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寒士是悲剧情境的体验者和悲剧意识的主要精神载体,也是体现悲剧意识的悲诗的主要创作主体。寒士诗歌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流,寒士诗歌有着特殊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为清代嘉道时期寒士诗群研究系列论文之一,主要从姚椿的生存状态、心理心态切入,通过与寒士诗人郭、彭兆荪的比较,论列姚椿的诗歌理论并作品形态.  相似文献   

3.
任兆麟及其清思雅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为清代嘉道时期江南寒士诗歌研究系列论文之一,主要从任兆麟的生命座标与心灵轨迹出发,论列其诗歌形态及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寒士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寒士文学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渐渐兴盛,至元明时期,戏曲、小说成为时代文学的主导力量.西晋左思的人生、创作等方面特征明显,富有代表性,且生活年代早,堪称寒士文学的一类范型作家.从时代背景、地域文化特征、人生境遇、个性特征、诗文主题与形式等方面,多纬度分析左思“壮而不悲”、豁达从容、进退自如、远祸全身的范型特征,探讨古代左思型寒士“以文鸣世”的生存样态,对厘清古代寒士文学的源流范式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为嘉道之际江南寒士诗歌研究系列论文之一,主要从彭兆荪的生存状态切入,论列其心理心态及诗歌理论并作品形态,从而彰显其于寒士诗歌共性之下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寒士特指贫寒的读书人。事实上,寒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一直存在的。《浮生六记》这本书恰恰是寒士生活最好的体现,在书中,沈复以自己的生活为主线,记述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和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可以说,《浮生六记》用深情直率的笔调写尽了当时清中叶的寒士生活,并深刻反映了产生这种生活方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提要]清代诗评家翁方纲的“肌理”说并未张扬某种诗歌风格,而是悬出了好诗的艺术标准。他偏离了作为中国古代文论、诗论基石的“知人论世”批评观,质疑了“穷而后工”说,将诗歌文本与诗人本人境遇相区隔。尽管翁方纲的“肌理”与西方新批评所说肌质(texture)所指有所不同,而其本意皆为将诗歌文本视为自足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寒士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寒士文学自两晋南北朝开始兴盛,至元明时期一度发展为时代文学的主导力量。刘宋朝寒士鲍照的人生、创作等方面特征明显,代表性强,且生活时代较早,堪称寒士文学的一大范型作家。鲍照有治平理想但无法实现,同情和关注劳动人民的疾苦,关爱亲人,其人生坎坷流离,个性执著,人格分裂。鲍照一生忧国忧民,锲而不舍,最终死于乱军中,为"既悲且苦"的悲剧性寒士作家的范型。  相似文献   

9.
清代桂林诗人、画家罗辰笃信佛教,因而其诗歌充满了佛光禅影,体现了佛家诗歌幽远静谧、禅趣深远的风格特色。罗辰禅趣诗的风格特色与清代时代背景、文学思想、禅佛思想以及诗人对禅佛思想所作的批判与继承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为青岛即墨周至元先生及其后人所保存的《八九鸣》手抄本,主体部分为诗歌,另有少量词和文。抄本作者,曾被误认为是周至元。但综合周至元《崂山志》、蓝水《崂山古今谈》选诗及《八九鸣》中作品看,该抄本作者应为由清入民的寒士沈煦。由于史料缺失,沈煦生平多已汨没无闻,大致可以考知,他擅诗能文,一生潦倒困顿,晚年来到即墨,长期借住佛寺,以授徒维持生计,颇受佛教思想影响。因此,《八九鸣》不仅记录了一个末世底层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是青岛近代以来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晚清、民国时期的青岛文化,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清康熙帝称陈廷敬“姚房比雅韵”,史称陈廷敬为“燕许大手笔”,都以陈氏为“台阁”诗人优秀之选。陈氏一生为做官而做诗,长期处于做官与做诗的矛盾之中,不断地戒诗,又不断地做诗,从而在官越做越大的同时,“诗未因官减”,并不时在“颇觉风流似牧之”的诗人感受中写下优秀的诗篇,使其作为诗人的成就,并高官、理学而三,在清诗中自成一家,尤能于清代台阁诗人中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12.
唐末诗人郑谷的文学成就和前代的诗人相比,是一个低谷;但是和同时代的诗人相比,他又算是一个高峰。但郑谷经历的生活和心态却可以说是唐末一辈诗人的缩影。本文以郑谷在科举、仕宦生活中所创作的诗词为例,对其心态加以分析,管中窥豹,由此探知唐末一代士人之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3.
龙启瑞是清代道光年间广西著名的文人,他在《谌云帆诗序》中通过对唐宋时期某些诗人与清代一些有代表性的诗人的比较,认为欧阳修提出的"诗穷而后工"并不适用于清代,诗歌创作在存在着"穷而后工"的同时,也存在着"诗能穷人"的现象."诗能穷人"的根本原因是"学"的结果.龙启瑞的看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沈德潜在遴选清代前期诗歌时,十分强调“诗中有人,诗外有事”。得到其特别重视的“贰臣”诗人的入选作品尤其体现了这一原则。通过这些诗人及其作品,也可见清代诗歌创作与时势人心的密切关系,而诗史互证、以诗见史、因史明诗,则为清诗研究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文章考证了清代学者张船山的生平事迹、著作,通过古今学者和通行文学史对张船山的评价,客观地阐述了张船山的文学诗歌成就,指出了张船山对于清代诗歌的影响和贡献。  相似文献   

16.
清初诗人王士禛任扬州推官的五年,是他毕生政治、文学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性的第一步。在这五年中,他利用自己的家世背景、社会地位和文学才能,积极地结交在当时拥有舆论影响力的江南遗民群体。除了频繁地在扬州举行歌咏宴集外,还借公务之便拜访、结识苏、常二府和金陵的遗民诗人,以“布衣交”赢得遗民群体的普遍赞赏。通过出版、批评和提携后进,他逐步树立起文坛领袖的形象,为日后雄踞文坛盟主的地位积累了必要的声望。  相似文献   

17.
梁质人小传     
梁份是我国清初的著名学者,一生作品颇丰,尤其是在地理学方面有着独到的成就。他与同期的其他学者也有着深厚的交往。梁份在年少时期的坎坷经历,与师从的学术派系,对其处世态度和治学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他成为一名不踏足仕途的实践型学者,著就了《西陲今略》和《帝陵图说》两部对后世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理学作品。  相似文献   

18.
清代学者兼诗人李调元在世时诗坛即有以他为性灵派诗人之说。李调元虽喜爱袁枚的性灵派诗,但他们仅在晚年始有短暂交谊。李调元是学者,其诗有学人之诗的倾向,但又具有诗人之诗的特点,在乾隆时期的诗坛卓然自立,在清诗史上有一定影响。将他与袁枚在诗论、诗学渊源和诗歌创作等方面进行比较,可证实李调元不属于性灵诗派,并有与之对立的状态。我们尚应对其诗论与创作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