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夫之是清初著名的遗民词人,更是抒写愁情的高手,其笔下的"愁"词堪称抒发愁情的经典。其词除了抒发悼念亡妻之相思悲愁、隐居荒山的孤独闲愁,还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怀国浓愁。无论是哪种愁,都深深地打动人心。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的演讲。一百多年来,它是了解马克思伟大一生的重要文献,也是世上不可多见的演说词之一。恩格斯直面战友的墓穴,对马克思的逝世和他的伟大功绩表示了深沉的悼念和热烈的赞颂。但它不是一般的演说词,悼词,或文体意义上的议论文,它是融思维美、结构美、语言美和情感美为一体的美文,它不但给人以教益和启迪,也给人以美感和享受,因此,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鸟的"葬礼"     
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种形态娇小的文鸟,它们的葬礼也许是动物世界中最为浪漫的一种。它们用嘴叼来绿叶、浆果和五颜六色的花瓣,撒在同类的尸体上,以示衷悼。  相似文献   

4.
王闿运为"诗坛旧头领",其诗论是一立足于传统"体用"思辨模式的自足体系。其论诗归"源"于"乐",限"体"为"兴",发"用"为"以养性,且达难言之情",不仅还诗于"艺",而又"道艺一贯"。故而,其诗论不仅注重诗之为体的形式审美特征,突破了传统"诗教"观的机械、简单和片面;而且又能会通其圣人之学、治世之道,融治情、修身、为学、应世于一体,进而"以艺进道",归于"乐教"之旨。其诗学是我国古典诗学融诗、学、人、道为一体的一个典范标本。  相似文献   

5.
古典戏曲文学的意境品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曲意境品赏是戏曲文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戏曲意境是"情、景、事"三者的统一,所以品赏抒情性意境离不开"事"、"景"、"情",又以品味意境为最终目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赏戏曲意境,应侧重于引导他们品赏抒情性意境。通过品味,可以品出剧中人在特定场景中的特定心境,品出剧中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可以校正学生感受所得的粗浅印象,使之更接近作品形象的实际,还可以使作品之"景"、"情"与学生之情交融,使学生的感知不断趋于丰富、深入。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开篇就宣称此书是"大旨谈情",脂砚斋也在批语中明确指出,<红楼梦>主要是写"情"的,是"一篇尽情文字".<红楼梦>中的"情",主要是指"儿女之情",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将儿女之情发泄一二","儿女之情"是"情情"与"情不情"的统一."情情",是指"谁对我有情,我即对谁有情."是对爱情的专一,情之所钟,一往情深;"情不情"是指对所有人和物都付诸真情,是一种博爱精神.<红楼梦>中的"情"又是一种悲情,揭示的是作者"情"的破灭、审美理想幻灭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转化后进青年要注重"情"与"理".具体方法是多与之谈心, 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针对不同对象,以真情感化,以真理服人.  相似文献   

8.
北宋哲学家二程的情礼思想包括缘情制礼、以礼促情、以礼制情三个部分。二程是情性皆善论者,缘情制礼之"情"发自纯善的"天命之性",性情之善保证了礼的正当性,礼一经制度化,会对情产生反作用,可巩固有益的情感,限制不合节度的情。在现实中,二程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以及礼较之于情的优先性。  相似文献   

9.
恩施巴东跳丧鼓是土家族民间悼念死者的一种隆重的葬礼仪式,它的独特之处就是在丧礼的过程中没有悲怆号哭的场景,却又在灵柩前动人歌舞向亡人歌唱出热烈的生命之情。这种对面对死亡发出生命礼赞的情感充分张扬了土家族显著的民族个性。通过对巴东地区跳丧鼓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进行深入追索和研究,目的就是探究这个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人生价值观。在了解巴东跳丧鼓的演绎风格及艺术特征的同时,从中还要找到我们极为欣赏和感叹的人文精神,继而为之感叹这个民族豁达乐观的心胸,对生命的礼赞和颂歌,对曲折命运的倔强与坚强。  相似文献   

10.
春秋以降,礼崩乐坏进程的加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礼的内容与形式即礼之"情"与"文"间的矛盾。《礼记》中《檀弓》这一章记录了有子因不明丧踊之义,疑其无情而欲去之,子游反驳其说,提出礼有"微情"、"以故兴物"两大特质。旧说多释"微"为"减杀、抑制","故"为"礼仪节文",皆不确。"微"当释为"隐","微情"即"情隐于礼",强调情与礼义皆蕴于礼之仪文度数。"故"即"故事",体现了礼有源自传统的稳定性。《檀弓》此章凸显了儒家言礼者在情文侧重问题上的重大分歧,子游反对当时出现的单纯重情、片面强调礼义的倾向,在重视仪文的基础上,主张义与数紧密结合,这一思路在荀子《礼论》中亦有体现。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仔细疏解了伯里克勒著名的"葬礼演说",探讨了"法律"、"自由"、"美德"、"荣誉","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等诸种议题,认为伯里克勒的"葬礼演说"实际上展示了另一种言辞中的"美好城邦".  相似文献   

12.
同窗好友刘继萍要在2012年6月16日一26日北京的798艺术区景峰画廊举办个展,即"刘继萍作品展",我听说后非常激动,作为好友我也受她本人的邀请怀着兴奋与激动之情前往参观,她的本次画展共有43幅作品展出,全是她近两年的新作,由于展出场地受限,还有不少大幅创作没能全面呈现,尤其是她的新作"鸣沙神韵"系列组画,因在刚刚...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一生于学问领域用功最多者是诗文,其诗文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曾国藩在<湖南文征序>里精确阐明:"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诸书而传诸世,称吾爱恶悲愉之情而缀辞以达之".他的情是地道的"爱恶悲愉",他的情强调了人的本性.消除了儒家气息.忧国忧民之情、思乡之情、兄弟之情、朋友之情渗透于曾氏的诗歌中.  相似文献   

14.
古人说"诗言志"、"歌缘情",这似乎成了千古不易之论.但细而思之,难道所有的文学作品不都"言志"和"缘情"吗?所以,只说诗言志、歌缘情,并没有说到位,没有说清诗歌所以为诗歌的本质.言志缘情可以说是诗之"常",因为如果没有志与情,文学作品就难以成为文学,诗自然也难以成为诗.  相似文献   

15.
李白以布衣客籍之士的身份与已故宰相许圉师孙女成婚,并在婚后长期居于安陆妻子家中.李白与许府的结缘在于许家中落与唐时相对宽松的士籍管理制度.初盛唐时贵族高门有招才俊之士为婿的风尚."夫随妻居",或者"夫居妻家"、"寄室妻家",是已婚士人在出名前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同时承担了为妻家争得荣誉、提升妻家的社会地位和门户声望的责任.这种因婚姻生活而带来的功名压力,也反映在李白的早期作品中.从这一角度,可判定其组诗<寄远十二首>应作于早年,反映了他在外游历时对妻子的思念,以及妻子去世后的悼念之意.部分"闺情"诗,则可能是其早年与许氏的游戏之作.这一生活方式使之摆脱了家庭之累,诗人浪漫的才情也得以尽情发挥.  相似文献   

16.
阮籍的《咏怀诗》历来被誉为"旷代绝作",同时也是绝对的难解之作,"百代之下,难以情测"。而飞鸟则是《咏怀诗》中最重要的诗歌意象,它们是阮籍主体人格的诗性外化,各种飞鸟意象体现着阮籍隐晦难测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7.
对朝鲜民族审美意识原型“兴”的文化破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朝鲜民族审美意识原型的"兴",在朝鲜神话中,表现为主"明"、主"乐"、主"情"的审美观念。表现为"明"、"乐"、"情"的朝鲜民族之审美原型"兴",根据于朝鲜民族祖先的"重现世"、"求乐生"的原初民族精神。"兴"是民族精神在审美活动中所显现的审美意识之原型。  相似文献   

18.
李翱的《复性书》作为主要讨论"复性"之方的重要思想史文本,其性情观的思想渊源深远,特别是在"情"论、工夫论与境界论三个方面受到《荀子》的很大影响。对李翱之"情"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探讨"情"本身的善恶,而须引入人这一主体及其实践工夫,因为对"情"的内涵的界定不能脱离作为道德主体的"心"和扰乱人之情性的"物"。性、情之间并非只是对立的关系,二者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情"固然需要"性"作为自身向上提升的目标和动力,但是"性"也需要通过"情"从而在感性的现实世界中显现与落实自身。性与情的内在统一才能构成一个完整、丰富的人。因此,"性与情不相无"这一命题相较于"性善情恶"、"灭情复性",更能突显李翱性情观的特色。性、情关系的厘清决定了李翱的"复性"之方不是"灭情",而是通过"弗虑弗思,斋戒其心"与"本无有思,动静皆离"两个阶次来"止情复性"。"复性"成圣后便能"物格于外"而不应于物,"情应于内"而无情,达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史前史和民族学领域的学者认为,在初民社会中,死人和死去的动物有着同等的对待,因为都是处理死亡,这就决定了葬礼仪式跟狩猎仪式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事实上,从一开始,狩猎和献祭仪式就伴随着葬礼仪式且相互影响。本文论述葬礼仪式的发生以及葬礼过程中的种种仪式行为,如动物献祭、仪式性杀戮、仪式食物的分享、对尸体的处理等。通过具体诠释,表明神话观念对仪式行为的支配性作用,葬礼仪式在确认和维系社会群体持续性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朱熹主张"四端皆情",提出中和新说,给情以适当地位.王夫之在反思朱子的性情论时,明确认定四端是性,七情是情;性为道心,情为人心,批评朱子走的是"以性为情,以情知性"的路子.王夫之的思想特点是"根据个人心性而推演出人文繁变",他将自己的性情论思考贯注到诗学领域,重申了"诗道性情"的诗学命题,并以之提举和改造传统的"兴观群怨"之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