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庆邦的小说在诸多方面受到沈从文的影响.从人物心里描写的角度来看,两人都擅长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致描摹而很少采用外貌描写,都通过意识冲突、梦境、人物言行、景物衬托等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但沈从文往往有着深层人生哲理意味的追求,刘庆邦的心理描写则仅仅停留于生命状态的展示.刘庆邦还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了茨威格心理解析法的影响,这又使他区别于沈从文而形成自己心理描写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学术生命是以生命投入学术,以求生和求学为主旨,在求生存中求学术.生命学术的主旨是以生命转生学术,生命在学术交流、游泳的拼搏中所获得的生命的体验.生命在体验和反思学术生命和探索总结学术生命中,在学术生命走近生活、社会、现实中,在化解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危机中,以全球的视野,人类意识观照学术生命,以成转生命为智慧.这就要建构独具个性化、生命智慧的、智能创新型的理论思维体系,以求自己讲自己民族的哲学.  相似文献   

3.
生活中的偶然与巧合往往给个体带来幸福或苦难,甚至改变个体一生的命运.哈代小说中人物命运因偶然、巧合或闪光或暗淡,或永恒或消弥.其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规律,显现出何种命运观呢?本文试图以此为切口来探讨哈代小说的生命意识以及他笔下所观照的人物命运的内涵.可以发现,从偶然与巧合事件背后辐射出一股强烈的现代生命意识流交替变化的双线式生存状态、忧患意识、不安现状、放纵张扬、不再绝望等待、主动出击等等;而对传统生命意识却作了无情的颠覆与解构.  相似文献   

4.
劳伦斯的整个文学创作过程,也是他对生命哲学的探索过程。《白孔雀》,揭示了理性与直觉、肉体与精神、自然与文明的对立关系;《儿子与情人》,继续了性爱题材的生命哲学探索;《虹》与《恋爱中的女人》,则集中展示了劳伦斯的以“血的意识”为标志的生命哲学探索;《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是他探索生命哲学的“天鹅之歌”,倾注他毕生对人类命运的艺术思考,达到了他探索生命哲学的顶峰。  相似文献   

5.
西方音乐史上舒茨、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威尔第、勋伯格等人,虽然所处时代不同、境遇不同、性格各异,但都是天才人物,都具有超越自我、超越时代的创作冲动;正是这种冲动导致的创作实践与他们所处时代的矛盾冲突,使这些音乐家成为悲剧性人物.  相似文献   

6.
墨家学派是先秦两大显学之一,其思想对后世的侠文化亦有很大影响。探讨“墨家者流”的言行、思想中所蕴含的生命意识,对于墨学及中国侠文化的研究都有着积极意义。“墨家者流”以“义”为先的生命准则,在行为上体现为为兴天下之利而自身历尽其苦,在思想上表现为明知目标无法实现却不放弃的生命体验与忧国忧民情怀。通过对“墨家者流”的言行、...  相似文献   

7.
体育植根于人的心理需求.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源自不同的生命意识.竞技体育具有公众仪式性质,公众心理需求造就两类体育偶像.生命意识及献身精神是发展体育运动的牢固基础.  相似文献   

8.
庄子作为中华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有着独特而深邃的生命观。他关注生命深层次的问题,在对生活、心灵层面的思考,在对人生态度和生命存在价值的取向上,有许多值得欣赏与借鉴的地方,重新回归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寻求并摆脱当代大学生心理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高校生命伦理教育是高校学生进行生命的文化的自我理解,是文化自觉的过程。当下高校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层出不穷,高校生命伦理教育遭遇文化冲突、高校道德共同体和学生道德异乡人的冲突、高校学生的幸福期望值与现实的落差、高校学生社会化障碍等困境。因此,要超越高教生命伦理教育困境,必要开展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教育,强化慎独意识,塑造高校伦理角色模范,最终通过文化自觉,建构生命与文化的伦理和谐生态,使高校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更好地活着,活出精彩。  相似文献   

10.
<正> 真切细微的心理描写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特色.他的小说不追求人物外在行为和故事情节的生动性与完整性,而注意刻划人物内在心灵的特征,表现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心理描写的深化、外化和虚化是他的小说在心理描写技巧上的突出特点.所谓心理描写的深化,是指把心理活动的描写深化到人物意识活动的领域,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显示人物内心深处的意识冲突.所谓心理描写的外化,即描写心理活动在外在事物上的反射,通过人物外在言  相似文献   

11.
张资平的小说创作体现出传统文学政治话语功能的淹没性浮现,这与他钟爱的"平面化写作"、"赤裸地展示性爱"共同形成其接受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影响的三大板块.弗洛依德学说对张氏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他的性恋小说多写性压抑、性变态及性意识的潜在流动,写人物纵欲时的焦躁与解欲后的迷惘并由此摆动于生与死的两极之间,这些都暗合了弗氏理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通过小说《爱玛》所描述的各种人物的婚恋关系为主线,论述了作者简·奥斯汀对当时英国社会深层矛盾的揭示。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在其喜剧创作中,通过女性对爱情、自由、平等及自身尊严和权利的追求,歌颂了女性的勇气、智慧和美德,阐述了新的女性审美标准.文章还从审美的角度剖析了女性弱势地位这一现象的历史成因,论述了莎士比亚喜剧中女性主体意识的思想内涵及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派文学中,意识流小说艺术象征显示出独特的个性。人物心灵意识内容是意识流小说中构建象征体的主要生活材料,形成了多层次整体性象征基本模式,并在象征表现手法上凸现其独特的创造。这种艺术主要通过人物心理意识、心理物象、心理感觉印象、矛盾错位的心理意识以及物理时空意识内容等,同心理时空意识内容融汇去建构成象征关系。它所产生的美学特征是:象征意蕴的把握较为曲折;象征意蕴类型更为宽泛多样;象征的审美意蕴更为隐秘,更具有朦胧美;但哲理抽象性则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5.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在明清小说中,尤其是几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说巨著中,作者通过悲剧冲突的描写和悲剧成因的揭示,突出表现了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进而达到批判黑暗社会现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人物年龄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中关于人物年龄的描写出现了令人费解的矛盾现象。贾母和刘姥姥,贾宝玉和贾元春,有的年龄与人物实际活动不符,有时忽大忽小,造成这种混乱局面的原因,除了作者、版本以及流传中的一些因素外,关键在于作者创作时凄凉处境,借酒消愁以及《红楼梦》重在叙事而忽略了人物年龄的详细考查。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西天取经故事的人物行为功能模式由有感于生命现状,自东向西的行进旅程和灵山见佛修成正果三个环节构成.它隐喻了作者对人类生命意识的觉醒,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以及对生命价值的实现等问题的探索,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命奥秘的独特理解.它与神羿求药故事的思维范式和人物行为功能模式相同,由此推测神羿求药故事为西天取经故事之原型.两个故事相比较,<西游记>取经故事的新意在于追求精神生命的超越,艺术地表现了人存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精神分析学对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用精神分析学来研究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发掘出一些被忽略或不易理解的内涵.沈从文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在小说中大量使用精神分析手法,揭示了特定情境下人的本能、性变态和潜意识等内容,使其小说通过特定视角,以人性的美与丑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巴金在《家》中渗透着他对生命过程的强烈情感体验和深邃的思考,他用交织着复杂爱恨情感的笔触,塑造了鸣凤、瑞珏、觉新、觉慧等人物形象,他以极大的热情关注这些人物的死生、爱恨、离合、成败,并随着这些人物的遭际而痛苦,欢喜,抗争,进而完成了他对生命本身具有的破碎意识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