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翁同和不是维新派作为光绪的老师,历任清政府户部侍郎,都察院御史,刑、工、户等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要职的翁同和,由于光绪下诏变法,西太后为了孤立和打击光绪,变法后四天就迫令光绪将翁同和“开缺回籍”。当戊戌变法失败后,又将翁同和加重“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翁同和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陷入类似的悲剧,这就使人们误认他和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 相似文献
3.
葡人之所以可入住澳门,并非如以往多数论者所认为的是因中国官员徇贿受贿所致,而是明朝政府在知己知彼、权衡利弊的基础上的正确决策。在这种情况下才产生了汪柏与索萨为代表的中葡首次和谈,从而结束了两国的敌对关系,使守法从善的葡国商人加入到与中国友好通商贸易的外商行列之中 相似文献
4.
现代科学中的历史地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跨学科的、融汇各学科精华的经世显学.西方的历史地理学不只具有平行发展的双重属性,更是相互交叉与渗透,体现了理智、道德和政治的和谐统一.术语问题是目前本学科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一)福州是闽越汉三族的结合作福建在周朝称“七闽”,最古的名称叫做“闽”,其先民。闽族大致分布在闽江下游,临水而居,文化发展相对缓慢。但是,闽族生活的地方北山面海,气候优越,四季如春,有着生息繁衍的好环境。又因闽地处东南沿海,历史上有几个较为安定的时期,因而战国后期越族,晋朝和五代时期中原汉族大量南迁入闽。越族人的八闽当从战国中期开始。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在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海上……”。到了秦末,勾践的后高无话,带越国王… 相似文献
6.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若干条件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新前在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了一个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阶层,他们是藩政改革的核心力量;中国维新派没有日本那样的强藩作后盾,从未真正夺取过政权。日本民族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形成一个稳定而又开放的文化系统;中国统治者素以天朝上国自居,没有决心与勇气去改变现存的体制,从根本上学习西方。日本明治维新主要领导人大多数参予了藩政改革,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中国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人虽然有进步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但疏于政务,缺少谋略。日本明治维新的中坚力量是日本的下级武士;中国维新派主要是从官僚和知识分子中寻求支持。明治维新时期,良好的国际环境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戊戌变法时中国是列强在远东争夺的主要目标,不可能真正独立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7.
人所共知,历史学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已远远落后于现实社会需要,从而确实产生了严重危机,如学术著作出版难、大学历史系招生、分配困难等.那么史学怎样才能摆脱“危机”呢?下面试论之.一、历史学发展的深厚根源在于社会需要综观古今中外史学大师,其成功之处莫不在于符合社会需要.他们或是参与当时政治,或是当时文坛佼佼者掌握社会脉博;或掌握当时自然科学知识.总之,莫不与当时社会息息相关.《中国史学家评传》所列的八十二位中国传统史学家中,有百分之八十参加过政治斗争实践.如司马迁为朋友汉大将李陵抱不平,而惨受腐刑.唐朝杜佑著《通典》,是“征诸人事,将施有政”.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进行过文学创作,五分之一有相当贡献.如孔子删《诗》、《书》.王国维、郭沫若、吴晗、翦伯赞在诗歌、戏剧、散文创作上都有突出贡献.其中百分之五十以上是学自然科学出身.《宋书》作者沈约精数学,王国维学物理学、心理学,胡适是学农业的,郭沫若是学医的,吕振羽是学电机工程,李济则懂心理学.国外史学家也是这样,很多大家既是自然科学家又是史学家,既是史学家又是文学家或哲学家等等. 相似文献
8.
规律即是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或必然趋势,有自然的规律、社会的与历史的规律、认识的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属于存在的规律,认识的规律属于思维的规律。思维的规律与存在的规律的差别是明显的。那么,属于同一系列,即同属于存在规律系列的自然规律与社会历史规律之间有没有差别?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以及许多研究社会历史规律的论著与论文虽然没有直接地否认二者之间的差别,但也没有作过认真的探讨与论证。相反,人们往往以马克思的“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名言为由, 相似文献
9.
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旨在说明自1970年以来至今 ,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的进展、热点问题、研究难点以及未来的可能走向。全文从历史学目的、历史表现、历史真实、历史审美、历史记忆和世界历史观念六个方面展开分析 ,着重论述它们在历史哲学总体中所处不同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还指出 ,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经过分析、批判历史哲学的认识论研究高潮之后 ,思辨历史哲学复兴的理论准备已经就绪 ,重构世界历史的实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开始 ,这正是朝向一种真正的历史哲学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战国中山国若干历史问题考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十年来,中山国研究成果丰硕,已刊出论文五十余篇,基本勾划出久湮史海二千余载的中山国的轮廓.但限于史料阙略,许多文章对中山年代、事件、人物、史料、城址等若干问题的论述与阐释存有谬误或失之偏颇,因此,笔者拟择要进行考辨,并同有关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11.
方腊是个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这是毫无疑问的。方腊的出身问题,在六十年代以前也没有引起争议,一般都认为他是个“家有漆园”的中产之家,即中小地主。虽然《桂林方氏宗谱》早已为人们所知,但是,人们并不相信该宗谱所说的方腊是“佣人”的说法。然而,从七十年代以来,方腊出身雇农说盛行一时,很快成了似乎不容置疑的定论。为了弄清这个学术问题的是非,我想就有关的几个问题谈一点浅见,欢迎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2.
关于义和团运动评价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目前,史学界就义和团运动的评价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性质,这是大家所一致公认的。那末,它是否也具有反封建的性质?下面主要就与此有关的若干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一、关于判断反封建性质的标准问题义和团运动是否具有反封建的性质?这是义和团运动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对此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若干理论问题——论一年来评价曹操讨论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郭沫若、翦伯贊两位同志分別在去年一、二月发表有关曹操評价的文章以来,到現在已經一年了。这一次的討論,史学界的同志们广泛地动員起来了,具有空前規模的群众性。它对馬克思列宁主义史学的繁荣和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这次討論,涉及一系列理論問題,我們認为这些理論問题,都是正确評价历史人物必須首先解决的。現在将我們对这些問題的初步意見提出来,和大家商榷,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指正。 相似文献
15.
关于历史进步的评价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说到历史进步,必然要涉及评价。评价主要有历史评价和价值评价。就历史发展长过程和总的趋势而言,两种评价是一致的;就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和针对的特定问题而言,两种评价又可能存在着某种不一致。在历史评价与价值评价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如何看待和评价历史进步?从马克思的观点来看,历史评价始终是首要的,价值评价则是第二位的。坚持价值评价应当服从历史评价的基本原则,并不是要轻视以至排斥价值评价,而是旨在合理地对待价值评价并正确处理好两种评价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两种评价并非是彼此分离的,而是互为前提、互相贯通的。马克思对经济学史上西斯蒙第和李嘉图关于资本主义生产争论的有关看法,为我们理解和把握历史进步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对于进步问题上的"崇高"与"鄙俗",应当给以合理的看待。 相似文献
16.
翦伯赞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在历史评价问题上 ,他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 ,坚持用历史主义的原则分析问题。其阐发的理论 ,不仅在当时把握着历史评价的正确方向 ,就是在今天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历史文化若干问题的思考吴荣政我们中国文化史的专家学者研究的文化,是精神生活领域的社会现象。首先是研究作为社会存在反映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如最能体现中国文化气派与特色的哲学、兵学、史学、文艺、美学、礼俗宗教、科技等部门文化;其次是研究有关的文... 相似文献
18.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有一些同志对这一正确命题的理解却存在着某些错误。同时,在如何纠正以往认识上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这一重要观点方面,人们的认识也很不一致。因此,对这一重要原理继续进行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1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命题虽然不是由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直接提出的,但这一思想确实是由他们首先和多次提列的,并且是针对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而提的。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从物质资料生产是历史发源地的观点出发,驳斥了鲍威尔兄弟蔑视群众的唯心史观,明确指出:“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 相似文献
19.
中国革命斗争历史上曾经涌现过许多女英烈,她们当中有不少是著名的共产党人,但也有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入党而对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的。贺龙同志的大姐贺英,就是一个这样的历史人物。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评价她们,是我们史学工作者的研究课题之一。为此,本文拟对贺英烈士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情况,逐次予以考证。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一些论著中将洋务派与顽固派视为一丘之貉,都是镇压戊戌维新的元凶 的看法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之间存在着递嬗继承的关系。因为洋务运动的对 立面就是顽固派,所以洋务派与顽固派是有区别的。而洋务运动所创办的各项洋务事业,则在思想 上、物质上、人才上、舆论上为戊戌维新起了奠基石的作用。因而维新派与洋务派没有积怨和不可 调和的矛盾,相反,却引为同路人。另一方面,本文还对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进行分析,认为洋务运 动是一次将旧中国引向现代化的早期改革,戊戌变法则是在此基础上将“工艺”转向“政制”的深层 改革。为此,对持戊戌变法的性质为“革命”的观点进行辨析。从戊戌维新的“思想理论”到施政纲 领,根据史实逐次加以论证,得出其性质是“社会改良”而非“社会革命”的结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