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玛拉沁夫(蒙古族),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主席。学青年的帮助、培养,玛拉沁夫深有体会。他说———1952年当我在北京将我的长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改编成电影期间,就有幸认识了老舍先生。那时,给我的感觉就是老舍先生作为...  相似文献   

2.
老舍与马甸回民小学文/彭年1992年初春,在北京市民族联谊会一次理事会议上,我结识了舒乙先生,交谈中提及民族教育问题,他告诉我76年前老舍先生帮助回族聚居区马甸开办公立回民小学的历史,对此我很感兴趣。会后不久我即收到舒乙寄给我的一份非常珍贵的史料,即...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看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叫《当代中国著名民族学家百人小传》,里面有我认识的熊坤新教授。据我所知,熊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民族伦理学研究,成绩斐然,所著《民族伦理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自1997年出版以来,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著名学者张岱年、林耀华先生为之作序;《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民族研究》、《道德与文明》等报刊纷纷为之发表了书评;许多院校(包括一些党校)还将该书指定为研究生教材。最近听说熊教授又将研究视角伸展到了世界民族问题热点方面,并屡屡看到他发表的若干篇论文,还出版了大作。这不禁引起了我的好奇,决定一访究竟。  相似文献   

4.
1981年春,我到楚雄州民委工作不久,《民族团结》有位记者,千里迢迢来采访。记者采访了当时州委书记余汪力同志,余书记畅谈了楚雄州的情况。他在回顾过去对民族问题的认识时说:“我原以为自治州等于民族,自治州成立了,民族问题就解决了,现在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这个认识,可以说是质的飞跃,对我州的民族工作起了促进作用。根据书记的意见,记者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1981  相似文献   

5.
母语的命运———浅谈网络时代的民族语文(之二)文/许寿椿赵富芬语言文字工程化、技术化——语文将永远是人文学科吗?网络时代学科的性质和人们对它的认识会随着时间的进展而变化,语言文字学也如此。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他的科学体系中便把语言文字学划归思...  相似文献   

6.
在我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就阅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作品,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许多方面都受到一种启蒙教育。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作人的态度,对青年们来讲,都是极有好处的。我国各族的青年们,都接受过鲁迅先生的光和热。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绝不允许历史倒退,始终对着愚昧和困乏宣战。他呐喊奋起,唤醒整个民族,共同努力创造祖国光明的未来。他百折  相似文献   

7.
梁黎 《中国民族》2010,(9):26-33
本刊记者梁黎(以下简称“记”):刘老师您好!今年11月,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的大喜日子。甘孜州是中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州。对于甘孜,我最初是通过上个世纪30年代孙明经先生西康之行的摄影作品来了解的。孙明经先生的儿子孙健三先生曾经给我讲述过他父亲在西康的种种神奇经历和神秘体验,并将很多幸运保存下来的老照片给我分享。  相似文献   

8.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我国著名的民族理论学家熊锡元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99年9月 4 5 9时30分在昆明逝世,享年82岁。熊锡元先生生于1918年6月,江西省安义县人。1938年到1942年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和云南大学政治系,1942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52年至195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国家法研究生班学习。历任云南大学政治系助教、讲师,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是中国民族理论学会顾问、云南民族学学会学术委员、云南大学出版社特约编审。1996年、1997年,被英国剑桥世界传纪中心(IBC)及美国传记中心(AN)收入名人录。熊锡元先生忠诚于党的教育科研事业,治学严谨,勤于笔耕,著作等身,成果卓著,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大影响,为中国民族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逝世,是中国民族理论学界的重大损失。作为熊锡元先生多年来关心、爱护的一份民族研究期刊,我们深为失去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师长而悲痛万分。先生生前曾馈以我们许多热情的支持和无私的帮助,他以一位读者和作者的身份,对本刊的每一步成长都给予了极大关注,他身体力行,积极惠赐有创见、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先后于本刊发表了10余篇在民族理论学科史上有重  相似文献   

9.
一切为了民族的振兴──记八届政协新委员杨成哲先生聂健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光荣,更重要的是要为延边人民办实事,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做贡献。”这是我采访八届二次会议新当选的全国政协委员杨成哲(朝鲜族)先生时,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杨委员今年60...  相似文献   

10.
正1950年,我在北京大学文学院研究部读书时就知道王森先生大名,先生在东方语文系任教,常常携着一件内装书籍的小包袱在红楼里走来走去,听说他教授梵文,精通佛学,虽然认识,却无缘谈话。1952年北京大学院系调整后,先生分到中央民族学院(以下简称民族学院)研究部,我同年毕业,也服从分配到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因工作需要,想知道清初西藏第五辈达赖喇嘛与蒙古固始汗的关系等问题,一  相似文献   

11.
许鑫 《中国民族》2011,(10):65-72
我和摩尔多瓦注定有缘。 今年7月初,我采访摩尔多瓦驻华大使时,就曾获邀去该国品尝美酒,欣赏美景以及领略不同的民族文化(采访报道见《中国民族》杂志2011年第8期)。没料到,仅仅1个月之后,我的朋友,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朝鲜族企业家,CIFS公司的董事长金岚洙先生就邀请我随同他的企业团队一同前往摩尔多瓦,考察当地的葡萄...  相似文献   

12.
(一)王希恩致熊锡元(199年12月10日)您好,近日修世华先生和杨荆楚先生分别向我谈到了您对我的文章《论中国民族理论的学科特色》(《民族研究》1997年第5期)的看法,非常感谢您能关注我的这篇文章,并对它作了那么多的肯定。也许二位先生已经告诉您了.我是去年才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正式从事民族理论研究的。以前,虽然注意民族理论的内容,但并没有真正介入这个领域。所以,在对这门学科并不十分熟悉的情况下写这样的文章,的确有些冒昧。其中,有一些批评很可能不够客观,这一点,您能非常坦诚地指出来,我是诚恳接受的。…  相似文献   

13.
龙宁英 《民族论坛》2013,(12):28-28
前不久,在吉首大学遇见《民族论坛》的编辑李立先生,他告诉我《民族论坛》今年创刊30周年,他们将做一期纪念专辑,我是他们杂志的老作者,嘱我写篇刊庆短文。  相似文献   

14.
(一) 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作为民族理论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争论一直在进行着。去年,《民族研究》杂志第4期发表了苏联学者刘克甫与熊锡元先生再谈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问题的通信,又发表了贺国安先生的《斯大林民族理论模式驳议》,其中也涉及到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看法和认识,拜读之后,颇有感触。首先,我觉得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研究。当今民族意识的增强已成为一种趋  相似文献   

15.
作为费孝通的学生 ,我一直想好好总结一下 ,在他的门下究竟学了些什么。但每次提起笔来 ,总感到想写的东西很多 ,却又有些无从下手。利用春节的空闲 ,将先生的著作搬出来 ,选择代表性作品又读了一遍 ,似乎对费孝通的学术思想 ,又有了更新也更深入的理解 ,先生的音容笑貌也时时浮现在眼前。考上了费老的博士研究生第一次认识费孝通先生 ,是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当时我是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的学生。有一天系里通知到地下礼堂听讲座 ,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主讲———通知的老师显得有些激动 ,因为费先生从1952年院系调整后就是中央民族…  相似文献   

16.
一代学术大师费孝通先生2005年4月24日逝世,享年95岁。作为中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著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的生命史可以概括为“志在富民,行行重行行”。因为他毕生致力于“从认识中国到改造中国”,并始终孜孜不倦地探索中国社会。早在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先生第一次深入中国社会,就从少数民族地区入手,将少数民族问题作为他社会调查研究生涯的起点。作者徐平教授是费孝通先生培养的唯一从事“边区开发”研究方向的博士生,现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在这篇我们特约他专门为我刊撰写的回顾费老民族研究思想的文章中,展示了一代学术大师“志在富民”及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挚爱之情。  相似文献   

17.
基础理论研究是学术研究能够实现"千里之行"的根本。民族教育的发展历史不长,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民族教育特色的系统的基础理论体系。钱学森先生不仅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而且在哲学方面有极深的造诣,他的诸多哲学思想构筑了他的"大成智慧"的概念。他重视对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的研究,钱学森先生的思想,对总结、构建民族教育基础理论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若虹 《中国藏学》2003,(2):97-100
国际藏学界大概不会有人不知道金·思密斯 (E .GeneSmith)先生。如果没有机会亲自认识他 ,也肯定已从他为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印度编辑出版的大量藏文古籍文献中熟识了他。 1 996年至 1 997年间 ,我的同学谢科第 (KurtisR .Schaeffer) ① 和我一起在哈佛大学为哈佛维特讷图书馆馆藏的藏文书编目时 ,开始熟悉了思密斯先生。我当时是从思密斯先生编辑出版的藏文文献中认识他的 ,虽然对他的工作和学识了解了许多 ,但是缘悭一面 ,未能相识。 1 997年夏天的北京藏学会议使我有幸见到了他 ,从此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我感到每次和他的见面、交谈 ,…  相似文献   

19.
西部少数民族的农民是争着多要地,而东部的昆山农民却是尽可能少要地。这是我对东西部农村差距的第一次深刻印象。作为费孝通的学生,他的家乡江苏省吴江市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因为吴江不仅是先生的故乡,还有一个叫开弦弓的村庄,是先生的博士论文调查点,从那里诞生了著名的《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他的老师──英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在该书的序文中,开章明义就指出:“我敢于预言费孝通博士的《中国农民的生活》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这本出版于1939年的著作,迄今已经历…  相似文献   

20.
引子认识克里的这个夏天,闷热而令人烦躁,一切似乎都被凝固在天地间了。来自云南山地的他被气候折磨得不停地说想念山里了,想念老家,如果不是为了等去日本演出的签证,他不会在北京这么呆着。他的汉族名字叫吴志明,克里是他按哈尼父子连名的名字。我们聊天的时候,一直在听着瑞典人班得瑞取自瑞典山林和河谷那一尘不染的音符合成的美妙音乐。谈到音乐,我说,现在最受欢迎的音乐应该就是这样的,来自大自然,让人放松。克里对我说:“如果给我一个很现代的音响设备,我同样会让我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音乐也成为都市人热爱的艺术。”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