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孙小光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3):8-11
分析弗洛伊德的本能论,阐述了在现当代文学中,作为丑学之主要内容的本能欲望无处不在;性本能是主体这一理性载体的非理性表达,作家们把本能论做了民族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3.
毛颢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0(6):852-856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南非作家库切的代表作《耻》是一部振聋发聩的作品。在小说史上库切的独特贡献是把现实主义小说写实性的叙事传统与库切式的诗意品质完美地结合起来,成就了一部超越性的现实主义力作。库切对20世纪的制度与人性的双重异化有着先知般的预见力,对"当下西方文明中浅薄的道德感和残酷的理性主义给予毫不留情的批判"。作品文本以文明社会的生命本能为出发点,凸现20世纪末制度与人性的双重异化;以简朴写实的现实主义风格真实呈现后现代社会人之困顿;以其深邃的思辨、简洁的语言、犀利的笔调描绘了现代社会西方文明中虚伪的道德和残酷的理性主义;展示作家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其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4.
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突出描绘了两位主人公内心理性与感性的强烈冲突.面对一个事物,人们都会用理性和感性的尺度来加以衡量,然后做出自己的选择.本文将对该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加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卢炜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3(1):25-29
杜兰朵既是东方意象也是世界意象,众多名家均尝试过自己的艺术阐释和再创造。布莱希特驾轻就熟地游走于东西方文化,魏明伦以民族文化特色回应世界文化。在这同名戏剧《杜兰朵》又相同意象的演绎中,布莱希特和魏明伦趟出迥然不同的艺术和思想的路子,凸现两者之间最本质的戏剧终极理念——魏明伦借《杜兰朵》回溯中国戏剧之源,而布莱希特则从戏剧文本探索人的最深层本能特征。 相似文献
6.
试论劳伦斯小说与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鸿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4(4):65-67
劳伦斯的小说 ,因其对性本能和性关系的着意描写 ,曾被认为是色情之作 ,也曾被誉为性解放的先锋。劳伦斯对性本能意识的复苏和觉醒过程的描绘 ,特别形象地体现了柏格森的非理性的直觉主义在人生命创造活动中的根本作用。同时表明直觉和本能在劳伦斯笔下 ,不仅成为批判工业文明的锐利武器 ,而且还对近代本质主义的人本主义思维进行反思和批判。劳伦斯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 ,构筑了与现代西方哲学思想同构性的小说文本 ,从而表明劳伦斯小说独具一格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风格独特的作家,在他诸多作品中不乏有较多的情爱描写。在沈从文的审美视野内,性爱是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的一种象征,他主张一部伟大的作品,总能表现出人性最真切的欲望。他肯定人的自然、和谐、健康的情欲,反对生命的被束缚,反对虚伪的道德观念,反对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某种倒退。沈从文以唯美而又犀利的笔调向人们揭示了“美在生命”的哲学意蕴,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根据热力学和耗散结构理论,结合生命的现象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生命目的观:生命的本能目的是为了自身的耗散结构更有序,输入负熵只是实现生命本能目的的手段.同时,详细分析了生物体作为耗散结构的有序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生命伦理与公共健康伦理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1):20-23
生命伦理与公共健康伦理所产生的社会背景不同,它们有不同的任务与使命,这使得它们在研究目标、方法、原则、理论基础等许多方面存在着冲突,这些冲突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个体善与公共善的冲突;个人自主与政府干预的冲突;义务论与目的论的冲突及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冲突.因此,生命伦理不能作为公共健康伦理的起点.公共健康伦理必须形成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以应对公共健康中不断出现的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
邵子华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30-34
生命叙事把对人类肉身生存境况的关怀逐步推进到类似宗教境界的精神追求;它描述生命从物质到精神的孕育、产生、冲突、升腾的变化过程,是在对生命现实反思基础上的想像和升华。生命叙事的起点及归宿都是对蓬勃的生命状态的渴望和追求,它把叩问人类心灵的意义、建构理想的生命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1.
刘慧敏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07-108
在陶然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中,"乐感文化"退隐而去,"悲剧色彩"彰显出来。细读其作品,会发现其中差不多所有男女互动的爱情故事当中,最终都是以中年男子的悲剧命运而告终的。 相似文献
12.
生存命义的现代叙事方案及后现代哲学对它的颠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荣英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1):13-17
现代生存论者立足于马克思实践人学基础之上并凭借西方现代存在主义的人学资源,对人的生存命义谋划了种种叙事方案,凸显了人的自我生成性的内在本质;而后现代主义者则立意消解关于人的生存命义的一切从根本上带有总体性倾向的终极希望和幸福承诺,并由此导致了人的身份迷失与下落不明,使人的生存命义再次陷入晦暗。 相似文献
13.
原珂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4):67-78
通过对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和深圳等特大城市社区的调查,重点探究社会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居民和基层政府解决城市社区冲突的主要途径与举措,前者包括对话和解、调解、仲裁、信访、诉讼及诉诸暴力等,后者主要涉及社区冲突化解、冲突调解、冲突管控、冲突处置和暴力强制等。一个共识是,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增多与复杂化,大多数社会或社区冲突必须通过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体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或合作解决。 相似文献
14.
田芳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40-43,65
中央与地方争议处理机制是日本推进地方分权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央行政机关——总务省下设置国家地方纷争处理委员会是理想与现实的妥协。该机构负责处理地方公共团体就中央行政干预不服而提起的申诉。在行政体制内构建一种相对独立的争议处理机制是一种渐进式的地方分权化改革。 相似文献
15.
1956年日苏关系正常化后,双方为渔业、领土等问题继续争执。1960年苏联宣布,只有美军及其基地撤出日本、日苏和约缔结后,才能将齿舞群岛等移交日本。1962年起,苏联政府又宣称,日苏之间的领土问题已经解决。但日本却坚持“北方领土”是日本固有领土。 相似文献
16.
略论现代汉语方位词范围及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薇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1,17(5):79-83
汉语方位词可以用来表示方所、时间、数量这三类认知范畴 ,它可分为广义方位词与狭义方位词两大类 ,其主要特点是相对封闭性与相对能产性的差异与表义的混同性 相似文献
17.
肖亚丽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2-74
文章讨论了现代汉语教材词类的两个问题。一是词的基本类别问题。现行教材在词类划分的第一个层次上处理为实词与虚词,这忽略了组合能力和句法能力的主次关系。组合能力是词类划分的首要标准,词类以此分为组合词与非组合词两大基本类别,实词与虚词是组合词的下位分类。二是词类描写问题。目前教材存在术语使用随意化、语法性质描写片面化的现象,宜用“柔性”描写代替“硬性”描窍。 相似文献
18.
周利文 《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
在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中,集体教学活动仍是占主导地位的教育途径。幼师学生在设计与组织幼儿园集体科学活动时,存在选题不当、目标定位和表述不准、材料准备与环境利用不能有效支持开展活动、活动设计与指导因缺乏经验而存在诸多不足等问题,需要课程指导老师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给予有效指导,以全面提高幼师生的教学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9.
“两代家庭”中的婆媳冲突是乡土社会最基本也最深入的伦理纠葛。本文透过小戏所展示的表层女性权威世界,解读其背后男性家长的强大权力意志,女性权力仍处于从属地位;而第二代男主人公-儿子所表现出男权的缺失和沦丧则应归结于对“长者意志”的屈从;小戏中表现出了民众对权威者滥用权力的不满及其反抗,不过由于其反抗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构建新的权威秩序,所以导致了其反抗方式的消极性。 相似文献
20.
王建平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5):6-8
尽管"两种文化"冲突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但在中西语境下却有着不同的意义特征。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是因为"科学主义"的崛起,而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主义";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是一种对等意义上的冲突,而中国尚缺乏这种平等对话的基础;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形成了两类明显对立的身份群体,而在中国似乎并没有出现;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是因为科学明显高于人文,而在中国仍是人文具有最高价值。 相似文献