一年十一月问世以来,可以说是一家之言,很少有人评论。可喜的是近两年来,才引起了人们的注目,越来越多的同志对此书发生了兴趣,写了一些评论性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谈了对此书的看法,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合情合理的,也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刘咏涛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5,(5):73-74
本文章就杜甫在两川时期所作的酒诗加以分类、简析,将其放在历代爱酒、写酒的诗人和诗歌的大背景下关照和比较,说明其正常与合情合理;对郭沫若文革中出版的<李白与杜甫>,作者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研究文化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以认识老中国即把握中国文化的特征为主题,通过对中国文化诸多特征的内在会通,将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归结为理性早启所形成的文化早熟,提出这一早熟的文化最终将成为世界文化的未来主导形态。该书对于我们思考中国文化的过去与未来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黎昔非先生作为<独立评论>的经理人,为这份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刊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这项繁重的工作对他的人生却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耿云志先生著<黎昔非先生与<独立评论>>一文没有回答文题应有之义,而是刻意从维护胡适的角度出发贬低黎昔非的作用,在许多关键问题的叙述中严重歪曲基本事实,有必要予以澄清,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他是一个类型的知识分子代表,而且他的一生充满传奇性.矛盾、荒诞是他晚期人生态度和创作方式的最好概括.作为最后一批接受严格儒家教育和最早一批接受西方文明的跨几个时代的文人,儒家思想对郭沫若的言行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宋明爽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7-119
一、课题成果及效应由孙金荣教授主持的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构建”于2010年6月结题,作为课题研究成果的著作——《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构建》由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课题成果顺利通过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结项验收。 相似文献
7.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下文简称《评论》),系由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办的研究性学术丛刊,创刊于2000年,主编为俞吾金教授。自2008年起,《评论》被CSSCI和中国期刊网收录为来源期刊。《评论》是国内最早的、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以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谭解文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6):110-114
文革中的郭沫若写作《李白与杜甫》的动机是复杂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欲通过李白、杜甫的研究来舐舔心灵的伤疤,宣泄感情的伤痛。《李白与杜甫》的缺陷突出地体现在机械地使用阶级分析法,主观随意地扬李抑杜等多个方面。文革这个特殊的写作背景,是造成上述缺陷的主要原因。《李白与杜甫》也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作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史料、史实的考证上。 相似文献
9.
浅析当代中国平民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林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162-166
随着平民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需求的高涨,反映平民日常生活的平民文化开始发展起来,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民文化是由平民创造或为他们创造的、反映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风貌的文化,它具有真实、积极向上的日常生活色彩,关注平民百姓的情感世界,必将取代大众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角。但目前,平民文化还需注意处理好文化的世俗性与超越性之间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李霜琴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1):34-38
杜甫<哀王孙>是一首反映安史之乱中唐皇室悲惨遭遇的诗篇.诗中流露出很明显地忠君思想,导致古今论者对此诗评价悬殊.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诗中忠君思想的表层,就会发现杜甫在此诗中流露出的思想其实仍是他一贯的爱国爱民思想的流露.本诗指陈时事,反思致用的特质于我们认识那个特定时代有着不可忽视的诗史价值.今天的我们有必要对此诗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1.
谢思炜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6(2):22-26
李杜优劣论争反映了中唐韩愈与元、白两大诗派在诗学观念上的差异和竞争。韩愈对李杜优劣说的批判也包含了对讽谕诗创作的不以为然。但尽管如此,他们的诗学思想在同时代仍最为接近。在贞元、元和诗坛上,他们是前后相继的接力者,分别代表了这一时期诗学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12.
潘殊闲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5(1):12-15, 39
元代文坛“中流一柱”胡祗遹对李白、杜甫是并尊的。他一方面尊崇杜甫的诗艺和情怀,另一方面也能客观指出杜诗雕鑴作为的瑕疵;他一方面尊崇李白的高蹈奔放和自由浪漫,另一方面也对李白雄放其词而忽略政教的诗风略有微词。不过在胡祗遹的内心深处,更向往李白超逸脱尘的生活,有一种明显的“谪仙”情结。 相似文献
13.
张乃良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6(5):34-36
李白、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他们以卓越的诗歌成就树起了两座丰碑,更以早年建立的情若手足的交谊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但在晚年,李、杜之间产生了情感隔阂。其表现是杜甫对李白之死漠然视之,令人感到蹊跷。其中原因主要是杜甫对李白的不满直至失望。因为杜甫怅怨李白恃才傲物,得罪玄宗,不辩忠奸,附依永王,被定罪附逆做乱。 相似文献
14.
罗文进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杜甫一生恪守儒家思想,而李白的主导思想却是道家,这是二者思想信仰最根本的区别,也正是由于这一区别决定了李白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不如杜甫那样广泛而深远。 相似文献
15.
邹永常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6):45-47
郭沫若早期的创作 ,浸染和融合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诸多因素 ,其中有表现主义的自我扩张 ,未来主义的力的颂扬 ,精神分析的心理开掘 ,以及生命冲动的抒写性灵 ,死亡意识的诗意阐释。郭沫若在个性张扬的前提下本着“为我所用”的指导思想接纳融合它们 ,以此成就了一代新文学大师的辉煌。 相似文献
16.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泛神论是五四时期郭沫若诗歌创作的名片。但是,从严格的泛神论立场来看,郭沫若并没有真正深入理解泛神论。泛神论的核心是形而上学,属超验范畴,郭沫若借鉴的惠特曼、泰戈尔的诗歌均典型地具备这个特征。但郭沫若只是借鉴了他们诗歌的一些外部特征,并没有觉悟泛神论的形而上内核。 相似文献
17.
何宗龙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4):107-110
白先勇认为,“从屈原的《离骚》到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中所表现出人世沧桑的一种苍凉感,正是中国文学最高的境界。”本文试从白先勇代表作《台北人》与杜甫《秋兴八首》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对照入手,说明杜甫对白先勇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白和郭沫若都具有强烈的叛逆意识,这种叛逆意识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多有表现。如果从地域文化角度来探究这种叛逆意识的产生,那么可以确定,是蜀地的雄奇山水、蜀人求新创异的通脱品格以及经世致用的蜀文化传统濡染了他们,让他们感受并具有了叛逆品格。 相似文献
19.
谭德晶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3):347-351
鲁迅与李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年轻鲁迅对李贺慷慨激昂情感的诗作表现出了很大的喜好,并与之产生了深深的共鸣;第二,鲁迅作品对幽愤情感的表现与他对幽冥境界的喜好也与李贺十分相似。鲁迅与杜甫的联系则主要体现在这两位伟大的艺术家都具有一种大爱和悲悯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相似是鲁迅晚年认同杜甫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