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儿子念小学二年级时,一日,我跟他闲聊,问他学校当天有没有特别的事情发生,他说:"没什么,只是汤姆的眼珠子掉了出来,我们替他拾回。他在饮水机旁洗了洗,放回去了,但没消毒,我担心有细菌。"我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又不想显得大惊小怪,问:"是不是妈妈听错了?你是说汤姆的眼球吗?"  相似文献   

2.
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有"我们"、"自我"和"他人"三种观念,每个人也都会言说"我们"、"我"和"他".三者互不分离,结合为一个整体.但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个人心目中,三者所占的地位各不相同.中华传统文化以"我们"优先,个人所着重于其自身的,是其所处社会群体中的地位,即平常所说的"身份";个人之所言,主要地是其所属群体的"我们"之所言,也就是按"身份"言说.西方传统文化以"自我"优先,个人所着重于其自身的,是其不同于群体的独特性、个性;个人之所言,主要地是与众不同的"我"个人之所欲言.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我与吴某仅一面之交,张某是我和吴某的共同朋友。2003年8月19日,吴某问我借钱我没应允,吴某便请张某出面说情。当天,张某找到我,看在朋友的份上,我答应了。于是,张某以自己的名义亲笔写了一张10000元的借务给我,写明半个月后还,并将钱交给了吴某,结果吴某逾期未还,我多次找张某帮着索要,都因吴某不还款而没有结果。我想向法院起诉。忽然有个疑问,欠条上写的是我朋友张某,我也不想以他为被告;钱是让吴某拿走了,可他又没签  相似文献   

4.
遭遇尴尬     
其实我和妻是比较注意的,不过有次忽略了闩门,竟遭遇儿子的偷袭。最糟糕的是,直到儿子返身往门外跑,我们才知天机已经泄露。我们非常担心儿子,他才只有7岁。我随后来到儿了的房间,发现他趴在床上哭。  相似文献   

5.
健康是一种道德义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军  柳琴 《兰州学刊》2006,(2):8-9,4
人的社会性与交往性决定了个人的健康并非只是个人的私事,个人的健康与他人的健康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所以它不是道德上中立的事情,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一种道德选择,其道德义务性的重要根据就在于个人健康直接关系到公共的健康。每个人都有健康的权利,但是个人的健康状况可能会影响到他人和社会,所以一个人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也就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由个人自由选择所导致的个人不健康是不道德的。健康不仅是公民的一种权利,也是公民对他人和社会所负的一种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6.
那慧 《家庭科技》2010,(4):48-48
2008年6月9日,我与张某的离婚判决生效。张某于7月31日起诉其舅舅,要求还款并胜诉。我这才知道2008年3月13日。张某的舅舅向他借款30万,我向张某要求分割该财产,但张某不肯,说是向王某借的钱。并拿出汇票和借条。请问他的这个理由有法律依据吗?  相似文献   

7.
儿子从小爱看书,这一直是令我欣慰的事.但上了中学,儿子读书的口味变了,只读时下校园流行的什么言情、悬疑类小说.他常背着我偷买这些书看,对我给他买的名著,却视而不见.我每次让他读时,他都做出痛苦状,一脸的不屑,说什么老土啦,没劲啦.为儿子不看名著,我们母子俩没少发生激烈冲突.  相似文献   

8.
一  生活在当代市场社会的境况中 ,人们会发现 ,那种当年还属于本位主义、个人主义道德观念的“各人自扫门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 ,如今已渐渐地获得了人们道德心理上的认可 ,至少它已不像以往那样令人们反感。它似乎在说 ,一个人只需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 ,他人的情况究竟如何 ,那纯粹是他人的事。而这种所谓“纯粹是他人的事”大体又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他人的权利自有他人相应的义务 ,别人无需操心 ;一是作为独立的个人 ,我们不能因为要管他人瓦上霜之事 ,而不惜侵犯他人的权利 (俗语中常说的“瞎操心”)。换言之 ,即便我们有好…  相似文献   

9.
儿子14岁生日那天,我很郑重地提出一个要求:以后在公共汽车上,如果我们俩人只有一个座位,那么,请让座给我。儿子很吃惊,因为以前都是父母为他让座,这仿佛是天经地义的;后来,他慢慢懂得了要为老弱病残、孕妇、婴幼儿让座,可谁也没告诉过他要为父  相似文献   

10.
我和老伴生有一子一女,均已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去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儿子因公去世,撇下了他的妻子和刚满5岁的男孩。今年我们的儿媳物色到一位中意的男人。准备再婚,但对方不同意儿媳将孩子带过去一起生活。于是儿媳准备把孩子送养他人。我们得知这一情况后,考虑到自己现在身体尚好,又有抚养孙子的能力,于是就提出由我们抚养孙子的要求。可儿媳不同意,说弦子是她亲生的,她有权决定将孩子送给他人养。请问,她的说法是否正确?我们该怎么办? 史立坤  相似文献   

11.
儿子今年两岁半了,非常顽皮。有一天,我决心教训他一番。哪知我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一个回合下来,我的脸已被儿子抓了一道痕。 第二天,我就这样高仰着带伤的脸去上班。哪知刚进办公室,小王惊奇地说:和老婆开战了?我说是儿子抓的。小王说:你以为我们是小孩子呀,谁信  相似文献   

12.
幽默三则     
黄里 《家庭科技》2006,(4):41-41
儿子上小学后,我发现他总是闷闷不乐,好像有许多愁事,经常没有食欲,去医院检查又没发现什么病。我便去访问他的班主任老师。老师反映说:“你的儿子有点古怪,不太合群,他经常是一个人在角落里发呆。有一次他似乎表示愿意与女孩同桌。”“你满足他的要求了吗?”“没有,因为我们根据儿童性教育原则,认为这个时期男女适当分离,对性角色的自我确认是有好处的。所以基本上是男女分桌。”这让我想起了幼儿园老师的一句话:“你儿子有点像女孩,总喜欢跟女孩子玩。”我当时不知这话是警告还是赞美。看来,现在真要琢磨琢磨儿子的心理了。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从未从绝对、抽象的角度来规定现实的个人,依马克思的观点,个人之所以是个人,在于他具有类特性,他属于这个“类”。个人之所以为现实的人,还在于他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特性。更为重要的是个人还与单个他人不同,他具有与他人不同的个人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交互主体性(他人问题)”问题是晚期胡塞尔哲学所要着力解决的课题之一.胡塞尔所要探讨的他人不是作为绝对的他人,而是作为他我的他人.问题是胡塞尔为什么不直接把绝对他人看作问题去讨论,而把他人转换成他我并依此构建交互主体性理论.如此,我们还能不能说这一理论遵循了现象学所倡导的面向事实本身这一原则,并因此成为一门关于他人的现象学?或者这种转换的结果是真正堵塞了通向绝对他人的路途?惟有从胡塞尔内在思想出发,才会真正理解交互主体性理论的意义与限界所在.  相似文献   

15.
遗失物制度存在的前提是拾得人所拾得之物为他人之物.这个偏见为道德入法提供了可能.如果回到事情的本原,当拾得人面对一物时,他只能作出他人之物、无主物或者非我之物三种判断.遗失物仅仅是三种态度中的一种.大多数情况下拾得人并不能作出此物就是他人之物的断定,只能认定此物是非我之物,面对一个非我之物,拾得人并无法定义务交还,因此在未被证明为他人之物前可以占有,在不存在时效取得制度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确认无主物的方式取得所有权.基于此,遗失物制度才回到了真正的法律轨道.  相似文献   

16.
儿子五岁四个月的时候,我和丈夫给他买了一架钢琴。之前,我们达成一致意见——咱们儿子弹琴不考级。为了培养儿子对弹琴的兴趣,我们为他专门制定了快乐学琴四部曲,结果证明这招挺有用。现在就拿出来和各位家长分享一下。  相似文献   

17.
偷拍偷录能否作为诉讼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拥政 《家庭科技》2006,(12):45-45
张某与陈某2002年登记结婚。婚后,张某为寻求婚外慰藉,有了第三者。2005年3月,张某提起了诉讼,要求离婚并依法分割财产。庭审中,陈某向法庭提交了一份证据,是陈某为证明张某具有“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情  相似文献   

18.
如今的父母,对孩子如果还停留在用翻看书包的办法去检查其个人秘密的话,未免过于老套。如使用电子监控技术监视孩子的行动,既不现实也过于小题大作。我正上中学的儿子,给我和他妈妈讲了他们班同学在一起交流如何在家里避开家长偷看电视的经验,使我们觉得孩子们十分有趣。  相似文献   

19.
我那年仅15岁的儿子在待人处事上已经很“成熟”,“成熟”得胜过我这个父亲。 有一次,一位同学向我儿子借《少儿百科全书》,他回说被别人借去了,而接着班主任的儿子问他借,他却毫不犹豫地借给了他。我当时问儿子这是为何?儿子毫不掩饰地说:借给一般的同学没有什么作用,而借给班主任的儿子对自己则很有帮助。妻夸儿子聪明,说就应该这样处事。我却有一种可怕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记得还是儿子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次他放学回家突然问我: "爸爸,你是什么‘长'呀?" ‘你问这个干什么?" "我们班上同学的爸爸,有的是科长,有的是行长,还有的是局长.我不知道你是什么‘长'?"想不到儿子小小年纪,竟无意识地有了等级观念.于是,我认真地对他说: "别的‘长'我目前还不是,只是个‘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