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法战争与广西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中法战争研究的文章很多,但把中法战争与中国,特别是广西的近代化进程联系起来考察的文章则不多见。本文试图从近代化的角度来分析中法战争对广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许多中国历史文献和口碑传说称,中法战争时期法国远东舰队总司令孤拔在镇海之役中受伤或阵亡。黄振南在《中法战争诸役考》中经过翔实的考证,指出此说是不可靠的。最近在该战役发生地发现的两件时人文书说明,孤拔在镇海伤亡之说值得怀疑。作者认为,此说非但可疑,而且子虚乌有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发生的中法战争,到现在已经一百周年了。近年来,越南史学家陈辉燎等人竟然歪曲中法战争的性质,借以对中国人民进行恶毒的攻击。对此,根据历史事实,作出回答,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中法战争期间,天地会、哥老会、三合会等秘密会党同仇敌忾,在战场内外紧密配合,给了法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会党在中法战争期间的新动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它们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英雄业绩和爱国精神至今仍是值得称颂的。  相似文献   

5.
牟安世同志写的《中法战争》一书,已经重版六次了,这是解放后第一部有关中法战争史的专著。这本书的问世和大量发行,使得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们受到鼓舞。著者在多方面摆脫了资产阶级史学观点的影响,力图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去阐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全书自始至终贯彻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战争是政  相似文献   

6.
云南中法战争史学术讨论会,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二日至十五日在昆明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就中法战争史中的一些重大课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一百年前发生的中法战争(1883—1885),是中国近代史和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云南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而且对中越、中法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强对中法战争史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谈到中法战争,人们自然想起1883年12月中旬的山西之役,因为史学界一般将该役视为中法战争爆发的起点。然而,言及山西之役,人们却又知之甚少,因为中、越两国的参战者给后人留下的记载不多,致使今人无法探悉其中诸多情节。而且,这些为数不多的中、越史料,记录的仅是参战一方的事,用这样的史料去研究双方进行的战争,其结果往往是片面的。因此,挖掘参战另一方——法国的史料,是将中法战争史研究引向纵深的当务之急。作为中法战争第一战的山西之役,亦应借助法方当时的记述,考之于中、越有关载籍,揭示这个重要战役的真面目。为此,笔者将有幸率先阅及法国海军部、外交部所存的中法战争历史档案与已公布的其他史料进行综合分析、考证,写成本文。  相似文献   

8.
论光绪     
光绪皇帝是中国末代封建王朝实际上的末代帝王。它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各种矛盾空前尖锐的时期。资本主义列强先后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以及八国联军  相似文献   

9.
1883年至1885年的中法战争,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结束。战争的结果,对我国两广地区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法国的侵略魔爪伸入广西中法战争之后,法国吞饼了越南,取得了侵略中国的根据地。嗣后,法国又胁迫清朝政  相似文献   

10.
1883年12月爆发的中法战争,作战规模和地域都十分有限,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却很深远。近年来史学界已注意到探求中法战争给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带来的变化,提出了一些颇具启示性的新见解,惟很少有人谈及它对晚清国防政策转变过程中的深刻影响。本文拟就此谈点个人看法,以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在中法战争期间,有一起不大为后人所注目,但对清廷和战决策关系甚大的事件,此乃1884年10月31日(清光绪十年九月十三日——壬寅)的群臣奏议(简称“壬寅群臣奏议”)。1884年初秋,法国侵略军大举进犯中国,8月5日法舰轰击台湾基隆炮台,被驻守清军击退。8月16日法国议会通过了增拨三千八百万法郎的侵华经费,扩大侵华战争。法国总理  相似文献   

12.
中法战争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在近代史上一场“不败而败”的战争,清政府在中国军队取得一定胜利的情况下急于求和,屈辱地接受了有利于法国的议和条件。研究者一般认为,清政府的腐败和“投降卖国”政策是造成这次外交失败的原因。对此,笔者提出一点新的看法。中法战争后期中国取得一定的军事胜利,主要是指1885年3月24日的镇南关大捷和29日的谅山大捷。这两次大捷也就是茹费理内阁在3月30日垮台的直接原因。旧论认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越南一些御用史学家秉承黎笋集团意旨,故意歪曲历史,将1873——1885年中国人民支援越南抵抗法国侵略者而引起的中法战争,诬蔑为两个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将为保卫越南独立而英勇战争的中国军民,与屠杀越南人民的法国刽子手相提并论。因此,有必要用具体事实来阐明历史真相,清除政治骗子们在中越关系史上散布的迷雾。资本主义列强角逐远东、阮福映开门揖盗十九世纪中叶,当时处于落后状态的远东各国,几乎都成为列强瓜分的目标。越南不但被法国殖民主义者内定为“法兰西国王王冠上新增加的一粒明珠”,而且还被当作使“亚洲诸民族、首先是中国尊奉法王为唯一国王”的整个战略中的跳板。因此,法国侵略者在鲸吞越南的同时,也将触角伸向我国西南各省。中越同时成为法国侵略者的掠夺对象,因而促使中  相似文献   

14.
在中法战争110周年之际,黄振南先生编著的《中法战争史热点问题聚焦》出版了!洋洋30万字,搜罗了中外有关中法战争史论著共千余种目录,并且将史学界在中法战争史研究的分歧分门别类,详细介绍,使读者能全面了解中法战争的过去和现状,从而把握其发展趋势,堪称中法战争史研究的必备之书。这是中法战争史研究的又一可喜收获。 中法战争是清末发生的一次重要的反侵略战争。与清末其他的对外战争相比较,这是清政府唯一一次没有惨败而胜负未明的反侵略战争。而其结局,无论是交战的双方还是后来的有关当事国家的史学家们都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论得论失,聚讼不休。中法战争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已经结束,但这场结局令双方都不满意的战争至今还在历史学家们中间争论,这就是中法战争史研究的魅力所在。《聚焦》全面地展现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史学界的争论,将其论争的各个侧面如战争全局、战争决策、中国方面的有关人事评价等等,按照其论点的对立程度与性质客观介绍。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在这一领域学术争论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可以明瞭中法战争史研究的历史及其演变。从这个意义上说,《聚焦》不失为一部颇有特色的专题史学史著作。  相似文献   

15.
南洋地区华文新文学是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在海外的第一个文学分支,也是滥觞时期的海外华文新文学的第一个文学实体.它的萌芽、诞生,不但成为20世纪海外华文文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起点;而且,从文化与美学的角度来看,它也为20世纪现代华文文学新的文化传统及多元化美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而又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法战争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五次反对外侵的战争中 ,中法战争是惟一一次没有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战争 ,它在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法战争在时间上恰好处在其他四次反对外侵战争的中间 ,因而具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既吸收了两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外交涉和冲突的经验教训 ,而它本身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则影响了十年后的甲午战争 ,并以此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等方面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发生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法战争发生于我国边疆危机日益深重的19世纪80年代。它是由东西方列强在远东疯狂争夺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而挑起的侵略和反侵略战争。由于历时较长、牵连面广、不但中越法之间以及它们与列强之间在军事、外交等方面交织着复杂而激烈的明争暗斗国内的政治斗争也十分尖锐。战争对中、越、法三国的政治、经济局势以及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它不仅是我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越、中法、上的大事。但由于种种原因,学术界对中法战争史的研究十分薄弱,近年来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它落后于中国近代史其它事件研究的状况。为了促进中法战争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广西社科院、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广西中法战争史研究会、蒙山县人民政府等8个单位联合发起,于1990年8月20日至25日在桂林市和蒙山县召开了中法战争史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是第7次全国性的中法战争史学术研讨活动,广西承  相似文献   

18.
一部经典的历史作品,不但会力求探寻历史事件之真相、增进读者对历史事实的理解,而且会尝试解答恒久的理论难题,为读者提供认知历史  相似文献   

19.
中法战争前后边防吃紧,各省使用电报传递文报的需求大增,出现了中国近代电报业创办的高峰。战事的需要,促成了西南地区创办电报业繁荣景象的涌现。战后中越边界开办商务,架设了西南地区的国际电报线,客观上推进了西南地区的边防建设和商务发展。中法战争期间电报线的架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得西南这一长期的边缘地区演变成为前沿发展地带,客观上推进了这一地区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季爱民 《学术论坛》2007,30(6):28-31
波普尔把概率看作是事件产生条件的一个内在的、倾向性的属性,通过这个方法,不但对量子力学的几率性给出了一个客观主义的解释,而且成功地解释了相对频率理论予以拒斥的单个事件的概率陈述。不过,由于将倾向性归咎于整个物理情境的属性,从而引入了隐藏的、不确定的物理实体,使得这种观点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