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五篇。继《人间世》对君主专制正面强攻,与伪道俗见全面交锋,阐明"因应外境,间世保身"之后,《德充符》对强化君主专制的孔子正面强攻,与宗法伦理全面交锋,阐明"因循内德,忘形葆德"之旨。作者运用结构分析法,破译了庄子晦藏于寓言人名"伯昏""仲尼""叔山""常季"中的"伯-仲-叔-季"密码,无懈可击地抉发出被旧庄学遮蔽两千年的庄学"葆德"奥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五篇。继《人间世》对君主专制正面强攻,与伪道俗见全面交锋,阐明“因应外境,间世保身”之后,《德充符》对强化君主专制的孔子正面强攻.与宗法伦理全面交锋,阐明“因循内德,忘形葆德”之旨。作者运用结构分析法.破译了庄子晦藏于寓言人名“伯昏”“仲尼”“叔山”“常季”中的“伯-仲-叔-季”密码.无懈可击地抉发出被旧庄学遮蔽两千年的庄学“葆德”奥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四篇.《养生主》阐明主动而理想的个体"人生"之后,《人间世》阐明互动而实际的群体"处世"对君主专制正面强攻,与伪道俗见全面交锋,遂成"内七篇"最为危险之篇,庄子的隐晦其旨、支离其言因而臻于极至.旧庄学的谬解曲说,导致义理浅显的《人间世》像义理艰深的《齐物论》一样难懂.本文作者以史实考证为依据,详尽阐明了庄子对孔子的"不然于不然"然于然"及"不然然";进而以"内七篇"整体结构为依据,无懈可击地抉发出被旧庄学遮蔽两千年的千古未发之覆--庄学"间世"奥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四篇。《养生主》阐明主动而理想的个体“人生”之后,《人间世》阐明互动而实际的群体“处世”:对君主专制正面强攻,与伪道俗见全面交锋,遂成“内七篇”最为危险之篇,庄子的隐晦其旨、支离其言因而臻于极至。旧庄学的谬解曲说,导致义理浅显的《人间世》像义理艰深的《齐物论》一样难懂。本文作者以史实考证为依据。详尽阐明了庄子对孔子的“不然于不然”“然于然”及“不然然”;进而以“内七篇”整体结构为依据,无懈可击地抉发出被旧庄学遮蔽两千年的千古未发之覆——庄学“间世”奥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六篇.《大宗师》是概括总结庄学义理的"明道"论,与竭力否定"道"之存在的郭注义理冲突最大,因而郭象及其追随者做了大量手脚,导致《大宗师》成为"内七篇"脱简、错简、讹误、篡改最多的一篇,也是旧庄学之阐释距庄学奥义最远的一篇.作者在基本复原文本原貌的基础上,抉发出被旧庄学遮蔽两千年的"造化/文化"江湖/庙堂"息黥补劓"等庄学根本奥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三篇.旧庄学对《养生主》很不重视,以为无甚深意,浅显易懂,因而掉以轻心,谬解无所不在.庄子阐明"养生"之"主"是"道",却被否定"道"的郭象谬解为"不伤生"才是"养生"之"主".庄子主张"为知"的同时必须知"殆"而"已",却被旧庄学厚诬为"反智主义".旧庄学又望文生义,厚诬庄子教人"为恶".作者在《逍遥游奥义》《齐物论奥义》的基础上,无懈可击地抉发出被旧庄学遮蔽两千年的庄学"养生"奥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二篇.继篡改并谬解《逍遥游》褒大知、贬小知之后,郭象又系统篡改并谬解理论色彩最强的《齐物论》褒大知大言、贬小知小言,谬解庄子否定"天籁"即"道"的存在,导致以研究《齐物论》为重心的旧庄学彻底误入歧途,以致厚诬"绝对主义者"庄子为"相对主义者".在复原《齐物论》原文的基础上,作者无懈可击地抉隐发微,使被旧庄学遮蔽千年的庄学核心奥义,首次大白天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末篇.《应帝王》是展示庄学至高理想的"至人"论.郭象谬解篇名为"应为帝王",旧庄学沿袭至今.作者运用结构分析法,无懈可击地论证了篇名读做"应帝(道)"之"王",意为"顺应天道的王德之人",即至人.从而自始至终、逻辑融贯地完整抉发出被旧庄学遮蔽两千年的"内七篇"奥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首篇.为了强使庄学符合儒学,不明"小大之辨"、未窥"庄学四境"的西晋儒生邦象,篡改庄子原文并加以系统曲注,导致旧庄学误以为《逍遥游》充满错简衍文且义理混乱矛盾,又误以为"鲲鹏"大知"尧舜"为庄子所褒扬.在复原《逍遥游》原文的基础上,作者无懈可击地抉发了被郭注遮蔽千年的庄学奥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六篇。《大宗师》是概括总结庄学义理的“明道”论,与竭力否定“道”之存在的郭注义理冲突最大,因而郭象及其追随者做了大量手脚,导致《大宗师》成为“内七篇”脱简、错简、讹误、篡改最多的一篇,也是旧庄学之阐释距庄学奥义最远的一篇。作者在基本复原文本原貌的基础上,抉发出被旧庄学遮蔽两千年的“造化/文化”“江湖/庙堂”“息黥补劓”等庄学根本奥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三篇。旧庄学对《养生主》很不重视,以为无甚深意,浅显易懂,因而掉以轻心,谬解无所不在。庄子阐明“养生”之“主”是“道”,却被否定“道”的郭象谬解为“不伤生”才是“养生”之“主”。庄子主张“为知”的同时必须知“殆”而“已”,却被旧庄学厚诬为“反智主义”。旧庄学又望文生义,厚诬庄子教人“为恶”。作者在《逍遥游奥义》《齐物论奥义》的基础上,无懈可击地抉发出被旧庄学遮蔽两千年的庄学“养生”奥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四篇。《山木》围绕《人间世》之“间世”义理,准确、圆融、全面地演绎了“内七篇”全部义理,是首屈一指、不可或缺的庄学指南。郭象及其追随者因未能正确读解《人间世》篇名及其奥义,也未能理解《山木》精义。尤其是对第六章“意怠”寓言的谬解,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德能"     
蔡永宁 《社会科学》2006,(5):137-143
从能力概念的解释、能力本位的提法、能力概念的使用来看,"德能"概念都是合乎逻辑的.正确理解"德能"概念、应认清能力与素质的对应关系;应把握"德"与"才"本质的一致性;应把握"德"不仅对"才"具有主导作用,而且也有造福人类的重大效能."德能"概念的提出是科学理解能力概念的必然要求;在观念上克服了以往理论的局限性;为能力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利于人们加强品德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从柞伯鼎铭谈《世俘》文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入藏国家博物馆的西周中期青铜器柞伯鼎上的铭文,记述了周王朝对南方蛮夷方国昏的战争,昏可能即《国语·郑语》的闽芈。由鼎铭文例知道,当时叙述征伐采取"命"、"至"和"馘俘"的格式,与《逸周书》记武王克商的《世俘》相似,其"至"均指抵达征伐的目的地,从而纠正了该篇注释诸家的误解。武王命人征伐的方国可能很远,如蜀即在今四川的蜀国。  相似文献   

15.
李永明 《兰州学刊》2008,1(3):121-124
修昔底德对历史进程的认识主要体现于《伯战史》之《考古学》篇。修氏宏观上确立了历史发展连续性的思想,表现出历史进步的观念,并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动因(即人性)以及历史与道德相违背的事实。由于修氏的历史观建立在存在着永恒不变的人性这种观念之上,因而又体现出鲜明的“实质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特征。修氏的历史进步观念是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哲学思想在史学中的反映,但修氏对历史进程的认识比当时智者的社会进步说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16.
论当代法治社会"德"与"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初,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这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补充."德"与"法"的密切结合是建设当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条件.作为治国的有效手段,"德"与"法"只有处在恰当的相互关系下才能够实现二者正效益的最大化,否则,会出现相互力量的抵消与排斥.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德与法的关系及二者的相互结合问题作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许云和 《西域研究》2008,249(1):99-107
本文认为,德藏吐鲁番文书中的ch.2400、ch.3693、ch.3865、ch.3699四个写本残片背面残诗钞中的"晋史毛伯成"五字确为作者题署,由此可以判定残诗钞十四首诗中有十一首属东晋诗人毛伯成的作品.又据相关文献考察,知此诗卷正是《隋书·经籍志》著录的"毛伯成诗一卷".在考证毛伯成的生平事迹时笔者还发现,毛伯成在东晋因避桓玄讳以字行而不以名行,残诗钞之所以题日"晋史毛伯成"、隋志著录的毛伯成集子之所以题日《晋毛伯成集》与《毛伯成诗》,就正是这个原因.  相似文献   

18.
"内七篇"是《庄子》的精华,最能代表《庄子》的文学成就、思想高度和精神范式,然而这一观点并非一开始就有的."内七篇"的经典建构,是在魏晋时期《庄子》经典化的基础上,对《庄子》进一步的总结与凝练.唐代以前,"内七篇"并未受到特别重视.宋明以降,学者逐渐认识到"内七篇"的思想价值与文学魅力,而"内七篇"也逐渐奠定了其在《庄子》中的核心地位.元明以来"内七篇"选本的大量出现,更进一步强化了其经典价值.明清以来,学界从思想、文学、美学、辨伪等多方面对其展开研究,进一步巩固了"内七篇"的经典地位.同时,以内篇为标准对外杂篇的辨伪与批判,也从侧面推动了"内七篇"的经典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德言”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德言"与"诗言志"一样,是源出于六经的文学观念,它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滥觞与文学本质特性的界说。"德言"与《文心雕龙》中的"文之为德"及唐宋时期勃兴的"文以载道"论都是儒家文论的核心并且一脉相承。"德言"与"诗言志"作为中国文学理论的两种具有差异性的观念也是互补的,显示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丰富性,不宜片面否定其中任何一种观念的历史作用。在简略考释了"德言"的出处后,本文指出德言作为中国古代文论最早的观念之一应当得到肯定,由此会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源流与流派有新的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袁青 《学术探索》2014,(9):7-12
《老子》"德经"首章之"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当解释为"上德"所以"有德",是因为它不去外部寻求"德",而"下德"所以"无德",是因为它是依靠外部手段而寻求"德"。这种解释可以使得"德经"首章文意连贯,解释"前识"一句为何出现在此章。我们发现老子"德经"首章的思想与孔子、郭店竹书《五行》、孟子等人的思想有相通之处,反映出老子思想的影响。通过对《老子》众本"德经"、"道经"次序的探讨,我们发现"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次序可能出于战国时期述老学派之手,而"道经"在前、"德经"在后的次序可能出于西汉易学家,"德经""道经"次序的变化突出了《老子》思想对于先秦儒家的批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